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本文看点
人们最常吃的后悔药莫过于“如果当时再努力一点”。可是,到底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开学第一课,徐梦桃的分享给了我启发和答案。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4191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9月1日,作为一名新晋小学生的家长,我陪孩子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节目,从冬奥会到农业专家,从塞罕坝农场到青藏高原,再到飞入太空。不知道孩子看的感想如何,作为一名80后,我感到热血沸腾。
我被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也非常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怀揣梦想,并为之努力。
可是,该如何努力呢?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教会孩子努力的正确姿势?徐梦桃的经历给了我颇多启发。
过程管理重要,还是冠军重要?
开学第一课中,徐梦桃送给孩子们的第二个礼物,是战胜困境的秘籍。
她展示了自己在比赛中做的预案战术表,讲解了自己如何分析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
徐梦桃说,这张表其实只是拼图中小小的一块,在自己空中技巧20年中,她做了406张表。
这些表中,有时间规划表、预案战术表,林林总总,告诉了徐梦桃,自己要做什么。
当讲到面对崇礼复杂的天气,自己如何安排战术时,徐梦桃说,哪怕最后没有拿冠军,我依然愿意去突破一下。
很多时候,奥运冠军自带标签,似乎那个金牌是他们人生的节点,是一段冲刺的终点,是他们人生的目标。
可是,在徐梦桃的讲述中,我看到,那一场成就冠军的比赛,回头看意义很大,但在当时,对她来说,这场比赛和之前的无数次经历一样,就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坚定地去执行。
的确,冠军的争夺不只是实力的比拼,里面掺杂着太多偶然因素。对比赛结果的接纳,需要包容的态度,更需要无憾的过程。
遗憾和后悔源于“如果我再努力一点”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关于“他真的很努力”到底是不是夸奖。
辩论中,有很多辩手讲到了,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东西,我们人生中的太多遗憾,都源于每次回头看时,自己内心那句“如果当时再努力一点”。
这也是曾经我心中闪现的话。
2019年元旦,我第一次走进了厦门大学的校园。我们在操场上吹风,在校园里闲逛,好多次眼泪涌上眼眶。
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并不努力,最后高考进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以前,我并没有对这段经历如此介怀。我总是认为,有得有失,尽管错失了更好的大学,但是我从自己的体验中,也摸索到了激发人向上力量的来源。
可是,那一次厦大之旅,“后悔”这两个字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里。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讲给同事听。她跟我说,即使你上了厦大又怎么样呢?你看某某某,也是厦大毕业,现在在某某单位,工作还不如你呢。
我当时听完回答说,也许我即使上了厦大,工作也还是如此,甚至还比不上现在好,但至少自己曾经努力过,不会像现在一样感到遗憾。
那一次,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奇葩说中辩手说的,那些不曾竭尽全力的日子,每当回忆起来,总会在心里敲打,如果曾经努力一些,也许今天会有所不同。
如果真有时光机,你知道怎么努力吗?
我想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如果有机会回到中学或者大学时光,自己一定会好好努力。
可是,好好努力是什么样子呢?
以前我以为,更努力是上课更认真地听讲,自习课更卖力地刷题,早上起得更早,晚上睡得更迟,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然而,真的如此吗?
《现象式学习》介绍了芬兰的教育体系,在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方面,首先提到的便是思考和学会学习。
其中,在学会学习方面,书中提到了,学生要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寻找自己的长处、习惯和学习策略,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并通过评估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开辟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
这其中重要的意义,是要推动学生构建作为学习者的自我形象。
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有效的努力不只是靠时间积累来实现的,尽管艰苦卓绝的事业都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时间消耗,但真正有效的努力应该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我们必须懂方法也懂自己,才能真正有效地努力。
这一发现让我意识到一个扎心的现实,那些“如果自己再努力一点”,更多是自己的臆想,即使给了自己时光机,不知道努力的正确姿势,也未必能有更好的结果。
如何让孩子正确的努力
有很多家长说,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第一名,只要尽力就好。可是,孩子到底该如何努力,我们又能做什么帮助孩子掌握自己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将来不再为曾经的“不够努力”而感叹。
1.
引导孩子建立目标
《现象式学习》中提到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强调了“要让孩子坐在驾驶座上”
这就是说,孩子的目标,应该跟孩子有关,而不是依赖父母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
只有当目标和孩子本身产生联系,孩子才会产生自主意识,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儿,当作自己的选择。
郝景芳老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意识,要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目标,哪怕孩子的目标是要去某个城市吃好吃的,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就可以。
从孩子两岁起,我们开始做英语启蒙。临近学龄阶段,又进入到指读认字环节。有很多有经验的妈妈都跟我说,指读是一个坎,指读开始母子关系就会进入鸡飞狗跳的状态。
现在回头看,我们家这几个月家庭氛围变化不大。孩子虽然偶有畏难,但并未出现反抗的情绪。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应该就是目标是什么。
觉得指读没有意思的时候,孩子曾经问过,为什么要学英语。
我会跟她一起回忆曾经一起出国的经历,跟她聊她想去看的圣诞老人的家,还有美美的极光。我希望她明白,学英语的目的,不是眼前多认识几个单词,它能够带我们实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儿。
当她建立了这样的目标和方向,每当遇到困难和问题,她会表现得更有责任感和主动性。当遇到困难时,她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克服,而非轻易放弃。
当然,这是我基于一个五六岁孩子的认知跟她讨论的结果,针对学龄甚至青春期的孩子,要用符合他们认知的引导方式,需要家长用心的体会和观察。
2.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前面提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应该坐在驾驶座上,掌握主动权。
听起来,这是解放了父母,让孩子更多地承担责任,降低了对父母的要求。
但从实践来看,这是对父母更高的要求。
这就像,当你从驾驶座转移到副驾驶,失去了对汽车的直接掌控权,心里很难觉得轻松,反而会紧抓把手,浑身紧绷。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学习、做作业操心,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驾驶座的位置,把孩子学习的事儿当成了自己的事儿。而作为家长,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辅助解决问题,做好支持工作,扮演好容器的角色。
一方面,确保孩子面对的任务难度合理。
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效能感的过程。当孩子做了很多的尝试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自我的认可就会随之产生。
但如果孩子的任务难度过大,超过了孩子踮踮脚就能达到的高度,实现的过程会带来更多的挫败,不仅不会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可能还会让孩子从此不愿意再做尝试。
作为家长,我们非常重要的辅助工作就是,判断孩子面临的任务的难度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分解任务,降低难度,将大目标变成小目标,逐步实现。
另一方面,帮助孩子消化负面情绪。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说,父母就是容器,只有自己稳了,才能更好的容纳和承接孩子的情绪。
以前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孩子哭哭闹闹时淡定从容。但后来,我慢慢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学会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情绪的流动,也帮助孩子感知情绪,最终达到自我管理情绪。
很多时候,面对困难,最先打倒我们的,不是任务本身有多难,而是困难激发的负面体验让我们还没开战就想退缩。
当我们能够把情绪和事实分离,就能够找到消化情绪的方法;当事实从情绪的面纱背后走出来,我们也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几天,我做自己的工作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心情不太好。孩子走过来跟我说,如果你觉得烦躁或者不高兴,你可以深呼吸,或者吃点好吃的,或者我可以给你一个拥抱,这会让你好一点,你再接着工作。
听她这么说,我觉得非常欣慰,这也是平常对她说的话、做的事。就是希望她明白,情绪和问题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解决情绪,也同样能够解决问题。
3.
解决问题过程具象化
《现象式学习》中提到了开创自己的学习之路,需要认清自己的优点、习惯和学习策略。这其中,学习过程的透明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各个方面以及如何对学习施加影响。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肯定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应该很少有人能说清,自己遇到的到底是什么问题,采取的又是什么解决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徐梦桃的预案战术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因为我能清楚地看到,她不仅明白自己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她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
确定正确的方法,不是靠一时兴起和运气,需要的是长期的实践经验。她一定是对同一种方法有过很多次的实践,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家长来说,我们没办法确定哪种是适合孩子的方式,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习惯。
归纳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就需要看到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透明化的过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复盘
当孩子完成了一个新的任务,克服了一个困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回头看,当时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法,哪个方法更好,哪个方法效果不佳。
这样的回忆和梳理,就像是画一张打怪地图,让孩子看到,我们从哪出发,经历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也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对应关系,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够更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做。
比起直接告诉孩子该如何做,这样的思考方法才更能终生受益。
不是只要努力就没有遗憾,而是正确且有觉知的努力才会没有遗憾。除了告诫孩子要拼尽全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做到更懂自己。
帮助孩子搭建思维的脚手架,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搭建脚手架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自我认知、自我认可,建立内在驱动力。

这也是童行书院的教育理念。
如果您想让孩子自发的愿意思考、探索,不妨在下方扫码,1元体验共学营。
作者 | VIVI
5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互动话题
新学期到啦,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吗?在这个学期里,你和孩子又会设下什么新的目标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