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唐
周末,我去参加了一场婚礼。
出发之前心里想着,即将看到在亲友的见证下“吃酒席”的场面。
起初,和预想的一样,新人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完成了出场、交换戒指、互诉衷肠等环节。
等到婚礼仪式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饭店的服务生们开始为宾客分发筷子——之所以这时候才发,跟考试定时发卷子是一个道理:怕来的人提前交卷。
果然,当筷子发到来宾们手中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纷纷动筷,主持人努力呐喊出来的“吃好喝好”淹没在了饭菜香里。
按照惯例,只要人们吃饭的气氛一起来,不论台上的主持人说什么,饭桌上的人都不带看一眼的。
但这场婚礼让我见到了他们放下筷子的可能性。
就在我们吃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主持人气沉丹田:请现场宾客扫描大屏幕上面的二维码,参与本次婚礼的扫码抽奖活动。
一听到“抽奖”两个字,我们赶紧放下了筷子,拿纸巾擦一擦刚剥过大虾的手指,熟练地打开手机扫码。
这时候,服务员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个纸质版的二维码,方便我们扫码。当主持人开始倒计时的时候,现场氛围甚至比刚才新娘子抛手捧花还热闹。
摇奖环节共三轮,一轮奖品是8.8元的红包,二轮奖品是188元的红包,三轮是某酒品牌套装。很遗憾,我没有摇到奖品,但整个活动让我感到很开心。
听参加婚礼的同桌客人笑着说:“没白来呀,婚礼还见着回头钱儿了。”
面对热闹的摇奖现场,我感到很新奇,现在的婚礼都开始“拉赞助”了吗?
其实,不光是婚礼摇身一变成摇奖聚会,这届年轻人早拿自己的婚礼下手,在传统婚俗活动中逆风翻盘了。
“礼金互免卡”,是默契的体面
一到十月份,新人扎堆结婚,婚礼已经多到出现两队婚车跟错队的现象了,工资也被份子钱折磨到捉襟见肘。

每每想到因为朋友结婚,要“活不到月底”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安慰自己,所有交出去的份子钱就当作是一次定期无息存款了,未来某一天还会还回来的。
虽然知道一来一去,没人亏也没人赚,但是互相随礼金约定俗成,也是朋友们之间的不成文规定。我们心里清楚这种行为流于形式,不想去做,但如果不遵守,又会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讲究,让人苦恼。
不过最近,浙江一对新人对这件事有了解决办法。
小陈在婚礼前,给未婚亲朋好友发了“礼金互免卡”,大家收到后都心神领会:你可以拿这张卡参加婚礼,不随礼金,下次你结婚了,礼金同样互免。
彼此这样凭借一张“礼金互免卡”开开心心吃喜酒,也不用担心有道德束缚。“礼金互免卡”开启了年轻人怎么开心就怎么来的模式。
总结从小跟随父母参加别人婚礼的经验,年轻人的婚礼中,煽情环节是雷区,似乎每一对新人都要跟主持人再三确定,不要安排煽情环节,就算是为了自己掏几千块钱化的妆,也不能在大几十桌客人面前掉下眼泪。
取而代之的,是让伴郎团跳舞出场、让狗狗送戒指这样让宾客开心的环节。
B站@金pig乔治
除了婚礼流程,年轻人选择婚礼地点也是随心所欲。不纠结到底是办草坪婚礼还是办酒店婚礼,他们把目光放到村头平房,把喜字贴在村口,迎接八方来客。
听上去,在农村举办的婚礼似乎带着一种尘土飞扬的底色,但经过新人的亲手改造,“土”变成了农村的纯粹,房间大院地上的砖瓦和院子里高高的柿子树色彩相配,把新人的幸福感拉满。
同样拉满幸福感的除了婚礼的仪式,还有婚姻的形式。
一提到彩礼和嫁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这是婚前必须要做的准备,许多新人还会以此为主题召开“家庭研讨会”。
但在江浙地区,“两头婚”省去了这一步,男方不提彩礼,女方不付嫁妆,还没有结婚的人看到了都想自己亲自实践一下。
从颇具创意的婚礼和两头婚来看,婚恋新形式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求和向往的方向。
但他们好像不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才猛地一下子成为这样的人的,仿佛就在了解到交友是一种什么感觉的时候,在过程中,慢慢接纳了与学生时代不同的处理关系方法论。
我们不是恐惧社交,
而是恐惧麻烦
我们从接受义务教育开始,就走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被动接受的交友区。
上学期间,同学是小区里的玩伴;去外地上学,朋友是一个学校的同学;等到上班,朋友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能在一起玩儿的,要么是一起进入职场的同期同事,要么就是校友。
我们苦于社交,是不想处理因认识新朋友带来的麻烦,心疼沉没成本。我们在陌生人面前抹不开面,导致结交不到新朋友,或者是交到了,又由于互不了解,无法一起快乐玩耍。
在这种交友局面下,UP主@Henry的小木屋 独辟蹊径,把交友触手放到互联网上,跨国连麦,和不同国家的人视频。
视频里的Henry与其他国家的人交流得很自然,很放松。他们聊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简单到“你是哪里人”“你的帽子很好看”。
可能有人会问:如此没有营养的对话,居然能交到朋友?坦白讲,我们都喜欢放松舒适的精神SPA,恰恰是这些看似没有营养的内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点缀与抚慰。
B站UP主@Henry的小木屋
Henry把自己和别人连麦的视频剪辑出来放到网上,给自己的百万粉丝看,网友们也很喜欢这种互动。
他为我们交朋友却不知道聊什么提供了示范:我们其实不必把话题拔高到某种程度,简单的问候和真诚的交流,就能拉近我们和新朋友的距离。
同样在网络上,有人举着手机录下自我介绍小视频,“我目前是一所211大学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对着自己的脸进行拍摄是件很害羞的事情,但或许是积压已久的腼腆累积到了能发生质变的程度,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勇敢迈出了展示自己的一步。
视频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有许多人在视频底下留言,还有人“借楼”把自我介绍打在上面。
B站@我才不是猪u
互联网提供了极大便利,年轻人的交友渠道变多了。
为了加快脱单,这届大学生自给自足,还给自己安排了恋爱综艺,比如请同样数量的男生和女生在自制节目中配对。
在节目中,学生们表现得很真实。当“男嘉宾”坐在咖啡厅里的椅子上时,眼睛一会儿看左,一会儿看右,紧张到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他是真紧张,也是真可爱。
B站@llllllliz吧
不论是通过什么渠道,交友的目的都是放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量,让它们有归宿。
举个例子,当我们住进一个陌生的小区时,虽然和邻居们都不熟悉,但如果你养狗或者养猫的话,你就和这个小区里的所有“铲屎官”都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互不知晓彼此的名字,却对小区里的宠物名字如数家珍。
小编“潜伏”的云养猫群
当你有一个爱好的时候,你的爱好会引领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许,在你专注爱好的时候,有同样爱好的人也会被你吸引过来,你们会为了这个爱好成为朋友。
拿最近我去健身房的经历来说,一开始是自己锻炼,自己拿器械,改变铁片重量;半个月后,我与经常来的人慢慢熟悉,一同锻炼的人还会成为彼此的健身“搭子”,在上大重量的时候互相帮一把,边嘲笑对方“小趴菜”,边给予对方稳定的辅助,这大概就是健身人的默契。
B站@VOLUN_FITNESS
就像是大学里的学生社团一样,我们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相声社团、街舞社团、话剧社团,等等。不一样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社会大学”,拿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别人交流,虽然环境变了,但是目的和学生时代一样纯粹。
飞盘、足球、撰稿,不论是体育运动还是艺术文化,大家都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带着兴趣交朋友。
突破以往与陌生人交流会有危险的心里隔阂,这届年轻人能够做到在社交中“去自我化”,一开始只凭兴趣交友,只交流兴趣,之后慢慢地上升到自我。并且还能识别危险,一旦发现不对,便全身而退。
这些兴趣小组或许在线上,或许在线下,当我们融入进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放松,能够进行沉浸式体验。
所以,它们能成为我们工作疲惫时的精神出口,让我们不至于深陷内耗旋涡,重新发现自我价值,在活动和兴趣中让自己的热血流动起来。哪怕是吃顿饭,都能一扫阴霾。
B站@李哥我饿了
虽然数据显示,独居青年懒得社交,懒得与人交流,他们社交恐惧,自己抱自己。
但这些看似负面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年轻人一种很积极的心态,即越来越尊崇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做不开心的事,不愿意见不想见的人。
从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来看,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早就被“两情相悦”甩在后面。
图/珍爱网
在恋爱关系中,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做违心的事情,甘当“情场犟种”。在职场,人们也越来越不愿意忍气吞声,勇敢拒绝职场不合理PUA。
2022雇用关系趋势报告
不论是相亲、找工作、换工作,还是朋友圈清除好友等行为,年轻人面对与陌生人交往、老同学的随份子等邀请时,他们表面上越来越“自私”,不假笑、不奉承、不讲场面话,这些看似不讲究、不体面、不顾全大局的行为,是在他们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作出的尊重自己的选择。
与其冠以“自私”的帽子,不如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即年轻人更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有意义的人和事情上。
体验过无效社交和社交失败导致的焦虑、内耗之后,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交友态度,从交朋友到交男女朋友,当所有的结果都做好自己承担下来的准备时,他们想开了,选择自己做决定。
你怎么看待年轻人的社交态度?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22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唐,青年文摘特约作者。一顿四斤羊蝎子。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