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学前阶段的时候,很多家长非常重视亲子共读。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不少家长们会觉得孩子识字量大了,可以自己读了,就不给孩子读书,甚至觉得让孩子自己读就是在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
其实,给孩子读书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一个阅读机器,也不只是为了亲子感情的培养,亲子阅读有一个非常实用又强大的功能,那就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些阅读技巧你会感到熟悉,其中一些甚至已成为你的程序化技能,沉在了你的潜意识里了。这篇文章的作用是将这些技巧从你的潜意识里打捞到你的意识当中。就像咱们不光自己会游泳,还要有方法教会孩子游泳。
(另,本文配图均来自《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魔法象出品,安野光雅绘)
 周四
视野 🌏
全文共5647字,阅读时间15分钟
🌿🎨🌏
在学前阶段,我经常给孩子读书,一个是孩子识字量不多,再就是亲子共读已成为一个养育共识。我给孩子读故事,还因为我的私心,我要给孩子写故事,势必要看看别人的故事是怎样写的。
再后来,孩子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我给他读的量跟不上了。于是,在阅读上,我给孩子添加的“辅食”是音频故事。过年期间,孩子三天听完一本厚厚的儿童文学,这还是在有控制的情况之下。音频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母亲。
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主张“海量阅读”。现在有了音频,孩子海量听书是绝对没问题的。
孩子的好些科普知识、世界的知识是听音频故事了解的。他听音频的时候极为专注,他觉得主播读故事比我生动。
所以,为什么还要亲自给孩子读故事?即使没有音频,孩子已经认字了,让自己读不是挺好的吗?
没错。当孩子会走的时候,咱就不用跟着后面扶着他。但问题是,当孩子识字量变大,可以独立阅读的时候,是不是表示孩子的阅读力也已经成熟了呢?是不是就不需要家长作为阅读的脚手架了呢?
阅读能力和识字量关系不大,曾有一线老师表示:“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孩子们对书本信息的读取能力是越来越差的,有些题目是不需要多少知识,需要抓住关键词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但是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不能做出来!”
小学的语文教材重视阅读,中学的考试重视阅读,高考还会考阅读。“考阅读速度。根据几年高考的调查,很多考生阅读能力差,读得太慢,结果每年总是有15%左右考生做不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如是说。
阅读理解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耗时长、扣分多、难补习。如果认为孩子大了,就在阅读这件事上完全放手,很可能会让孩子的阅读力原地不动。所以,我们需要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亲自把阅读力示范给孩子
如何示范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力呢?《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给出了非常容易操作的方法,还不会打消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最近在和孩子读《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结合这本书来和大家聊聊阅读的七项核心技能。
这本书,由国际知名演讲者苏珊·齐默尔曼和丹佛大学副教授克莉丝·哈钦斯共同创作,7项阅读核心技能,是她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1. 构建感官图像
  2. 运用背景知识
  3. 提出问题
  4. 推断
  5. 筛选重要信息
  6. 整合信息
  7. 查漏补缺
1
看到文字,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
“构建感官图像”,让阅读立体化
我的动手能力很弱,所以我在遇到说明书、或者是类似说明书的操作性文字时,脑子里就会一片空白,比如《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中的这段话:
“做小木槽时,要先劈出我手掌那么长,两个手指那么宽的小木棍。然后爷爷把木棍横切,切到一半的时候,再竖切。这样木条就变成了一头扁一头圆的了。然后他用钻头在圆的那头竖着钻一个洞眼,再用刀子把洞眼周围削得只剩薄薄一圈。他又用刀子把木棍扁的部分掏空,形成一个小木槽。”
看到文中的插图,我立马明白上面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有图可以辅助理解。如果遇到纯文字的时候,他们要借助怎样的方式来理解呢?
这就需要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在大脑中构建感官图像,“阅读时,就像作者负责写文字,读者负责画插图”
当孩子们将文章里的人物、场景、情节等置换成属于自己的感官图像时,印象就会更加深刻,阅读兴趣也会提高。一旦孩子阅读时大脑中的电影放映机关闭,就说明遇到了理解障碍。
如果孩子在大脑中构建不了图像怎么办呢?
书中提到了几个方法:1.让孩子只听,不看。当你给孩子读上几行后,停下来,尽可能地向他描述你中出现的一切,起到示范作用。2.你在向孩子示范你的脑中画面时,要尽情渲染,不要囿于文本。3.转换角色,让孩子描述他“看”到的一切,让他放飞自己的想象,不要打断干扰。
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让孩子有意识地建立起感官图像,这是你教给孩子的第一个阅读技巧。
2
不能深刻理解内容,怎么办?
激活“背景知识”,与文本建立联系
背景知识是什么呢,是阅读时所使用的全部经验、记忆和知识。背景知识并不是真的只是知识、只是干货,孩子的生活体验也是背景知识。只有当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才会进入孩子的长时记忆中,帮孩子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加深理解。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可以启动很多背景知识,这本书里首先会有四季,这就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背景知识,这本书里讲的是生活,这也是很常见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就像是一个雪球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个雪球不断吸附书中内容,会越滚越大。
在读《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时,第一章讲到一家人是怎样储存过冬食物,我娃感慨了一句“他们家的食物比我们家的还要多呀。”我和娃爸听了相视一笑。这家人过冬做准备和我们家过年时候很相似。
背景知识有了,有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知道如何激活。所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家长你的示范和引导
你可以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段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也可以让他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说没有背景知识怎么办呢?可以从孩子身边的事情来引导。孩子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但他一下知道打架起纠纷是怎么回事。
以前在写音频故事的时候,会在开头写一个多数小朋友在生活中的困惑,再提出问题,接着讲解知识。这其实就是为了激活孩子的背景知识,让孩子可以迅速地进入主题,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内容。
背景知识多了,在阅读的时候会更容易。那么如何帮孩子增加背景知识呢?
第一是,多读书。积累和使用的背景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新知识。所以说,读书也是有马太效应的。这也是现在的语文教育要提倡孩子多读、泛读的一个原因。
二是把你的个人的经历融入到亲子阅读中。看到这阅读的内容,你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什么事。比如在讲小木屋故事的时候,我把孩子奶奶讲的储存食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如果孩子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读书会,共读一本书,那背景知识增加起来会非常快。别的孩子的经验,会成为你家孩子的背景知识。
再有就是平时多带孩子走走看看,增加他自己的直接经验
背景知识就像是魔术贴一样,会把新知识粘得很牢固。激活背景知识,是你教给孩子的第二个阅读技巧。
3
不会主动阅读,怎么办?
用“疑问”增强孩子的阅读内驱力
一年级语文课本的下册有这么一个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还没开始读的时候,孩子的疑问就开始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还没学到这课。不过他已经念叨了两天“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在想为什么要说“吃”水,不说“喝”水。
我问他,你还记得我总说你是“吃书”,而不是“看书”吗?我还告诉他最近我看的一本书《青苔不会消失》里,作者袁凌讲了一个事情,有一个地方的人,他们会把“挖煤的工作”叫做“吃煤”。我问他,为什么这些地方会用“吃”?他明白过来了,“吃”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赖以生存。这是我们的理解,“吃”字还有很多解释,这里就不多说了。
他还问,为什么是挖井,用机器在地上戳个洞不就行了吗?这又可以给他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延伸材料了。
阅读就是一项主动而非被动的活动。提问不仅可以让孩子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帮他收集信息。
我娃是个急性子,平时给他读书的时候不能多说题外话,停一下他就着急。就这样,我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读书机器,所以我干脆让他听音频
后来我试着在一些情节不那么紧张的故事里加入了提问后,他就没那么排斥了。比如《大森林的小木屋》里写春天快要到了的一个篇章:
“一天,爸说春天快要到了……中午时分,冰柱的尖上挂着颤巍巍的水滴。……当太阳落到了树梢,冰柱不再滴水的时候,她们盼着爸回来的心情变得焦急起来。”
我说,咦,为什么冰柱不再滴水了,好奇怪呀。孩子说,我也不知道。想了想之后,他说因为天变冷了。我假装说,真搞不懂,天咋就变冷了呢?孩子说,太阳下山了,她们等爸爸回来等了好长时间。
再后来读到劳拉和妈妈去院里看牛,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劳拉看见了黑黑的乱蓬蓬的长毛,还有两小眼睛里射出的光芒。”我问孩子,劳拉看到了什么。他大喊,是熊。读到后面确定是熊的时候,孩子兴奋地在床上跳起来。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看到前面的图画。
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这次的阅读要比以往过瘾。
怎样让孩子学会提问呢?
“想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提问,你要先与他分享你的问题。这不是要你问问题,而是要你通过分享自己的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向孩子示范如何提问。说出你的问题后不要立即作答,把问题先放一放,然后让孩子试着提出他想到的问题。这么做是为了教孩子主动参与到阅读中。”
让孩子学会提问,是你教给孩子的第3个阅读技巧。
4
孩子只能看懂字面意思,怎么办?
用“推断”,解读超越字面的含义
推断就是提前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先做预测,再去印证猜想是否正确。
孩子阅读时,推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推测生词含义。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他推测生词的含义。还是老方法,你得亲自示范,让孩子看到你是如何一步一步推断出最可能的答案的。
好些故事也是在处处在设置疑问,需要孩子通过前面的线索,来推测故事的结局、标题的意思。比如说《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有一章叫做《糖雪》。糖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来很多的疑问。可以和孩子一起孩子推理一下,什么叫做糖雪,糖雪是雪呢,还是糖呢?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孩子会一步步地找到线索。(题外话,“糖雪”这一章真是有智慧了。)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推理能力,书中推荐了两个文字游戏,旅行途中也可以玩起来:
01.
填词游戏
几个人一起玩。一个人先说一句话,里面缺一个词,比如“像     一样多刺的”,然后由其他人补上缺失的词,之后,可以将“多刺的”换为“微小的”“让人害怕的”等来补充句子。孩子可以通过这个词来学会收集线索,在将句子补充完整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什么是推断。
02.
二十问游戏
出题者心中想好一个具体的人、事、物,让提问者发问,问题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提问者必须在二十个问题之内猜出正确答案。
推断就像是寻宝游戏。当孩子用推断挖掘到书中蕴含的信息时,他们会超有成就感。推断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投入感情。
推断,是你教会孩子的第4个阅读技巧。
5 / 6
阅读时找不到关键点,怎么办?
用“筛选”定位、用“融合”概括
现在的时代不缺乏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了组织、融合、内化的了信息才能变成知识。(这点我作为写作者是深有体会。)所以,如何筛选信息、如何融合信息就非常重要了。
确定阅读的目的,是筛选信息的一个利器。就像做阅读理解题,一定是先读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找到关键信息。在平时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样,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还是为了找到新知识呢?是为了找到答案呢,还是为了消遣、释放情感呢?阅读目的影响着阅读态度,也影响着阅读过程中对重要内容的判断。
在阅读目的确定之后,如何快速识别关键信息呢,那就是根据文本特征,也就是文章的版式,比如文章的标题、加粗的章节名称、引文、图表等等,都可以让读者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在一家自媒体工作时,有位老师曾提醒我,图片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读者目光的重点,一定要重视。
融合信息与筛选重要信息这两个环节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在筛选出重要信息后,我们会分析、加工和优化信息,形成一个全面的观点。
如何帮助孩子融合信息呢?
依然还得你亲自上场,帮助孩子复述故事的重要内容,概括出故事的大意。筛选重要信息,然后进行融合,也就是往这些信息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新的理解。
在给孩子示范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融合时,你要提醒孩子注意你的想法在吸收新信息之后的变化。因为孩子会通过观察这种变化来学习如何加深自己的理解。
当你教会孩子筛选与融合的时候,你就教会了他们第5和第6个阅读技能。
7
阅读时注意力涣散,怎么办?
用“查漏补缺”,监控理解进程
查漏补缺,也就是寻找补救措施或替补方案。不少孩子们内容听过了一遍,但是一无所获。他们最需要的是查漏补缺,方法就是在意识到自己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把自己拉回来
其实上文所讲的所有的阅读技巧,都是在查漏补,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更用心。如果孩子掌握了这些技巧,孩子阅读时就会自觉很多,思维也会变得很主动。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读不懂或者是走神了的时候,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查漏补缺:
1. 退回重读。走神了,用这个方法就够了。
2. 继续阅读。读不懂了怎么办,下文会帮助理解上文。

3. 将不能理解的内容,单独摘出来处理

4. 可以看插图来帮助理解。
5. 某个概念不理解,可以看看概念之前的故事。有时候需要补充背景知识。
当你教会孩子“查漏补缺”时,你就教会了孩子第7个阅读技能。
最后,聪明如你当然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得亲自上阵给孩子读。有一些内容可以泛读,一些经典的作品,或者是你和孩子都爱读的故事,可以试试上面这些阅读方法,孩子一定会获得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为什么孩子可以独立阅读了,咱们还需要费力给他读书呢?因为给他读书的过程,就是亲自示范阅读技巧的过程。
阅读愉快呀!
参考资料:
《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2(苏珊·齐默尔曼、克莉丝·哈钦斯 著;李艳会 译)
12
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互动话题
你平时是用怎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读书的呢?你有尝试过在读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小技巧,来让孩子更好地阅读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心得!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