文 | 黛西
最近每天都有人留言问我,国外疫情到底是啥情况?
更多人关心的是,黛西得新冠自愈了,有没有后遗症?
我一开始很不解,这些在网上一搜就知道了呀。
但后来又一想,当我听说北京疫情严重了,第一反应也不是上网搜,而是问问北京的朋友,你们那啥情况?
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当然有它的重要意义。
但是,听听身临其境的人讲述亲历的事情,也许比冷冰冰的数字更能抚慰人心。
那今天就写写我们在德国的经历吧。
但一定要记得,个人经历仅仅代表个人经历,不能从个人经历中归纳出普遍结论。
这篇不讨论任何国家的防疫政策,也不站任何立场,更不构成防疫建议。
大家留言的时候,也请注意呵护一下我的求生欲,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但不要对任何国家的防疫政策发表意见(包括赞成和反对意见)。
1. 我的经历
今年6月底,我确诊了新冠,队友随后中招,之前写过这段经历。
当时德国大范围流行的是奥密克戎BA.5毒株,应该就是它没跑了。
我除了发烧和感冒症状,阳性的前两天胳膊痛到不敢抬,虽然主观感受上挺难受的,但仍然属于轻症。

队友的症状和我完全不同,他发烧,头痛,呕吐。
我俩都是前两天最难受,第四天退烧就活蹦乱跳了,第五天只剩轻微感冒症状,直到第十天才转阴。
治疗方法就是,多喝水,多睡觉,少抠手机,保持好心态。
让我很意外的是,奥密克戎那么强的传播力,我和队友先后在家隔离的三周里,饼饼一直是阴性。
铁阴铁阴的,没有任何症状,看上去比平时还健康。。。
其实在家隔离就是隔了个寂寞,根本不可能让小孩子和妈妈始终保持1.5米距离。
我得新冠的时候,饼饼在我床边上疯狂试探。
我不忍心赶她走,因为她说,抱泰迪熊没有抱妈妈那么柔软、温暖。
饼饼一直阴性,我猜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性是,这面流动红旗就是饼饼带回家的,她无症状传染给了我们,我们有症状。
幼儿园是中央病毒库,孩子们都不戴口罩,在幼儿园抱一块玩,相互传染是迟早的事。
另一种可能性是,饼饼有被我们传染,只是没测出来,且是无症状。
当时我们去做新冠测试的时候,工作人员说,BA.5变种在嘴里经常测不出来,要捅鼻子。
捅鼻子不舒服,娃不配合,工作人员也不好太勉强,只是象征性地在鼻腔里过一下,测了个心理安慰。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和社会流行的一个说法比较吻合,奥密克戎似乎对儿童下手很轻。
饼饼的幼儿园参加了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针对“新冠在儿童中传播”的究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周都有人来给孩子们测两次新冠,几乎每次都会测出阳性。
测出来阳性的孩子们,都是轻微感冒症状,或者没有症状,孩子恢复得也通常得比大人快。
2. 关于后遗症
后遗症,这是我被问最多的。
多到让我觉得,我没后遗症这事儿让一部分人失望了。。。
“后遗症”这个词让人有些害怕,给人一种“遗留下来伴随终身”的感觉。
国外的叫法是long covid或post-covid conditions。(可以直译为“长新冠”)
这么叫就感觉好很多了,“长新冠”不是“永久新冠”,即便有长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随着时间消失。
我看到的关于long covid最新的权威研究,是今年8月6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的研究。
76400多名成年人填写了在线调查问卷,从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每个参与者共填写24次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5.5%(超过4200名)的参与者称自己确诊过新冠,这其中超过21.4%的人在感染后的3-5个月内,至少又出现了新症状或症状加重。
不过,8.7%的被调查者表示,虽然我没得过新冠,但我也有你们说的那些症状。
最终,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12.7%的感染者有长期症状(long covid)。
啥?八个里头就有一个有“后遗症”,这个比例不低啊!
但是,这个研究是针对早期新冠和Alpha毒株的,不是现在的奥密克戎。
我目前没有看到关于奥密克戎后遗症的大样本研究,只找到了德国在今年6月对的一个估算数据:大约15%的感染者在4周后仍有症状,大约2%的新冠患者在12周后仍存在长期症状。
再说说我和身边朋友的经历。
我转阴后,持续咳嗽了一两个月,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这不算long covid。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long covid是在新冠发病后三个月内发生的,且影响持续至少两个月的,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症状。
我的气管比较敏感,平时感个小冒也会持续咳嗽一两个月,这次也算是正常发挥。
问了一圈身边得过新冠的朋友,大多数朋友表示,没有后遗症。
包括一位朋友的老公重症住院了,转阴出院后,除了在老婆观察他的时候会表现出虚弱症状,其他时候都挺好的。😂
插一句,朋友老公本身有血压和心脏的基础病,住院是因为在新冠阳性的第三天并发了心脏问题。
当然也有少数朋友说有后遗症,比如味觉丧失,疲劳,失眠,记性不好,焦虑,但在1-2个月后都消失了。
从我身边朋友的情况来看,有没有后遗症似乎非常随机,一个得过两次新冠的朋友说,第一次有后遗症(失眠),第二次没有后遗症。
当然了,除了“味觉消失”这种明显可以和新冠紧密关联的症状,像失眠疲倦焦虑之类的症状,并不一定是新冠带来的。
你想一想,没得新冠,你是不是也会有阶段性的失眠,疲倦,焦虑,记性不好?你会怎么解释这些感受呢?年纪大了?还是月子没坐好?
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思辨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理解“前后发生的两件事,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研究要有对照组,要控制其他变量,要排除安慰剂效应,这些在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中是很难实现的。
3. 德国疫情啥情况了?
这周三开始,我们在的黑森州取消了阳性隔离的义务。
德国是各州自治,州和州的防疫政策有差别,但不会差别太大。
说白了就是,测出阳性了也可以到处乱跑,但是需要戴着口罩乱跑。
看到这个新闻,我一开始还觉得挺没“安全感”的,但听法国和意大利的朋友说,他们早就没有阳性隔离义务了。
德国对待疫情的态度,在欧美国家里算是非常保守的,一般都是先观察别人走一步,没事儿,自己再走。
德国是从奥密克戎开始流行后,逐渐开始慢慢“放宽”的。
去年12月,德国有个冷笑话说:奥密克戎是圣诞礼物。
因为在此之前,早期新冠的重症率很高,造成了医疗资源挤兑,医院床位紧张。
而奥密克戎开始流行后,轻症和无症状居多,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里自愈,尽管新增人数破表,但没有出现之前的医疗挤兑。
根据德国的官方统计,截至昨天(11月24日),已经累计3600万人确诊了。
德国总人口是8000万。
这还没包括阳了没上报的(嫌上报手续麻烦),阳了不知道的(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没测)。
无症状在德国很难被发现,因为没症状一般不会去测,尤其测新冠点开始收费后,会过日子的德国人更不会把钱花这上面了。
尽管如此,德国在欧美国家中,绝对算是防疫积极分子。
直到现在,德国的火车公交地铁仍然必须戴口罩,飞机和机场从今年10月开始取消了口罩义务,但仍然建议戴。

相比之下,我们上周去法国,看到的戴口罩的人屈指可数,公共场合的消毒液更是摆设,根本就是空的。
德式抗疫很能体现德国的钢铁直男风格。

一板一眼严格按流程走,防疫过程中发明了一堆概念,3G,2G,3G plus,2G plus。。。
比如在“3G时期”,只有接种三针疫苗感染痊愈有PCR阴性证有快测阴性证明,才能进室内公共场所
但是,公共场所里面的餐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3G plus”,也就是说只有“快测阴性证明”是无效的。

之前我在家具店就看到过一对夫妇,他们逛完了家具想去餐区吃饭,被拦住不让进,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快测的阴性证明,符合3G(可进家具店),但不符合3Gplus(不可进餐区)。。。
光看看这些新词儿,就知道德国人有在认真对待这个病毒,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原地躺平”。
4. 突如其来的结尾
这几年越发觉得,生活就是在权衡和取舍。
你想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要承担说阳兑阳的风险。
你想要眼前的万无一失,就要放弃不确定的远方。
很多人看了我的游记说,羡慕黛西想去哪就去哪。
我怎么可能想去哪就去哪?我已经三年多没回济南的家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别人无法理解的遗憾和无力感,所以,不用羡慕谁的生活,更不必叹息“回不去了”。
就算新冠从没来过,过去的也都过去了,没有谁的昨天是“回得去”的。
放下那些改变不了的,握住自己“影响圈”里的事。
历史无数次证明,再难过去的事,也总会成为往事的。
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黛西
黛西的小纸条
这篇写了很多,又删了很多。
本来不想碰这个话题,但又觉得如果可以尽自己的一点点力,帮大家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哪怕是一点稍纵即逝的安心,也算没白做这个公号吧!
我知道读者中有很多海外朋友,如果愿意,欢迎在留言里分享你得新冠的经历,以及有没有long covid,但请注意,不要对任何国家的防疫政策发表意见(包括赞成和反对意见)。
国内朋友读完这篇,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推荐
不开打赏,喜欢就点赞“在看”转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