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地余波
来源:检修家长头脑(ID:feidiyubo
鲁稚的阳台  编辑
看过一个小视频,心惊肉跳,久久不能平静。
视频内容是,一个初中男生在教室里玩扑克,被老师发现了,请家长。妈妈与老师谈完后,很生气,来到教室外面的走道里,当时儿子与同学在说话,妈妈吼了一句什么,然后就是两个嘴巴,打完转身走了。这个孩子愣了几秒钟,突然,冲向栏杆翻身跳了下去,周围同学根本没反应过来,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我想,当那个妈妈下楼后,看到自己儿子的尸体,一定会痛不欲生,瘫软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我觉得是这个妈妈还“活”在过去自己做孩子的经验里,还以自己父母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她不明白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是过去的孩子了!
说现在的孩子不是过去的孩子,像是一句废话,其实揭示了一个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社会发展扩大了代际鸿沟,现在的孩子的“精神存在”已经属于另外一个时代了。
过去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长大的,因为信息渠道单一,孤陋寡闻,只知道自己所在的那个小地方的事情;生活条件也不好,各方面都是凑合将就着过来的,自我意识几乎没有,哪敢想什么平等自由,只要吃饱饭能上学就算幸福了,打得不厉害就要谢天谢地了。
现在的孩子,完全生活在另一片天地中,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是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广阔世界,还有一个互联网信息化的虚拟世界,使他们从小就见多识广,也决定了他们与上一代的元认知不同、文化特质不同、生活态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条件好,得到的关爱多,精神发育更充分更健全一些,也就会人心不足生出更高的精神需求来,这是人性中的自利和贪心等因素决定的。
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吃德国奶粉、戴日本尿布、玩美国玩具,生下来就全球化了。出门探亲度假,像小皇子小公主出巡,瓶瓶罐罐一堆,穿的用的玩的几大包,洗脸擦手擦屁股擦脚洗澡帕帕晾一排,那种复杂程度,足以让爷爷奶奶们怀疑自己究竟养过孩子没有?
以信息论眼光看,优质养育的过程和细节,方方面面都会转化成信息流,输入孩子的头脑,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思想观念。因而,这些孩子自然就会形成自我意识强、权利意识多、平等自由的要求高、逆来顺受的忍耐程度低的特点。
最开始,只是大城市或富裕家庭的孩子是这样,慢慢地中小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也这样了,再后来一般农民工子弟、小地方的孩子也差不多这样了,自我权利意识以及对爱与尊重、平等自由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完全不是过去的孩子了。
这就是孩子的时代性,比父母领先一步走向了“现代化”。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不惜对抗、决裂、报复父母、毁灭自己······
对此,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还停留在过去经验的框架中,所以中途抛锚出故障的越来越多。
曾有人经朋友介绍,来向我咨询教育问题。她女儿在深圳上初中不久,有早恋倾向,成绩下滑,被请家长。爸爸很生气,将女儿痛打一顿,然后“发配”回四川农村老家上学,由爷爷婆婆管理,成绩好了再回深圳。
孩子从小在深圳长大,对农村生活不适应,觉得父母不爱她,就破罐子破摔,经常旷课逃学,想方设法要钱骗钱偷钱,有了钱就伙同别人到县城、到市里去潇洒,好不容易找回来一不留神又跑了,明确表示不想上学了。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东游西逛不上学,结果会怎样?将来怎么办?
妈妈吃不好睡不安,想起来就伤心落泪哭啊哭。爸爸也唉声叹气,束手无策,烦闷不已。不管不行,管又管不了,伤透了脑筋!
问题出在哪里?孩子不认同不接受老规矩了;而家长还是老一套,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激化了矛盾。孩子不合作,不考虑前途,就这么混一天算一天,你家长能咋办?
我告诫说,这是孩子的杀手锏,可以把家长打得落花流水,家长必须承认自己做得不对才能解开这个结,必须淘汰老一套教育经才有出路。
我举例说,2016年夏天,四川渠县一个孩子高考后,在网上公布自己即将自杀,列举了一些理由,主要是小时候父亲打骂过他,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爱,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这么网络直播着一步步走入江心自杀了!等同学熟人发觉时已经来不及了,父母知道后也完全懵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家长怎么也想不通!
与自己的家长相比,现在的家长普遍对孩子关爱更多、付出更大,可以说整体上完成了一次升级,中产家长可能还升了几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让孩子过上幸福生活,许多孩子都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程度。
另一方面不遗余力抓教育抓学习,督促孩子勤学苦练,伴以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上重点、考前几名、冲进名牌大学。
这种升级的本质是:从“欠缺”到“过度”。
因为现在的家长,大都是粗粗拉拉低成本养育长大的,内心里有各种“欠缺”的遗憾,所以补偿心理浓烈。比如,生活上自己小时候渴望而又欠缺的,现在就给孩子充分满足;自己小时候想学钢琴没条件的,现在就让孩子来完成心愿;自己没上过重点没上过大学的,就一定要孩子来补偿。总之,家长把自己过去的欠缺、不足、遗憾、愿望和对现实的焦虑、期盼等全部给了孩子,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关爱和教育。
凡是这样做的家长,一定感觉良好,因为自己付出很多很大,比自己的家长不知好了多少倍,所以往往乐在其中,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应该感到快乐、满意和幸福,继而认为孩子应该感恩和珍惜这一切、听从家长安排奋发向上。
越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家长,越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的真实感受恰恰相反。因为一直被约束被管制被要求,感觉不好玩、不快乐、不幸福、不满意的时候更多;因为学习任务的重压,感觉烦躁苦恼压抑疲惫的孩子更多。
为什么孩子的感受截然相反呢?
生活上,孩子们幸福感低,是因为没有比较。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的,同学中还有比自己生活条件更好的,他们从哪里去获取幸福感呢?好比一个健康人,平时不会觉得健康就是幸福,只有生病住院了才会由衷认识到健康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家长付出再多,孩子也不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只有类似“生病”的体验,才能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其中道理,我在前文《吃苦耐劳,用钱挣钱,都需要教育纠偏》中有详细分析,有兴趣可参阅。
学习上,现在的孩子确实压力大,这个事实被家长有意无意忽视了。现在的课程比家长上学时难得多,要求也高得多,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平均分都在80-90分以上,学得相当扎实,看起来效果很好,实际上有杀鸡取卵之嫌。因为从智商理论看,70—80%的孩子都不适合高强度学习,也不可能成为学术性人才,这样的透支学习,只会提前消耗掉孩子的热情和耐力,有些孩子小学就开始失眠了,有些熬到初中就弃学了。这些事实说明,孩子的负担和压力偏重,超出了大部分孩子的承受力。
还有,与家长小时候相比,现在的孩子玩耍的时间太少,自由度太小,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这课那课了,像被关进笼子里一样。
因此三点,孩子们体验到的快乐幸福感,远没有家长们小时候多,这是大多数家长的一个认知盲点。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个盲点?
一是家长沉浸在回忆中,以自己有欠缺的经验来推论孩子的感受,但忽略了前提不同,就是孩子本身没有欠缺感,因而满足后也没有特别的快乐感。
二是家长陶醉在自己的努力中,以为自己付出多,就是好父母,忽略了付出的恰当与否、正确与否。比如,以前的家庭教育只是做人做事的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完全就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都是在抓成绩,甚至不让孩子做家务,这种付出虽多,却未必恰当正确,不仅局限于小教育,不能对孩子的成绩起到多大作用,而且一直把孩子置于被监管状态,孩子长大些必然会对立。其中道理,我在前文《被鸡的娃们亲情寡淡仇恨在心,怪谁》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赘。
三是家长的心思游弋在望子成龙的好梦中,以为自己费尽心力,让孩子过上幸福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孩子当然应该给父母带来好的回报,回报不如意当然就会不客气,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妈妈上去就是两耳光。这是付出太多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因为付出越多期望值越高。
于是,家长与孩子的认知完全错位了,家长付出越多,孩子受到的管束越多,压力越大,自己努力了也达不到,怎么办?孩子就会回到自我权利立场,夸大委屈苦恼不满,给自己找理由壮胆,有意无意进行抵抗对抗,似懂非懂要求平等自由,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在冲突中,多数孩子还是处于弱势,得不到正确恰当的回应,于是就会觉得父母不爱我,只是要我考个好成绩,帮他们圆梦。孩子就容易失落伤感抑郁,想不开就不想活了,以此报复父母、解脱自己。
总结一下,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比较脆弱?又如何加以改善呢?
1、娇生惯养多了,家长代劳多了,孩子吃苦耐劳少了,急需强化运动和劳动;
2、学习要求太高了,超出孩子的承受力,要体会孩子的苦与难,佛系一些,延迟竞争,其实不影响最终结果;
3、管束太多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候太少了,小时候要让孩子玩够,长大些鼓励参加文娱活动,要活得快乐;
4、家长对孩子的时代性,认知不到位,要站上“人”的高度理解和尊重孩子,避免粗暴打骂;
5、家长认为孩子幸福,实则想当然,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存在,要把家长做小,多换位思考;
6、家长的教育观停留在过去,把应试看得太重,需要建立大教育观,才能帮助孩子做到最好。
▍往期回顾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