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爱社会
女主林道静在当代,也是先锋。
甚至当代女子不如她,敢像她一样做,不敢像她一样说。像她一样说,将遭到男友抗议、朋友圈批评。她说了,男友屈服,朋友圈支持。
男友余永泽表达她是自己的真爱,希望长久,她回答不,她一定要找个知音。她是趴在余永泽腿上说的,两人早有肌肤之亲,否则不会趴得这么自然。
甜情蜜意时,表示自己还要再找别的男人。现今的女孩再先锋,也说不出这话吧?真有这想法,也不会这时候说。
林道静不怕伤人,余永泽被呛得没话。
后来,她找不到工作,经济上无法立足。余永泽给她提供生活条件,她心一软,结了婚。婚后,她接触地下党,夜不归宿,在城里贴传单。
为迷惑警察,不被抓,她穿成富太太模样,华丽旗袍、浓妆艳抹,看着不像是贴传单的人。这种装扮回家,余永泽起疑,认为她出轨,是合理推测吧?
她拒不解释,说自己光明磊落。两人大吵,余永泽喊出“你是我的”。这句话一出口,余永泽自知说漏嘴,变成一副“理亏”表情。
林道静占据上风,立刻提出离婚。余永泽拎上外衣,睡衣睡裤出门,把家让给了林道静……当然,林道静是独立女性,没要这家,搬去闺密家住了。
年少时看,奇怪这句话怎么这么可怕。余永泽像被揭了老脸,在屋里片刻待不住,作为有社会地位的大学生,为何不顾羞耻,要出门穿衣?
为求答案,查阅近现代史。
越看越觉得国人良善。
清末民初,怕亡国,社会达成三大共识,国学让位给西学、老人向年轻人让权、男人向女人让权,都是主动的。
张之洞的《劝学篇》后,就少有宣讲“国学救国”的长篇大论了。马一浮、熊十力、欧阳竟无等人有这样想法,局限在自己的朋友圈、学生圈里,不广告青年,怕青年骂。梁实秋、周作人等都是散文,说说传统生活的好话,不正经谈。林语堂的长文《吾土吾民》只是说老辈人性情好,我们的过往也是种文明,并不野蛮。
老人有话说,就参加同辈的茶话会吧,老头跟老头说,不介入年轻人世界。而梁启超、鲁迅等报纸大角,是青年代言人,是青年思路。
清末的大家族,由祖母和长孙媳妇联手管人、管钱,跟同等级别的家族外交,是《红楼梦》的“贾母—王熙凤”模式,女人以家庭为依托,已经负责了一半的社会运行。基础好,西方女权思想传来,容易开花结果。
易卜生的话剧《娜拉出走》,引得国人热议,认为出走得不彻底,整个社会未变,走出家庭并没出路。在报纸宣扬下,达成社会共识,要把中国变成娜拉的出路。男人以经济、家庭、爱情、责任、下一代等观念束缚妇女,被视为不文明。
理解余永泽了吧?
是社会共识,让他自惭形秽,吵架吵不下去。
“你是我的”——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是落后的封建意识。余永泽作为北大学生,是现代文明的化身,突然暴露出内心的肮脏,羞愧出门还是轻的,该自杀。
一九四八年的电影《遥远的爱》,能解释一九五九年的《青春之歌》中产生林道静的社会风气。当时舆论热议,先是鼓励改造妇女,后是鼓励由妇女改造社会。
《遥远的爱》改编自萧伯纳话剧《卖花女》。萧翁嘲讽的是欧洲等级制度,讲底层女可以改造成上流贵妇。《遥远的爱》比萧翁更进一步,底层女成为上流贵妇后,立刻觉得没意思,摒弃上流社会,投入社会实践的洪流中。
《遥远的爱》的女主生了孩子,丈夫认为长得像自己,她否认血统的作用,说按照科学研究,女人怀孕期间看谁最多,孩子就像谁。她那时在医院当义工,看得最多的是一个伤兵,所以孩子长得像伤兵。
丈夫没反驳,忍了。哈哈,那时的男士受制于舆论,不得不文明。
影片结尾,女主要离婚,丈夫推测她爱上别人,希望她说实话,表示可以宽容理解,遭到她嘲讽,说她爱上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
国人讨论《娜拉出走》二三十年后,得出的答案是,女人真正的爱情,男人给不了,女人的爱情是改造社会。
林道静也如此。她和她的终极爱情对象,完全没有恋爱行为,他不断给她安排社会实践,她宣布他是她的爱人。
影片下半,林道静经过农村斗争,回到城里,被女友带去参加上流舞会。她穿着在农村时的简朴衣服,傲然坐在舞场边,女友给她介绍舞伴,她愤然离去。
年少时,看不懂剧情,只会看视觉效果。印象是,别人都穿得好,唯独她穿得差,当有人请她跳舞,她棉衣布鞋的,不适合跳,怕到场中出丑,便说自己不会,待下去尴尬,因而离去……
理解导演意图,为表示她已新生,跟过去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彻底决裂,所以设计出“以粗衣素面”对抗“华服美妆”的场面。
但跳舞有跳舞的着装,女友怎么也会给她找一身换上。不换,跳不了舞,带她去干吗呢?此处导演为表达意图,违反了常识。
若今日重拍,可改为,她不好违女友热情,换上华服美妆,跟着去了。她在舞场上漂亮得耀眼,但她感到种种不适应,于是离去。
换了衣服,也可以表达新生。
本文原载徐皓峰《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简介:
徐皓峰
本名徐浩峰。1973年生。高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
导演,作家。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国术馆》《道士下山》《大日坛城》《武士会》《大地双心》 
中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花园中的养蛇人》《白色游泳衣》《诗眼倦天涯》《白俄大力士》 
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武人琴音》 
电影理论:《刀与星辰》《坐看重围》《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电影作品:
《倭寇的踪迹》(导演、编剧)
《箭士柳白猿》(导演、编剧)
《一代宗师》(联合编剧)
《师父》(导演、编剧)
《刀背藏身》(导演、编剧)
《诗眼倦天涯》(导演、编剧)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购本书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