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乘搭两馆号邮轮-欧洲航线
我是你们的船长,两馆菌

在这里,我们将带你用艺术的眼光游历世界城市
开启一场与众不同的城市文化之旅
深入了解当代艺术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对话多元世界
🌍
我们相信,如果将城市比做人
那么他们也会有其独特的灵魂
历经辉煌、没落、变革...
两馆在此邀你一同,和Ta聊聊
他们的百年岁月
这一站,是伦敦。
🇬🇧
🇮🇹🇫🇷🇩🇪🇳🇱🇪🇸
上一站,我们看了伦敦的街头艺术
然而
要认识一座城市
还得从它的博物馆开始
这一站,两馆菌将带你进博物馆
看看伦敦这座城市
如何书写一部艺术史
从博物馆的角度看, 我认为每个城镇、村庄、景观, 每个国家, 甚至每个洲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博物馆”。在这里, 每人都能找到他们自己的根, 都能明白他们如何融入到数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人类活动的各环节之中。“大博物馆”的传播推广要通过我们所说的博物馆这一机构来进行。博物馆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它能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更有意义。
—— K.Hudson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博物馆则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它保存了这个城市的记忆,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作为世界顶尖的文化、艺术与时尚之都,伦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最古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欧洲绘画艺术的宝库——国家美术馆;走在世界前沿的,也是年轻人最爱去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在这里,你可以搭乘哆啦A梦的时光机与任意门,观看这个世界的历史与文化艺术。
从精英到公众
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对珍品的收藏,收藏者往往是王室、贵族和富人等,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也不例外。
1753年,英国的收藏家,也是皇室的御医汉斯·斯隆(Sir Hans Sloane)爵士去世后,将自己七万多件私人藏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同一年,英国国会拨用专款接收这批藏品,就这样,终于,在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所有“好学求知者”都可免费进入。
汉斯·斯隆爵士 Sir Hans Sloane,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虽说所有“好学求知者”都可免费进入,但普通公众进入博物馆还是有诸多限制。进入博物馆前必须要先写申请书,在上面注明自己的姓名、职业、住址等,并且需要获得批准才能获得一张允许进入的门票,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等待好几个星期才能进入参观。除了流程繁琐之外,参观时间、参观人数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碰巧遇到上流社会成员参观,参观的日期也必须延后。这种限制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大多数英国公众被排除在美术馆之外,并且在成立之初的半个世纪,大英博物馆都未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Sutton Nicholls (fl. 1689–1729), Montague House. Etching and engraving, 1728. 蒙塔古故居,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19 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国力大幅度增强,通过民众的捐赠与海外扩张、掠夺与挖掘,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也不断扩充壮大,管理理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1835-1836年的大英博物馆精选委员会将大英博物馆被定义为“一个传播文化的机构”,让更多英国民众进入博物馆参观欣赏、学习和研究。博物馆由最初的收藏、展示和研究的空间转向了具有教育功能的空间,大英博物馆也从精英独享转向了公众共享。
大英博物馆,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大英博物馆,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如今的大英博物馆拥有超过800多万件藏品,埃及木乃伊、罗塞塔石碑、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帕特农神庙雕塑、路易斯西洋棋……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埃及到西亚、中东、罗马和希腊、印度、非洲、史前和罗马不列颠以及中世纪等各个文明时期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在几百万件藏品前走过,仿佛时空在穿梭,回到那远古的时代,感受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荣辱。
《罗塞塔石碑》,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亚尼的死者之书》,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木乃伊霍尼杰提》,图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官网
随着19世纪博物馆的理念转变,成立于1824年的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在1834年通过议会法案后,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只要是不酗酒就能进入参观,确保藏品能否广泛被公众享用,而不是特权阶层的专属场所。
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国家美术馆官网
国家美术馆秉承“画作的存在并不是收藏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大众的审美乐趣,提升国人对于艺术知识的涵养”的创始宗旨,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起艺术教育的责任,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带着学生正在上课,学生前来学习绘画、临摹作品。
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Google
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Google
国家美术馆以收藏绘画作品为主,主要展出13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传统绘画作品,全部作品串联起来勾勒成一部欧洲的绘画史。从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一直到后印象派的塞尚和梵高,可谓是包罗万象,在这里又可以呆上一整天。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图片来源于Google
达·芬奇,《岩间圣母》,图片来源于Google
梵高,《向日葵》,图片来源于Google
除了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之外,伦敦还有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博物馆)、国家肖像博物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泰特美术馆(包括位于伦敦的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和泰特圣艾弗斯美术馆Tate St Ives)以及其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私人博物馆等,伦敦通过这些博物馆教育公众,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历史与文化,并通过这些博物馆、美术馆维系着整个城市的文化高度。
从旧建筑到美术馆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巨大的工业建筑不应再是我们城镇景观中令人不快的部分,而是工作的象征、城市的丰碑,是每个公民都应给予同等骄傲并自豪地向外来者展示的公共建筑。
—— 弗里茨·舒普(Fritz Schupp,1896-1974)
2000年前后,伦敦政府想通过改造城市空间、建设文化设施等,塑造城市新形象,千年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这项千年工程包括:千年穹、伦敦眼、千禧桥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而这些工程确实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伦敦。
伦敦眼,图片来源于百度
千禧桥,图片来源于百度
众所周知,泰特现代美术馆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发电厂,但这所发电厂却不只是普通的厂,原来发电厂的设计师是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ilies Gilbert Scott,伦敦的最具标志的红色电话亭也是他设计的),他的设计简洁、细腻,整座发电厂用420万块红砖砌成,将英国传统的乡村建筑特色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是上世纪英国极简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另外这座发电厂还位于圣保罗大教堂的对面,两座建筑之间相隔着一条泰晤士河,通过千禧桥连接,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对话。
旧发电厂,图片来源于https://flashbak.com/mud-flood-and-blood-photos-of-londons-river-thames-1895-2000-6240/
而负责改造这座发电厂的设计师是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他们极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来外观,在建筑的顶部增加了现代建筑常用的玻璃体。这座由发电厂改造的美术馆也在开馆的一年之内吸引了超过500万人次的观众前去参观,仅仅少于同年大英博物馆的570万人次,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焕发新的活力。
泰特现代美术馆,图片来源于Google
泰特现代美术馆主要收藏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作品,而它的陈列方式也打破了原来按照年代排列的传统方式,将不同的作品按照不同的主题呈现给观众。而泰特现代美术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它的“涡轮计划”。自2000年起,泰特现代美术馆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当代艺术家根据涡轮大厅(The Turbine Hall,长约155米,宽约23米,高约35米)的特点创作新的作品并在此展示。
涡轮大厅,图片来源于Google
2000年,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为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做了《我做、我取消、我重做》(I Do, I Undo, I Redo)的大型装置。这件装置由3座高达9米的钢铁塔组成,铁塔内外都有螺旋梯、母亲和孩子的雕像、以及大型圆形镜子。
路易斯·布尔乔亚,《我做、我毁坏、我重做》,2000年,图片来源于Google
2002年,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这里创作了《马西亚斯》(Marsyas),这件作品长达155米,卡普尔在这件作品中用了他最爱的颜色,鲜红色长筒看上去既像血管又像被扯开的皮肤,从某些角度看,又像是一把长号。
安尼施·卡普尔,《马西亚斯》,2002年,图片来源于Google
2003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用上百个灯泡组成半圆形镜面装置,彷佛一个巨大的太阳,整个空间弥漫着的干冰,这些干冰又形成了云的形状,在涡轮大厅造成一种神秘感。观众在这里或坐或躺,闭着眼睛体验这件作品带来的感受。而这件名为《天气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的作品也成为涡轮大厅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展览期间便吸引了200多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气候计划》,2003年,图片来源于Google
2007年,一条蜿蜒的裂缝横穿了整个涡轮大厅,裂缝最宽的地方大约为1英尺(30.48厘米)宽,通过裂缝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之下的钢筋和水泥结构。这件作品则是由多丽丝·萨尔塞多(Doris Salcedo)创作的《暗语》(Shibboleth),寓意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多丽丝·萨尔塞多,《暗语》,2007,图片来源于Google
2010年,艾未未用超过一亿个手工制造的陶瓷葵花籽覆盖了整个涡轮大厅的东侧,每一颗瓜子都是由景德镇1600名熟练工人历时2年多制作、绘制完成,每一颗都要经过3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每一颗独一无二的。
艾未未,《葵花籽》(Sunflower Seeds),2010年,图片来源于Google
2016年,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为涡轮大厅创作的《无论何时》(Anywhen)通过灯光、音响、飞行物体及电影的编排刺激着观众的感官,将涡轮大厅将变成一个相互关联、事件关联以及与现实平行的宇宙。
菲利普·帕雷诺,无论何时,2016年,图片来源于Google
这些作品不断刷新着观众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涡轮计划”更是将涡轮大厅变成公众的体验艺术与社交的场所,这座经过细心打磨的发电厂也成为了“为艺术发电”的美术馆。
从美术馆到社区
成立于1901年的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位于东伦敦,东伦敦曾经是个拥挤的贫民区,著名的“开膛手杰克”的惨案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而白教堂美术馆的成立则是为了将伟大的艺术带到伦敦东区的民众,希望用艺术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教育、普及和引导,在一百多年前,白教堂美术馆便开始了公共教育活动。
白教堂美术馆,图片来源于白教堂美术馆官网 
白教堂美术馆与当地社区、组织和青年艺术家合作,通过参与性项目、研讨会、各种类型的活动与研究,如组织流浪人员参与展览讨论,探讨少数民族裔的特殊需求等,将现代的价值观向当地居民进行软植入,这对解决现在西方的种族问题、阶层问题等社会矛盾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图片来源于白教堂美术馆官网
与女性团体共同讨论食物、食谱和记忆,图片来源于白教堂美术馆官网
这些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而是让这里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先锋艺术和人文情怀碰撞交流的“场域”。从史前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文化艺术都能在这座城市看到,伦敦用一座座博物馆与美术馆共同书写了一部艺术史。
参考:
《博物馆社会史》,赫德森
《大英博物馆:它的历史和珍藏》,亨利.谢利(Henry C. Shelley,The British Museum: Its History and Treasures)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
https://www.tate.org.uk/
https://www.whitechapelgallery.org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3783
文:Richelle 
编辑:Lucy/ YAN
责任编辑:刘将威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请在后台告知,并注明出处。
往期站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