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姐曾看过一篇文章,分析美国英雄和中国英雄的区别。大意是说,美国英雄力量都是突然拥有的,或与生俱来;或借助基因突变、辐射、高科技获得,典型如超人、钢铁侠、绿巨人等。
中国的英雄,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式的。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无不经历拜师学艺、爱恨情仇,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侠。即使神话中的人物,也多是从人间脱颖而出,比如八仙、孙悟空、二郎神等。
图片来源自网络

说到底,美国英雄是神的文化,而中国英雄是人的文化。中国人骨子里不相信从天而降的英雄,只相信挺身而出的平凡人。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平凡人,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普通人的人生百味,最值得琢磨。今天说姐向大家推荐一部讲述人间故事的超高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由央视网制作,B站评分9.9,豆瓣评分高达9.1!他们都是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却也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英雄。
图片来源自豆瓣

该系列共12集,每集一个主题,讲述不同年龄人群在重要节点的第一次: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和告别。
图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聚焦老百姓的喜怒悲欢,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生。他们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启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面对未知的勇气;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要勇敢踏出“第一次”的脚步。
童年:出生&长大,勇敢地大步朝前走
每个母亲,都是超级英雄。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知道产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事讲述人涂松岩说:“生孩子,疼。这种疼痛,就像有人要从你的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地踢你的肚子。”
有男士想体验分娩的疼,没多久就喊停。但是在产房,妈妈没有喊停的权利,只能咬牙坚持。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是顺产疼,还是剖腹产疼?最痛的恐怕要属顺产到一半,又转成剖腹产。就像36岁的产妇周婷,进入产房十多个小时后高烧38°。为防止宝宝被感染,不得不转成剖腹产,两种疼都要生生忍着。
这一切疼痛,都在宝宝出生后,化为一句:“母女平安就是最好。”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每个宝宝的出生,都是妈妈用半条命拼来的。27岁的向爽,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怀双胞胎27周时要做心脏手术,胎儿死亡风险高达30%!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手术过程看得人心惊。向爽的心跳一度被暂停!幸好,两个孩子安然无恙。守在手术室外的爸爸,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一个多月后,向爽再次被推进手术室,生下两个男宝,取名“春和”“景明”,母子平安。爸爸说:“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过。”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人生初见,就是这样的艰难。妈妈和宝宝的双向奔赴,才促成人类生命的开端。那些柔软的新生儿,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希望。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孩子三岁前,几乎片刻不能离开家人。直到上幼儿园,小小的人儿,终于第一次走出家门。
每到开学季,幼儿园都上演“妈妈不要离开我”的催泪大戏。老师抱着孩子进教室,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妈妈……”教室里哭成一片,大人忍着眼泪躲到外面,边哭边偷看。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在哭声中,曾经时刻黏在妈妈身上的孩子,渐渐习惯了短暂分离。
他们不哭了,有时懂事得让人心疼,学着爸爸妈妈说话:“到幼儿园,你千万不能哭,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孩子上小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许多烦恼。比如:在学校得到的奖励比同伴少了、不喜欢被妈妈强迫着学琴、和朋友闹矛盾……小小少年,烦恼不少,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了。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城市孩子被催着长大,乡下的留守儿童却格外安静。
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无人撒娇,无处哭闹,缺乏陪伴的童年满是静默。云南省昌宁县漭水中学,就生活着一群大山里来的孩子。学校教他们用诗歌对抗孤独,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读初中的穆庆云,从10岁开始独自生活。父亲去世,母亲去广东打工,家里只有她自己。小女孩儿心里有许多委屈,她写了一首名叫《孩子》的诗: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到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她通过视频读诗给妈妈听,妈妈哭了,她也哭了。心底的话说出来,心的距离就被拉近了,她们约好每周读一首诗。
离开父母的庇护,少年学会了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学着安抚孤单的心灵。
成长就是这样啊!每一步都跌跌撞撞,慌张无措。我们只能努力接受现实,以自己的方式大步朝前走。
青年:追梦&助人,找准自己的位置
每年都有一批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读书、工作或者从军,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年轻,就是要勇敢追寻梦想,才能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19岁的张书豪考上了大学,但他选择当兵。他小时候就规划好了,自己人生一定有当兵这一步。
他是家中独子,妈妈一个人将他养大,后来穷得供不起他了,才又找了个伴儿。妈妈不想让他当兵,但他坚持要去。
入伍那天,妈妈哭惨了。他也偷偷抹了一把眼泪,然后头也不回地去了军营。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部队训练很苦,张书豪很努力。他认识了一群战友,每天进行体能训练,蛙跳、下蹲起立、蹬腿等。
张书豪是个空降兵,也就是伞兵,重点需要练腿。空降兵有句话,“三肿三消,才上云霄”,意思是腿要跳肿很多次,才能上飞机完成第一跳。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面对高强度训练,张书豪丝毫不惧,各项成绩都是优秀。
但他也有哭的时候,和妈妈视频,他哭得一塌糊涂,遗憾不能陪着妈妈。妈妈安慰他说:“我儿子长大了,还不得出去飞去,妈就把自己照顾好了,不能拖累我儿子……”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经过几个月魔鬼训练,张书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次跳伞。那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他很激动,跳伞时实现了完美的着陆。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部队组织参观空降兵的王牌部队“雷神突击队”,张书豪见识了特种兵在战场状态下的身手,心里十分仰慕,他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像雷神一样的特种兵!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张书豪为梦想打拼的姿态,就是青春最好的模样。离开家,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所有青年人的使命,每个人都在不同地方努力着。
不过,生活总有意外,梦想有时也会被迫中断。
郑州的王绍军在读高三时,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他有过很多梦想,但都败给一场叫做“腓骨肌萎缩症”的病。他渐渐不能行走,坐上了轮椅。连肌肉都无力的人生,该怎么度过?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王绍军并没有一蹶不振,他经商卖大蒜,赚了一些钱。然后,他用这些钱办了一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培训是免费的,只为了帮助许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培训中心很多都是年轻学员,其中有脑瘫患者,也有身体残疾者,有人因电击失去了双臂,有人因车祸半身瘫痪……他们学会了快速打字,学会了做网上客服,然后带着一技之长回家、工作,重新融入生活。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都要保持继续拼搏的动力。那些认清现实残酷,却依然选择倔强前行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成年:结婚&上班,家是甜蜜的负担
要鼓足多大勇气,才敢走进婚姻的围城?遇到合适的人时,一切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徐鹏和孙玮异地相恋8年,经历千辛万苦终成眷属。徐鹏家在徐州,在上海打拼。孙玮家在西宁,在江苏昆山教书。为了在一起,孙玮放弃了工作六年多的昆山,去往男朋友所在的上海。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孙玮性格比较强势。结婚前,爸爸一直给她灌输思想:“你必须要尊重人家,尊重人家的前提下,也是尊重自己。”
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不过是担心女儿。捧在手心长大的孩子,从此成为别人的妻子,她能得到同样的疼爱吗?哪个爸爸在女儿的婚礼上,不是笑中带泪呢?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婚姻是人生转折点,从此孩子脱离父母,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成年人的世界,快乐很简单,赚钱、买房、养家。痛苦也很现实,没钱寸步难行,有了娃压力更大……遇到困境怎么办?勇敢去尝试,勤奋、踏实又能吃苦,总能有所收获。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王银花生活在云南曲靖农村,她有两个孩子,老公腿脚不方便,一家人靠种烟叶维持生计。一年收入约5万左右,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王银花想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亲友们劝她不要去,认为男人带不好孩子。她认为有道理,她也舍不得孩子。不过,最终她还是去了上海,找了个家政方面的工作。
她参加了几天培训,然后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在农村待了几十年,城市的一切她都不习惯。她无所适从,最难受的是语言不通,上海话她几乎都听不懂。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她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现学现做。领导教她要记老人的名字和病情,她就拿了纸和笔详细记下来,不懂就问。过了一段时间,她终于能将老人照顾妥帖。
放假时,她去了一趟上海外滩,跟家人视频时,女儿不停地尖叫:“太漂亮啦!”藉由她的眼睛,女儿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王银花后来还经常外出打工,农忙时就回家收割。收入高了,家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王银花一直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越过越好。”
这个朴素的道理,也是代代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老年:学习&养老,活着总要向前看的
想象中,退休后就是养老,在家含饴弄孙,空了出去跳跳广场舞。看了纪录片才知道,老了也可能面对许多第一次。
李永东和郑义华夫妇早年开了工厂,主要做化肥包装袋。他们有个女儿,在美国高校做教授,根本不关心工厂。他们想退休,索性将工厂交给接班人,自己乐得清闲。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忙碌了几十年,终于可以闲下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他们去了老年大学,那里有舞蹈课、音乐课、诗词课、书法课……夫妇俩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饥似渴地吸收感兴趣的知识。
李永东爱上了小提琴。他从头开始学,从姿态到动作。他终于能够完整地拉一曲了,琴声悠扬里,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老年教育机构7.6万余所,在读老人1300多万人。他们上学,不是为了文凭,而是出自兴趣爱好。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娱乐。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除了老年大学,还有老人愿意去养老院。79岁的戴华不想依靠孩子,她决定去养老院,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离开真的舍不得。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不过,她还是决定遵从内心的声音,最后一次挑战自己。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在养老院遇到了自己的初中同学!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戴华慢慢适应了环境,有了新朋友。她说人总是要往前走呀!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是啊,不管发生什么事,总是要朝前走的。
当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有人考虑捐献遗体,有人开始提前写遗嘱,也有人去中华遗嘱库,用影像的方式立下遗嘱,想要以此安抚和祝福子女。
自纪录片《生第一次》

人的一生,终将告别。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
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出发,让我们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人间烟火最平凡,却也最抚人心。愿我们无论何时,都能心中有火,眼中有光,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此,我们就是自己的英雄。
作者:石霖,精英说作者,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参考资料:
1.享有料,《美国漫威英雄和中国超级英雄对比,从这一点来看,有很大差别!》;
2.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精英说优质项目推荐
🇺🇸移民局重大利好
🤗开放三条绿卡加速通道
新增:跨国公司高管/企业主、
人才技术移民加速审批
🚀本财年签证配额翻倍!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
🔥抓住最后半年申请机会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