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15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转眼秦圈六周年了。每年的纪念文章好像我都会写。感觉是跟老朋友之间的仪式感。
四周年的时候,我写了黄道婆(《四周年了,我想写写黄道婆》)。那年国庆长假,我去拜了僻静的黄道婆墓。那时候写道:
“没有人潮的孤寂地点,最容易在幽思中怀古。作为一个秦朔朋友圈的内容生产者,换不同的环境做不同角度的思考,寻找问题,掺入自己的真实感想,是我的职业习惯。”
50岁创业的黄道婆,变成了“棉神”,她甚至兴了一整个松江城。她让人们相信,人无依无靠也可以变得如此强大并心怀大爱。黄道婆给我的启示是,不是别人爱你,你才爱这个世界的。要像古代人一样,忘了时光,忘了自我的悲喜,用很长的时间,只专心做一件事,会对社会有益的事,也是企业家精神闪耀的事。
五周年的时候,我写了江永(《五周年》)。那年国庆附近,我去了江西婺源,参观了也是小众的景点——江永的弄丸斋,看到了他的惜字炉。
“敬惜字纸”,古人认为,字是有灵性的,写了字的纸也是有灵性的,如若做到极致,任何一张纸都要洗净晒干,入炉焚化。我们做内容的人也是这样,每天更新,面对的都是自己活生生的日子啊,要敬重地对待,要产出点灵性和雅致来。
江永很纯粹,无心当官,从27岁到82岁,五十多年来,终生以塾师和学者为业。他被视为江西除了朱熹之外的最有才华的哲学家,其文收录到《四库全书》的就有13种151卷。《四库全书》的主要编辑戴震,就是他的学生。
其实,秦圈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坚持的精神和力量。
六周年了,很巧。我又刚好去了一个僻静小众的地方——青浦的重固镇和白鹤镇,就是唐宋时期叫“青龙镇”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在我心里埋了很久了。记得我写《啊,黄浦江》的时候就提到:
吴淞江南岸那个必然会崛起的镇叫青龙镇,就是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鹤,它一度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港口,据说,日本遣唐使就是从这个镇登陆的。那时候的青龙镇繁华入诗——“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引自:宋朝诗人梅尧臣《青龙杂志》)。
但是,繁华之后总是落寞,吴淞江上游淤浅,下游缩窄,唐朝时江阔二十里,宋代九里,元代两里,明初仅为150余丈(500米)。随后青龙镇衰亡,人们泊船改至上海浦口,于是上海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立)崛起。元朝在1292年时,上海县设立。
为什么会想去重固和白鹤,主要原因还是那里有苏东坡的痕迹。感谢秦老师和薛老师给我的创作自由,我几乎在秦圈写了一年的苏东坡。
(在秦圈的专栏作者,也能保持创作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比如刘子一直在关注他的乡村,大地上的中国;睿愚擅于发掘区域和城市的新命题,比如他写的合肥潍坊很轰动,现在写宏观和区域的还多了一个资深研究者陈林;悟00000空最能写经济社会的热点,总是改到凌晨,推敲每个字;忆湄,秦圈第一个专栏作者今年一直在更新“不系列”,不倒不二不扁不卷……;陈言、艾琳、益刊和梁云风,长期跟踪日本企业、资本市场、财税体制和房地产人口问题。总之风格各异,特征明显的作者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
我一点也不想跑到眉山三苏祠或者杭州、惠州、黄岗、儋州等地去寻找苏东坡的踪迹。我喜欢小众的、安静的、接近我自己生活的地点,这样便于去找寻,也便于产生新的故事。
我是那么热爱写作,并将其视为一生的事业。无论我在哪里,做什么工作,跟什么人在一起,在任何场景里,我都会有关于思想和新鲜想法的接收器,想要将其化成文字和内容。对于写作,这二十年来,厌倦了会想捡回来,真放弃了一段,也一定会反弹回来更加喜欢。因此,工作和生活对我来说,早已合二为一。
六年了,我们为什么能够一直专注做内容?因为秦老师一直在密集调研、高产创作,带动秦圈作者形成了某种类似的气质和坚持。专心、专注、简单、热爱。
因为热爱,出于真心,想对世事进行观察、留意和反思。想把所有发生,都沉淀成启示。
近一两年我有过内心的焦虑和挣扎,比如遇到生命困顿失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仅会写作太没用了,太佛系了,别人产品化、创业的能力太强,自己落后很多了;或是遗憾自己从2015年6月份跟秦老师创业以来,在巨人肩膀上,没有学到更多、闯出更多。五年过去,这种感觉浓度在加强。不过从今年8月底开始,我的心态又重新平和了,我可以为我那些从生命里自然流出来的内容而平淡无奇着、从容着。
为什么跑去了“青龙”?
我最近在上易居沃顿的课程,有一次听万科副总裁丁长峰导师的朋友——设计师琚宾老师说到他设计的章堰村文化馆,里面有“章苏唱和”,就很想去看看。
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其实都是在找圆。有时候看到一个圆,你会很开心,比如圆月。跟东坡相关的人事物,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圆,可以产生很多与人、与世事的连接。
章堰村,在重固镇。这座拥有千年故事的古村落从唐宋代起临水而建,章楶(jié)、苏东坡、米芾等都在诗文中提到此处。我辗转1个半小时来到章堰村,当时正处于闭馆时期。还好偶遇了当时正在值班巡视的,参与过章堰村改造的镇里的领导,才有机会一起看了看馆藏。
对,就是这么巧。我相信是我的赤诚和纯粹在起作用,让人与人之间虽然陌生,但容易产生信任。
我认真地欣赏完建筑,感觉真灵。琚宾按“生存、生长、新生”概念,对这些老房子进行改造。妙笔在于,让老墙在外,白色的新墙感觉是从老墙里自然长出来的。
然后看文化馆里的东西。“章楶勤学习爱思考,在他章堰的居宅里,有一间书斋,名曰‘思堂’。他常说,‘我愿朝夕于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为此,他请好友苏轼为他写了一篇《思堂记》,苏轼欣然命笔。抒发了一席关于‘思’的感慨。如今,九百多年过去了,章楶的‘思堂’已不复存在,但苏轼为他写的《思堂记》,依然完整无缺地保存在1990年新版的《青浦县志》里。
北宋名将、文臣,率军大败西夏,边功“为西方最”,《宋史》称夏从此“不复能军”。
苏东坡和章楶到底是什么关系?根据学者孙春艳的研究,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与章衡同科考试,分列一二,章衡为章楶族侄,苏章二人交往。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作《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元丰元年(1078年),苏东坡为章质夫写《思堂记》;元丰四年(1081年),章楶向苏东坡求琵琶词,苏东坡应章楶之请求,作了《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东坡与章楶在惠州时期交往颇多,章楶是广州守,苏东坡被贬惠州,两人离的非常近,章楶给予了苏轼很多生活帮助,比如送酒(《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东坡在《思堂记》说,章楶取名“思堂”之意,在“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特意请他“记之”。然而苏东坡感叹自己是“天下之无思虑者也”,追求“不思之乐”,不处而静,不饮而醉,称这种率性本真的快乐实在“不可名也”。真喜欢这纯粹的感觉。这是他在“乌台诗案”之前所作。
“青龙三鸿”,除了苏东坡,还有米芾和梅尧臣。
苏东坡和米芾的关系,我以前也写过(《中年好友苏东坡11》)。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到黄州,米芾不惧牵连风险去拜访他。东坡劝米芾在书法上应取法直追晋法,米芾早年只学唐人、近人,听了东坡的建议,才开始了风格转化。在后人的评价里,实际上米芾跟很多官场中人的交往都是功利为主的,他一生官不过七品,一直在权贵中求取机会。只有跟东坡的交往关系,是米芾内心的一块“圣地”,不容利益和世俗去污染。东坡和米芾两人一起引领了北宋的尚意书风。
米芾在黄州探望苏东坡前后,30多岁,在青龙镇,做了“治事”的官员,一般认为是“镇监”。来青龙之前,30岁的米芾曾一把火烧毁了自己所有作品,与前半生告别。这也与他听东坡建议风格转化时间相符。(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载,米芾自述“年三十为长沙掾,尽焚毁己前所作”)米芾一生官途不顺,但对书法如痴如醉。
还有梅尧臣,他就是把苏东坡的科考文章选出来的人。他被称为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作诗追求平淡之美。他写下了可算第一部青龙镇“镇志”的《青龙杂志》。
梅尧臣一生也是官途波折,到了晚年是全国科举考官,就是他选出了出类拔萃的苏东坡的文章,主考官欧阳修惊叹,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才避嫌判成第二名。而状元给了谁呢?章衡,就是章楶族侄。这些人,就是这么巧合地组合到了一起。
更巧的是,1057年这次科举是“千年之最”,群星灿烂,榜上有名的人包括:曾巩、苏东坡、苏辙、张载、程颢、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等……
有专家研究指出,庆历四年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提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那一年,梅尧臣来到青龙,是内侄谢景温邀约的。也是这一年,他接连经受丧妻(夫人谢氏)丧子(次子)之痛,还卷入著名的北宋“进奏院案”之危。
所以在青龙过的那个春天,是梅那年唯一美好的回忆。他的《过华亭》写到陆机宅,《逢谢师直》写到“把酒语君悲且喜”。《回自青龙呈谢师直》这首长篇七言诗中,梅尧臣洋洋洒洒写了24句168字。
此外,他在青龙还看到一幕奇观,兴致勃勃写进《青龙海上观潮》一诗,头句便大开大合:“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他还为青龙写下“镇志”,称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比之杭州”。
从《宋会要辑稿》所记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各地商税可见:青龙镇上交商税15879贯,位列全国第五。青龙简直是个神奇的地方。邹逸麟1980年发文提出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
历史总是那么传奇,那么多巧合,那么多内容。那些繁华所变的沉寂,最充满想象。
重固镇还有一处非常有潜力的景点——福泉山遗址,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大家现在都知道松江有广富林遗址,福泉山遗址未来会带来更大的惊喜。这块文化资源的宝藏地,未来真的太重要了。我们二三十年后再来看看。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黄褐、灰褐、灰兰、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叠压遗存,包含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春秋战国、汉代、唐宋遗迹,被考古学家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目前只开发了部分。
这趟参观,偶遇,让我觉得,内容永远不会枯竭,人生永远有新的惊喜。人类永远在自我储存,因为知道自己总是会遗漏、遗忘,所以总有一天,有些地方会被重新记得,有些地方会重新开发。
一生可以做一些包容时代、容纳内容大一点的事业,这样一入人生,便已经可沉淀数十年。这样一想,六年好短好短。秦老师已经做媒体做内容三十多年。我们的专栏作者,在秦圈一起写内容也坚持了五六年了,步履不停,真的非常难得。最要感谢的是我们100多万的关注者,创作如航行,我们的安慰在于,岸边永远有期待的目光。
六周年同乐。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