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关注我
从2004年开始,
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
设立为“世界镇痛日”
2021年10月11日为世界镇痛日
我国将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
2020-2021年“世界镇痛日”主题为
“全球防治腰背痛年”。
“疼痛”作为每个人一生中
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公认的“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
有人说:生孩子的分娩痛是最痛的,其实不然。全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让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三叉神经是人体十二对脑神经之一,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神经痛之一,发作时骤发骤停,呈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等难以忍受的剧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很多初发患者常会将三叉神经牙疼误以为是一般牙疼,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次数会逐渐增加,疼痛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所以刚出现疼痛时要及时就医以免误诊
平时说话、咀嚼、漱口、洗脸、打哈欠、触摸等都可能引发三叉神经痛,以致患者极为小心,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随着病程延长,疼痛程度会逐渐加重,甚至每日发作。
此外,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诱因,被风吹着或忽冷忽热,都可使疼痛加剧。
痛风真的特别痛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关于痛风的痛,民间也称“白虎历节”,意思就是发作时就像白虎在撕咬自己的关节一样。
痛风有急性关节炎期和慢性关节炎期之分。
当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劳累、压力和药物等诱因导致痛风急性期发作的时候,尿酸沉积的关节处会有剧烈的疼痛
对于慢性痛风病,其疼痛症状相对较轻,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患处关节及周围组织还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症状。对于急性痛风发作,其疼痛感十分剧烈,呈撕裂性、刀割感、咬噬样,而且疼痛时间可持续12小时。夜晚的疼痛往往比白天加剧
当关节处有突发、剧烈的疼痛,应该及时就诊。如果除了关节疼痛,还伴随着关节处的发热发炎、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的标志,更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要忌讳就医,医生会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由于痛风和尿酸的增高相关,正常人预防痛风,需要从调整饮食、多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入手。
误区一:
疼痛能忍则忍
很多人对于尚能忍受的疼痛,往往报以“能忍且忍”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疼痛是人体组织器官受损的主要信号,是一种保护性信号,应引起关注。一定要当心,忍“小痛”可能会导致“大病”
所以,一旦发生疼痛应及时就医,无须一忍再忍,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误区二:
不管用什么方法,先止了痛再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自身规律,必须的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标。反之,盲目错误用药容易掩盖症状而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误区三:
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
谈起止痛药,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起药物的成瘾性
事实上,并非所有止痛药物都会令人成瘾。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才会让人对它“恋恋不舍”。即使临床需要使用上述药品,只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完全可以避免药物依赖的发生。
2021年度卫生健康宣传日往期链接
👇👇👇  点击进入公众号,查看历史文章~
 【友情提醒】:公众号改版了,不加星标不容易找到这里,请大家按照下面图示进行四步操作,设置星标,以防今后咱们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