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频繁看到投喂野生动物的视频。
喂食行为,按照动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饲养牲畜。这属于生产劳动行为的一环,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蛋白质或者看家护院的帮手。很可能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无差别的投喂吸引野生动物进入人类聚居地进而驯化它们的。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的文明史里,对于动力和动物蛋白的刚需让先人已经把能够驯化为牲畜的动物全部筛选出来了,换句话说,现存的野生动物都是不适合驯化的,它们注定只能是野生动物。

这种猪是可以放心喂的,它的主人还会感谢你 图片来源:网络
2. 建立亲密关系。鸟类和哺乳类大多有育幼的行为,这大概一定程度上锚定了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很多动物在求爱过程中也会有喂食的行为。
具体到人类,喂食行为多发于亲子之间、情侣之间以及主人和宠物之间。喂食行为已经发展成超出生理需求,而与亲密关系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
人类和宠物之间通过喂食建立感情和信任
3. 没有啥动机不动机,并不会去喂食。
应该不会有人在大街上随机看见个陌生人就往人嘴里塞个草莓吧……或者在地铁里摁着脖子给人灌碗螺丝粉……
正常人干不出这事儿,原因很简单,一你不打算饲养他,二你也不打算和他建立亲密关系。
那么对待野生动物,这个规则也应该通用……才对,不是吗?
图片来源:网络
刷微博是个高危行为,因为总能让你在人类奇葩行为多样性领域大开眼戒。
随着自驾游和短视频的普及,各种辣眼睛的投喂野生动物视频真的对我脆弱不堪的心灵造成了一次又一次极大的冲击。下面我来数一数我见过的有代表性的投喂行为。
旱獭,啮齿目松鼠科,擅长挖洞,属于啮齿动物里的大块头,如果鼠兔是高原大米饭的话,旱獭就是高原大馒头,它是狼、棕熊、雪豹等大型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藏狐这种弱鸡是打不过它的,天天被它撵得嗷嗷跑)。
然而这几年不知道出于哪种我无法get的审美品位,它成了宠物店的新宠,再加上它在草原上又常见又夯,所以某音某手上投喂视频层出不穷。
我不知道这些投喂的人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旱獭,仔细看看它那能挖出容纳它全家的地洞并且撞上石块也不会轻易折断的恐怖前爪,绝对没人想挨上一下子的。
一只藏狐被旱獭追赶,仓皇逃窜 © 大猫
何况旱獭还有更大的看不见的威胁——它是鼠疫的重要宿主
1910年东北就爆发了严重的鼠疫疫情,幸好有无双国士伍连德才迅速扑灭了疫情没有蔓延至关内,但依然造成了近6万人死亡。而这场鼠疫的源头就是旱獭(考虑到发生的地区也可能是黄鼠)——第一个感染者是出售旱獭皮的猎人,后来也确实在旱獭身上检出了鼠疫杆菌。
如果觉得一战之前这个时间太过久远,也可以看看近期的。2022年7月19日,宁夏确诊一名腺鼠疫病例;2020年7月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确诊一例鼠疫病例。
实际上我国有11个鼠疫自然疫源地,每年都会有零星的病例报告,而主要宿主都是这些地松鼠们。
这种投喂,害人害己 来源:网络
鼠疫从来就不曾灭绝过,它一直和数量庞大的啮齿类动物共存着,其实对于病原体来说宿主死得太快不是什么好事,最好的情况是宿主正常生活顺便多多传播它们的基因,所以已经存在很久的病原体不见得会大规模杀死主要宿主,但如果发生了跨物种传播就不好说了,而鼠疫给人类历史带来的阴影相信不需要我科普了,所以最好的情况显然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好消息是青海省从去年4月1日就施行了《青海省鼠疫防控条例》,明确禁止猎捕、饲养、投喂旱獭等鼠疫疫源动物。希望其他省也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吧。
川金丝猴,灵长目猴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是野生动物投喂的第一重灾区,而我对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意外。
人类非常善于学习和模仿其他同类的行为,但不善于学习那些“不做的行为”。从86年一只猴子在电视屏幕写下“到此一游”开始,国内所有大小景点都刻上了同样的题词,一万个游客的自律都比不上一个反例带来的潜移默化的破窗效应。
我怀疑刻字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玩意就像一个印随一样刻在每一个七零后出生孩子的基因里。
图片来源:网络
而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国内任何一家动物园,投喂最严重的是哪里?那必然第一是猴山第二是熊坑啊!
随之而来的,是峨眉山黄山这样的风景区游客对于猕猴的习惯性投喂,甚至成了景区的盈利项目和宣传名片,以至于其他佛道教名山急得跳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保护猕猴甚至花钱重新引进猕猴。
一代一代的人从孩提时代跟着父母旅游就接受着这样全社会式耳濡目染的教育,如今面对外形更加靓丽的金丝猴,难道还会有除了投喂之外的第二种可能性吗?
一游客拿着大口袋装食物投喂金丝猴 图片来源:网络
川金丝猴食性很杂,日常食物包括栎、槭、冬青、杜鹃等树木的嫩芽、花蕾、花瓣,山楂、山葡萄、野樱桃的果实,板栗、松、栎的种子,甚至树皮、松萝、苔藓……
但是它们依然没有人类的食性杂,人类常吃的肉蛋奶、各种谷物、饮料、高糖的零食膨化食品大概不会适合它们。
但是目前无序失控的金丝猴投喂真的是蔚然成()风,栖息地周围的当地人看见进村的猴子会好心喂几口,游客更不用说。
而且从各路媒体“人猴同乐”的美好宣传上不难看出这背后一定有景区管理者和地方职能部门的推波助澜,这种熟悉的吸眼球的套路让我简直怀疑他们就是从各个道教名山景区返聘过来的。
某视频平台的视频,这里人与猴的距离未免太近了些 图片来源:网络
投喂的恶果当然很多,首先金丝猴有攻击性,其实所有猴子都有,去过峨眉山的人应该都懂。
其次,这对金丝猴的长期健康没有好处,人类的食物不利于它们保持正常的体脂,也会给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人猴同属灵长目,相互传播病毒的概率也更高。
最后,当一个个种群开始习惯人类的投喂,把投喂当作稳定的食物来源,随之而来的注定是个体数量的增长超出栖息地的承载能力,到那时就意味着投喂根本想停都停不了(国一大面积死亡绝对是哪个地方都不想承担的风险)。
这种距离,要是猴子受到刺激发起攻击,根本来不及躲 来源:网络
靠着人类投喂才能存续的动物,还是野生动物吗?
以及,金丝猴频繁出现在人类聚居地和环境变好没有半毛钱关系。
什么?你问为什么只喂川金丝猴?废话,黔金丝猴怒江金丝猴之类的是想见就能见的着的吗?
羚牛,偶蹄目牛科,大型食草动物。我见过追赶羚牛的小视频,还有试图投喂羚牛幼崽的……稍有常识都会想到妈妈肯定就不远处啊……看得我真是心惊肉跳,因为这东西远不是它看上去那样的温顺好脾气。
要是小羚牛的妈妈在附近,这人凶多吉少,不是夸张 来源:网络
2008年的《成都商报》提到,过去十年,仅秦岭的羚牛就制造了150多起伤人事件,造成了20多人死亡。
19年的5月,秦岭东梁和汉中市连续发生了两起羚牛伤人事件,造成了3死2伤。
考虑到我国四种羚牛(四川羚牛、秦岭羚牛、贡山羚牛、不丹羚牛)的分布地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虎、豺、狼,仅剩的豹子一般也不会去挑战这种体长2米体重300KG的巨兽,所以未来人类和羚牛的接触的机会会很多。希望不要再有更多人去进行投喂这种作死行为,毕竟羚牛本身就已经足够危险了。
野猪,偶蹄目猪科。看见南京紫金山有人集中投喂野猪说实话我是没想到的,我估计陈老湿看到这新闻血压又得爆表。
紫金山被人类投喂的野猪 图片来源:网络
配合之前那么多地方野猪泛滥毁坏庄稼建议扑杀的报道看,真的魔幻感更强。
我甚至灵机一动想给受灾农民和这批城里的善人拉个群,洽谈好价格让爱心人士购买被野猪吃掉的农产品,拒绝有人利用野猪在中间赚差价,这样人猪都开心岂不美哉……
合着这些人是想让野猪帮他们解决湿垃圾…… 图片来源:网络
真的,野猪食性杂体型大繁殖力强而且没有天敌还脾气暴躁,它是生态失衡和保护意识提高的头部受益者,已经是未来肉眼可见的烦恼了,还搁这儿投喂,嫌不够乱吗?
好家伙在南京市中心养猪呢……想不通,怎么想也想不通……
图片来源:网络
藏马熊,食肉目熊科。看见过近期的一个试图投喂的视频,怎么说呢,一开始有点吃惊,但细思之后也不算意外吧。
还记得前文说过的动物园投喂前两名吗?围着熊坑喂水果零食蔬菜炸鸡可乐硫酸的场面是早年各大动物园的标配吧。
熊坑里白花花的垃圾,都是投喂的人丢的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且我猜视频里这事也不完全怪游客,视频里这头熊看见车都不跑,估计人类对它来说并不陌生。
就我知道的,藏区有些寺庙会拿厨余食物堆放到固定地点,白天野狗吃,晚上棕熊吃,僧人自己也知道熊会去。爱一切生灵,众生平等,这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实际上让现代的保护理念能够更顺畅地在藏区传播,客观上促进了那里的保护进程,但显然也有副作用。
让棕熊把人类聚居地和食物联系起来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死于熊口著名的有星野道夫,近期的,则是在美国的蒙大拿州,一位65岁的女性死于熊口——她先是在营地里遇见了夜晚前来翻找人类垃圾的棕熊,并幸运地和众人一起将熊赶走,鉴于棕熊已经受到惊吓,于是她判断将食物全部转移走之后棕熊应该不会再来。但她失算了,她包里的水果味的洗发精再次把这头熊引回了露营地,最终没能在帐篷里找到水果的棕熊在狂怒中杀死了她。
监控拍到的肇事熊 图片来源:网络
我担心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棕熊早就已经把人类和食物联系起来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牧民的房子被扒。
好在有雪境这样的本土NGO组织已经耕耘了很多年的防熊项目(可戳:当我在垃圾堆里看到熊的时候,总是感到于心不忍),希望这些手段和科普宣传能够亡羊补牢吧。
相比起来我反倒觉得游客投喂野生棕熊算是小概率事件,一般想看都不一定看得到,但是,真能遇见而且还真敢开车窗……这种和在野生动物园老虎区下车溜达有什么区别……
这不作死吗? 来源:网络
这些投喂行为,让我想起了《最后的熊猫》里的一段情节,1984年,乔治·夏勒回到卧龙五一棚,发现他之前跟踪研究的大熊猫珍珍现在被养在营地里,它变得很有攻击性,中国的队员在受到它追击的时候会用甘蔗平息它的怒火。
于是夏勒明白了生性平和的熊猫脾气变坏的原因:“它被训练向人攻击,不需要太多智慧它就可以明白——攻击行为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
帮助野生动物习得不良行为,最终是双输的结局。
熊猫只是本能地想获得食物,它的本意并不是攻击人类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禁枪禁猎效果的显现,一些优势的野生动物会在多个区域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显然我们并没有给它们准备更多的栖息地,所以未来,野生动物会更加频繁的造访人类的地盘。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实了,但我们无论是认知还是法律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就像前文说的,喂食是亲密关系的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仪式,所以我毫不怀疑这些人投喂野生动物多多少少是出于喜爱的,但毫无疑问这种喜爱是自私的、廉价的,这里面没有一点点平等和尊重,投喂者不会也不可能和野生动物建立任何亲密关系,对他们来说动物只是用来取乐和自我感动的玩意儿。
投喂者做出的投喂行为只不过是身体对脑内认知图式的被动的终端表达而已,他们自己并没有能力去思考整个行为的成因和后果,只能被无意义的媚俗和娱乐裹挟着把一切都搞砸,挺可悲的。
园方都把防护网换成更细的网眼了,还是不能阻止这种离谱的行为 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这几年类似这种令人窒息的“爱”我听过见过很多,我看过北京的老法师们追着短耳鸮到处跑,听说过无数慕名的游客顶着晕船去近距离观看布氏鲸,以及永远无法释怀的完达山一号,它被跟拍、追赶、被逼着还击,最后眼睛受伤还失去了好一阵子的自由。
我真希望在一个更好的平行宇宙里,当它在墙边被发现的时候人类能留下一个机会让它静静地自行离去。
回归野外的完达山1号,才是真正健康而自由的 图片来源:微博
是时候停止这些没底线的行为了,不要再用戏弄去表达喜爱,用食物去剥夺它们的自由,这一切的背后是全社会对保护的谬误和漠视。
当人们以为喂点吃的就是爱护动物,以为物种保护就是人工饲养,就没有人会去关心栖息地保护、多样性的运行方式、当地人的权益、一线工作者的待遇等等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比喂喂食物要困难得多,也是真正需要人类出让既得利益的部分。世界上是有很多很多比眼球效应更加复杂深刻的事情的。
所以到底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去喜爱动物呢?
回忆是少有的能无视时间的东西,它立刻就带我穿越到去年夏天,我们在青海——
路基下的河滩上有一只赭红色的狍子,我们用望远镜远远地和它对视着,画面安静得像远古幽暗洞穴里的岩画;
狍子在灰色的河滩上显得格外鲜艳
细雨星稀的夜晚,两只狗獾从地洞里探出半个身子,闪着老旧灯泡一样的双眼啃食着旱獭的尸体;
两只狗獾在分食一只旱獭
山坡上则似乎是掉了一地的绿色圣诞彩灯,像不会熄灭的萤火虫,那是趴着吃草的岩羊们眼睛反射的幽光;
夜晚岩羊的眼睛反光像灯泡
还有高山兀鹫组成的壮观鹰柱,漆黑的巨翼像水墨一样在天蓝色的画布上画出上升气流的形状……
这种用望远镜才能看清的距离,就挺好的。
拉进距离不应该是爱唯一的结局,有些爱更适合远远地遥望。
远远地遥望,就好
- END -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同探索中国荒野
----关于投喂,你还可以读----
更多: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