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于教师来说,按照“教参”设计课堂教学即方便又安全,但固定的思维模式却像“思维茧房”,禁锢着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如何打破这一固定模式,从“全人教育”角度出发,来设计全新的课堂教学,培养未来的学生呢?本文作者用一堂真实有效的课堂,多元设计教学模式,以小见大,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李媛媛    编丨Lulu
作为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很多时候都会发现自己会受到课程和教材的限制,我们往往会沿用原来的思维模式:潜意识地认定这是一个相对安全且合理的授课模式。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有逻辑结构的框架和内容,但给教学创新和因材施教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在抱怨学生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应该审视教师是否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了这两种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束缚和限制,创新出最符合学生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单元教学设计呢?
“信息茧房”的模式
什么是“思维茧房”?
教学中的束缚:对教材、学科、特定学生、评估体系、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束缚。这种束缚或制约也可以理解为“茧房”,蚕茧狭小居住的空间。
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说法,具体体现在每个人都在自己熟知也舒适的范围内,挑选和享受他喜欢的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受到“思维茧房”的影响,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举例来讲,教师会完全按照教材给定的单元内容设计教学,或者按照教师用书和教辅材料来制定评估和评价方法。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更忽视了教学流程的科学性和具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高效教学模式,甚至是事倍功半。
21世纪的国际教育和教学,对“思维茧房”这一现象提出了空前的批判和挑战。教育中所提倡的“全人教育”远远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身,它强调的是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课程中提到的超学科、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教学、理解性教学等等概念,都对教师提出了打破学科和传统教学法的束缚,重构有意义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教育者需要打破思维束缚,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思维茧房”模式
真实课堂如何突破“思维茧房”?
最近,随着“双减”政策的要求和实施,不仅是对于教材和内容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们在选材、备课、授课角度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那么如何更好的实施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最终以实现全人教育模式呢?
接下来,我想通过自己教学中的一个真实的课堂单元,谈谈如何突破授课内容、主题、教学和学科的限制,抛砖引玉,重构有意义且高效的教学。
单元主题:crossing the river
这是一个8年级的教学案例,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是crossing the river,包含桥梁的历史介绍、桥梁的类别和结构、一篇知名桥梁的阅读,以及有关桥梁历史、结构和功能介绍的小组调研活动。
乍看上去,这个单元内容设计与小组评估全面完整,但是如果我们再次审视这个教材设计,会发现这里正有个隐形的“思维茧房”。
跨越河流的方式只有桥梁一种形式吗?显然不是,坐船、划绳索都可以跨越河流啊,甚至比较浅的小河,我们也可以徒步跨越。
大家不难发现这个单元主题仅仅禁锢在了桥梁这个概念上,制定了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概念,忽略了在这个主题下的多种概念,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考空间。
考虑到这里,我突破了教材和内容的限制,试图打破教材带来了“思维茧房”重新设计和选取了教学内容。
突破bridge的限制
1.我设置了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How can people cross the river?
在这里,我并没有给到任何线索和限制信息,经过讨论,学生们的答案多种多样,除了提到桥,还有绳索,石头,木头,竹竿等等。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讨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用绳索,石头,木头或建造桥梁来穿越一条河呢?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然后我把视线重点转移到桥梁这个概念上,这是我们这个单元要探索的主题。
2.动手感知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了解了桥梁的历史后,在介绍类别和功能前,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知不同种类的桥梁具体有什么差别。
我让学生们四人一组,提供剪刀、胶水和相同数量的A4纸,学生们开动大脑制作跨度为15厘米的纸桥,评判标准是承重的多少。
这个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桥的结构和承重有了整体的初步理解。通过这个动手实践活动,有的学生意识到了单纯的增加桥底的厚度是不够的,可以通过改变基底的机构和形状来加固。
学生A说:“我看了其他组的作品,感觉把纸卷成细的卷更能承受压力,这样更坚固。”
学生B说:“我们组的桥太不稳定了,我们应该考虑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立体几何的原理,把它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比如锥形,三角形,圆柱形等。
这是一节讨论激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同伴之间互相启发,充分借鉴物理课关于力的知识和设计课关于结构的知识,学生们设计出了不同形式和结构的纸桥。

学生的作品
learning by doing,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是对于传统授课模式的突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们对于不同种类和结构的桥梁有了一定的理解,也会反思其他组的作品和自己制作的纸桥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多类型桥梁 
接下来的课时中,我们研究了桥的建造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桥梁如何设计和施工。走进世界知名和经典桥梁的设计故事,全方位感受桥梁这一主题的背后内容,最终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们了解到世界上多种类型的桥梁。
突破教材、学科和教授方法的“思维茧房”,培养创造性、想象力和动手实践学习的能力,是这个单元设计的亮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被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力的空间。每个单元都有概念性理解和主题性探究,每个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当学生们突破了概念和思维的限制,每个不同的个体所创造出的学习价值是无限的,个体间也会互相启发新的思维维度,这样就实现了持续性的学习
发散思维,学习分享
在结束今天的分享之前,我想给大家推荐两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第一本是德国教育哲学讲师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该书讲的是如何通过卡片笔记来实现创新性写作,从而打破传统的线性写作方式
卡片写作法示例
第二本书是由Alan Maley和Nik Peachey创作的Integrating global issues in the creativ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With reference to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它是一本以联合国发展目标为契机,依据每个发展目标的主题构想设计的英文课堂。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单元概念去链接联合国发展目标的大概念,做必要的拓展和延伸。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材和课程提供了框架和骨骼,教师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取舍的增减内容,突破教材本身的死板束缚,使得课堂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努力让狭小的“思维茧房”变成宽阔的思维天地!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信息茧房/12661227?fr=aladdin
2. Oxford English: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Student book 2
李永远(2021)教师的“教法,情怀,与思维茧房”,新学说第三届教师发展大会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