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开卷有益
生活来自天地大千世界,文化是大千经验、大千学问、大千智慧。
今天的推荐文章选摘自作家王蒙新书《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这是一本努力让文化回到生活的书,让古代与现代尽可能接轨,让生活之路受用文化滋养,让高大上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与人们贴近。
本书在内容方面绝不故作高深,而是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研读和感悟,融会贯通、娓娓而谈、金句迭出,行文亲切温暖又不失磅礴气势,体现出率真幽默的王式风格。
本文插图:摄图网
你有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请问,你如果在单位、在家里、在友群里,碰到了一些烦恼事儿,而在这时,你翻到了一本好书,阅读起来,或者买到一张音乐会的票,进入了音乐厅,听起了交响,哪怕只是进了影院,看了一场观众评为75分的影片,你沉迷其中,满足其中,会不会大致上忽略了你的堵心扼腕的破事儿?
你能不能在受到误解、遭遇泼来的脏水的时候保持淡定,相信他人、坚持正道,好好地吃饭睡觉?
你能不能在连续受挫的情况下鼓励自己挺住,再挺住,然后忽然觉出这里面的幽默之处?
你能不能在尽了力、下了功夫、做好了准备、设立了各种预案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事与愿违,那就干脆放下心思,顺其自然,承认己方确有不足,耐心等待,相信必然有新机遇、新的选择、新的场次在前?
你有没有在最艰难的情势下,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暖暖的幸福?事业、健康、家庭、人缘、智力、谈吐、舆论、温饱、生活、娱乐、趣味、交际、胃口、体能……有几条失落、有几条差劲的同时,毕竟还有几条差强人意,还有几条硬是出色发光,你不自豪谁自豪?你不自信谁自信?你不幸运,谁幸运?
受到过文化的教育熏染培养浸润与引领的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有人性人情,有道德责任,有想象追求,有敬畏崇拜,有分析理性,有选择判断,有价值原则,有爱心仁义,有感恩幸福,有惭愧反省,有使命与牺牲贡献的决心,有审美与高尚的愉悦,有智慧的发达,有文化的自信,有精神的强大力量,至少有精神的安身立命,即使牛不到哪里去,仍然是端端正正,沉沉稳稳,明明白白,高高兴兴!
人需要物质的条件、物质的脱贫小康、物质的服务安慰消费与舒适;人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精神的食粮、精神的脱贫脱愚去昧去魅富裕弘扬,需要精神的扶助与提升、精神的健壮与营养、精神的平衡与拓宽深化、精神的远见与清明,需要摆脱精神的低下、狭窄、愚蠢、迷信、恶劣、卑污、贫困、空虚、枯燥、乏味。
个体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相当脆弱的,常常遭遇挫折苦难的。但人的精神有它的纵横驰骋,有它对于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生的设想与预计,有从有涯的生活经验中生发的关于四面八方、疆域无涯的超验思维、想象、期待与爱恋,有从形而下的感知感觉中飞跃而成的形而上的终极,有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抗逆回应手段与本钱。
还有从语言文字中,从语音、语义、反义、同义、字形、概念、范畴、标点、符号、语法结构与语音的世界中推演出来的更加包罗万象,更加奇葩连连、神力无限的精神体悟,以及从音乐、造型艺术、戏剧、说唱艺术中获得的各不相同的刻骨铭心的启发与感受。文化包括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这是文化的特长,是文化的最爱,是文化的优胜,是文化的相当一部分魅力所在。
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国人多半从儿童时期就受到过各种苦学故事的熏陶。一个是头悬梁,锥刺股:夜晚苦读,给自己拴上头发绑到房梁上,免得连夜苦读时打瞌睡低头垂头;读书读得疲倦了,用锥子扎大腿根儿,以肉体伤害的刺激驱除倦意。此说出自苏秦始败终胜、始辱终荣的奋斗成功传奇故事,有点吓人,但也传播了古人视读书为拼死拼活、为决定命运苦学苦修的血战决战态度。
还有囊萤与映雪的故事呢,夜晚苦读,古代的照明条件难以设想,靠一堆萤火虫或雪的映射(雪本身并非光源)照明,我觉得不可能操作与收效,还可能制造出深度近视与青光眼,但确有这种楷模的记录。精神可嘉,无疑义。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英国诗人、文学家艾略特的名言:“人们不会受到教育,除非他们硬着头皮学会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
所以我一再提醒不要以为阅读都是悦读,当我们提倡读书时,用不着一味以喜悦趣味讨好年轻一代,比起悦读来,我们更要提倡攻读与苦读,一味悦读,说不定都在那里看手机短视频,而以苏秦为榜样苦读,至少有20%以上的可能,学出点玩意儿来。
还有,悦读是苦读的结果,是钻到书里去学到东西、受到启发、长了见识志气的结果,读不下来,理解不了,欣赏不了,摸不着门儿,谁的读书是喜悦的好事呢?读书与游泳一样,会游能游,击水千里,当然其乐无穷,而如果是恐水怕浪惧风呛灌抽筋沉底,游泳不但不乐,而且会成为灾难。
简单地说,有出息、有追求、有前景,视学习读书为大幸大吉;没出息、没追求、没前景,视学习读书为可厌可憎,意趣毫无。
在生活中学习
都承认孔子是大教育家,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果,傲然光耀。《论语》中讲到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即教育上不分出身高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必要的主张,受到了后世直到当代的好评。
再一条是因材施教,孔子注意观察体贴每一个学徒的性格特点,交谈辅导当中各有侧重。
孔子编辑了古代典籍,叫作“游文于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 • 艺文志 • 诸子略》)。他尊重传统,相信古代有很好的世道人心圣王贤士,留意于仁义则是注重生活中的仁义道德、礼节秩序,区分小人君子,推动以文化人。
《论语》中探讨书本的话有限,探讨实际生活的话语很多。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等人的著作中,也远没有今日的博士论文里那么多的引文。《孟子》《荀子》里,引古诗多一些,求其事例,以为参考,以例为据就是了。
中国民间,尤其是士绅间,除了强调读书以外,也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办公”会客处,就悬挂着这样的对联。它似乎不无经验主义与世侩哲学的味道,但又相当务实与重要。不懂世事与人情的书呆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并不足取。
与此相近,还有“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更通俗与实用主义的说法。
陆游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可以看出,将实践看作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要阶段、重要途径,在中国是有深远的历史传统的。
董其昌论画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他指出只有实地接触世界才能“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 • 董其昌《画旨》),更多的人从此语中得出仅仅读书赶考求得功名是不够的,还要亲力亲为,贯彻践行,扩大见闻知识,跟上所谓“世事无常”的发展变化,也很好。
在我国的人民革命中,毛泽东多次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并且明确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现在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成套说法为人们熟知。
王阳明则以“良知真切”四个字引领读书学习,他的四字,似乎是向内转,不注意世事人情,经世致用,处处留心,扩大见闻,但他的求良知,求真切,也是远离本本主义,远离“白发死章句”[注1],求真求活求情志心愿的纯净坦荡真切,求圣王、经典、阅读、背诵、教化、践行的统一,心与口的统一,书与人的统一,读书与做事的统一,礼义与生活的统一。
[注1]《嘲鲁儒》
〔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是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新作。全书围绕生死、天地、美德、君子、修身、劝学等十大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概念,以作者近九十年人生阅历为基础,用生活化、哲理化、思辨性的语言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的立意特点在于,满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推崇与感恩,着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嫁接,激励读者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以积极自信的态度、和谐共生的追求,来理解自我和世界,思考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来由,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