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92 篇文章

题图:电影《你的名字》。

作者:Anna,一个年近 30 岁刚从魔都辞职准备去流浪的无业游民。Marc,80 后爸爸,瑞士博士毕业,工作于跨国医疗企业,在不确定的人生中,探索自由折腾和成长的机会。



一诺写在前面: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今天文章的两位作者,因为共同关注“奴隶社会”得以在诺言社区相遇。两人不仅一拍即合,成为朋友,还相约共写了这篇故事。缘分非常奇妙,故事也非常精彩,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另外,今年因为疫情,一直都没有机会和大家线下见面,所以换了一种方式跟大家进行连接。本周日下午 14:00,我会再次通过互动直播的方式与大家见面,一起聊聊“叛逆”这个话题,文末有报名入口。祝大家一切安好。


大家好,我是 Anna,一个在自我探索道路上螺旋上升的平凡人。


5 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诺言社区,无意间看到了一位名叫 Marc 的诺友发布的 #复盘我的人生选择# 的作业动态,看完后我发出一声惊叹,仿佛遇到了平行世界的自己:天呐!我们近乎相同的境遇,不同的选择!


我曾经把我人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结于那一次选择,以为如果当时选了另外一条路,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我。


但当我看了 Marc 的经历,恍然明白:面对艰难的选择,我常常以为那是个十字路口,每条路通向距离彼此越来越远的未来。实际上,无论哪一条路都通往正确的彼岸。


于是,我联系了 Marc 希望与他共同写一篇文章,讲述彼此的选择和经历。经过多次的深入交谈后,我发现,虽然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居住在不同的国度,相差 10 岁,但仿佛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但继续深聊下去,我又发现,我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挣扎。


所以,我们想把我们的故事说给你听,也许你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同样的事。


下面是我们的故事:


第一部分

>>>选择的十字路口<<<


@Anna: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四口之家,父母常常忙得没空管我,但我依然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小学时,我乖巧听话,是邻居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凭借小学参加计算机编程考试,我顺利进入了一所重点初中。


到了初中,我依然延用小学时的学习方式,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不知道的是,其他同学都开始上补习班,每天还要做额外的练习题。


那时靠着聪明,学习成绩也能在班里排上前十,但我从没想过我在全校的排名,更别说在整个城市的排名,也从来没有想过中考要面临的激烈竞争。


直到中考成绩出来后,我才意识到竞争的残酷。


我的成绩很尴尬:去普通高中,分数绰绰有余;去重点高中,分是够了,但不算正取,要付一万八的择校费。


在那个奉行“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爸妈很看重我们姐弟俩的教育,总是咬咬牙给我们最好的。所以,毫无疑问,他们让我去最好的高中。


可内心骄傲的我,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而且我实在心疼爸妈的辛苦钱,也不想背负着这个“心理债”去过灰头土脸的高中生活。所以,我坚持要去普通高中。


对此,我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最后捅到了爷爷奶奶那里。


那个周末的晚上,我们照例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大家坐在客厅,聊着聊着,气氛开始凝重,只剩下我与爸爸的争辩。具体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说着说着就哭了,爸爸在一旁叹气,房间里瞬间安静了,只有屋顶电风扇呼呼的声音。


半响,奶奶发话了,缓慢又有力量,她说“芳啊,你就听你爸的话吧,你也知道他这个人的,心里有事放不下又要失眠了。”


就这么一句话,击碎了我所有的倔强,我妥协了。因为我知道爸爸已经失眠很久了,每天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


于是,2008 年 9 月,我如爸爸的心愿,去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Marc:


我是 Marc,我出生在 80 年代的河南农村,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从记事起,父母给我灌输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改变务农或打工的命运。对此我完全接受,我深知年复一年做农活的痛苦和无奈。尽管不知道上了大学后会怎样,但我渴望逃离务农的生活,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通往大学的路径是明确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小学和初中,我均就近入学。我天生安静坐得住,不需要人催就能完成作业,成绩一直不错。那个没有补习班的年代,竞争压力不大,觉得学习是挺有乐趣的事。和村里的同龄人相比,我特别热衷看书,喜欢到是片有字的纸都要捡起来看看。


真正的挑战和抉择是在中考。


县城有三所高中:两所县重点,一所普通。我一直以离家近的重点学校二中为目标。虽然我就读的初中,应届加复读生每年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只有十人左右,但我从没想到我会落榜。


当考少年班和中考两次机会,均以一两分之差落榜的时候,我非常沮丧。一两分之差,是重点高中赞助费的第一档:3000 元,相当于当时整个家庭一年的纯收入。


父母以一贯的态度,支持我去重点高中。那个暑假,各种缴费中间人和说客来了一批又一批,我却铁了心谁的劝都不听。


我当然想上重点高中,但一方面觉得很耻辱,另一方面又很气愤。重点高中只有很少新生不用出赞助费入学,其他人只要肯出钱低几十分都可以,我觉得赤裸裸地拿钱买分数对普通家庭极不公平。


最重要的是,我清楚地知道 3000 元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父母每天都累得精疲力尽的一年的收入。为了去重点高中而浪费父母一年辛苦钱,我无法安然接受。


就这样,那年九月,在我倔强的坚持下,我去了县城实力最弱的普通高中。


▲ Photo by Charl Folscher on Unsplash.


>>>平行世界的我们<<<


@Anna:


我后来的人生仿佛一切顺利。


那个最好的高中,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厚,校风也很好。我们没有晚自习,下午五六点就放学,哪怕到了高三,我们也照常去做课间操,去上体育课和音乐课。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又来之不易的环境里,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


刻苦学习了三年之后,我从那座长江边上的小城市离开,来到上海读大学。大二如愿以偿换了专业,大三靠着专业前五的绩点,被选拔作为交换生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打开我认识世界的大门。


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校园里走出来后,我选择直接就业。各种机缘巧合下我遇到我人生中第一个贵人:一家丹麦公司中国办公室的总经理。她赏识我,并亲自做我的 mentor(导师),给了我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后来总经理一家移民加拿大生活,我也在一年后跳槽进一家德企,每天跟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电话会议,在客户的认可和项目的成功上获得成就感;去东南亚、美国、欧洲各地出差,在同学和朋友们的羡慕声中洋洋得意。


@Marc:


之后的人生,我尽力投入,以免再在关键时刻意外折戟。


河南省的高考竞争,一贯是地狱模式,我却处于十分不利的训练场。在那所普通高中,一些老师不够称职,甚至无法在辅导课上解答出问题。学习氛围不算好,老师不在时,教室里总是充满嗡嗡的交头接耳声。每周 6 天半,每天近 11 个小时熬在教室里,高中在多年后还是会不时出现在我的噩梦里。在不甚理想的环境中,我练出了屏蔽周围干扰的能力,也摸索出有效的自学方法。


我的高中以遗憾开始,一路充满痛苦,却以惊喜结束。三年的修行后,我从小城的普通高中以第一名毕业,超预期考入第一志愿省外重点大学的优势专业。这个结果即使在重点高中也是非常理想的。


此后十几年间,我丝毫不敢懈怠,一路努力,不断见识、解读和追随各种未来的可能性,世界也向我一点点展开:保送到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读研,申请到奖学金在世界最宜居城市瑞士苏黎世读博,毕业后克服种种限制进入当地工业界工作。


靠着不吝精力的投入和不算差的运气,我爬上一个又一个山头。



在跟 Marc 相遇之前,我一直把去重点高中,赋予了过多的彩虹色彩,我以为是父母明智的选择才“扭转”了我的人生。


我一直觉得,如果我去了普通高中,我可能不会考上上海的大学;不来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就不会有去香港交换学习的机会,我就不会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会在毕业时坚定选择进外企,不会有去更多国家出差的机会,不会是现在的我。


可我忘记了,我刻苦学习的高中生涯;我忘记了,每天坚持早起读英语的大学生活;我忘记了,如不是高绩点也不可能去香港交换学习;我忘记了,毕业前夕整整一个月,我四处奔波面试……


当我看到了 Marc 的经历,我才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可以让你高枕无忧,也没有任何一个选择会让你无翻身之地。不论选择哪一条路,你都得付出足够的努力。


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虽然每条路都不一样,但每一条都是正确的。


“看,去了普通高中,人生也没毁了嘛”,看着 Marc 的经历,我对自己说。


可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尽管我们殊途同归都取得了看似闪亮的成绩,但实际上,之后的我们都有各自内在的挣扎。


▲ Photo by Martin Sattler on Unsplash.


第二部分

>>>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Anna:


2018 年 8 月 8 日,之所以把这个日子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被分手后的第 11 天。


那天晚上,我独自坐在上海出租屋六楼房间的窗前。点开手机,是各种欢庆十周年的文字和图片。我恍然,原来十年已经过去,原来十年真的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这十年来,我做了什么?


上最好的高中,挤破脑袋考大学,拼绩点,换专业,补大一落下的课,再拼绩点,拿奖学金,毕业,工作,跳槽 ……


我曾经以为,进入大学后,我就把人生的选择权从父母手中要了回来。我自己决定在大一转专业,自己选择去香港交换,自己决定找工作去哪家公司。


从表面上看,都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可是,真的是出于我的本心吗?我扪心自问。


答案竟是:NO。我仿佛是被一股社会共识的力量推着走的。


我转专业,是觉得在一所双非的海事学校里,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太弱,所以我毅然决然地转去了最好的陆上专业。哪怕我很喜欢英语,哪怕我对要转去的专业一无所知,只是因为它是大家口中的“最好”。


毕业后,我顺水推舟地在专业领域内找到一份工作。工作三年后,我想要更好。什么是“更好”?那自然是他人眼里的工资更高机会更多,哪怕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专业和行业。


那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也从来没去考虑过这些问题。


仿佛一夜之间,这些对灵魂的拷问一下子涌现在我面前。


在一切看似美好的时候,我迷茫了。


我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不前,我陷入了痛苦的自我怀疑,在矛盾和纠结中苦苦挣扎。

@Marc:


2019 年 9 月 1 日这个传统的开学日,我离开服务两年多的创业公司,在一家医疗行业的冠军企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满意的薪资,工作内容还可以根据我的兴趣灵活确定。仿佛多年的漂泊和航行后,终于达到一个风和日丽的小岛,可以稍作休息回望这一路的颠簸流离。


高中毕业近 20 年,我在个人奋斗这个路径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栽过很多跟头,却也曲曲折折达到了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见识了别样的风景。


大学顺利毕业,我即已实现儿时逃离务农的梦想,后来的许多所得都是生命的额外馈赠。按理说,我应该内心充满感恩地享受幸福生活,对吗?


但实际上,这些年我的内心一直充满不安。


我知道自己每一个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走在正确的方向。可面对挫折和进展缓慢的爬坡期,我常常极其烦躁和压抑。


我急着快速向前。即使读一本喜欢的书,我也常常急着赶紧读完,好开始下一本。读博的四年多,衣食无忧,研究资金充足,有完全的自由,我却一直承受科研进度缓慢和无意义感的痛苦。甚至晚上睡觉我也会在痛苦中醒来,连做的梦都觉得沉重的透不过气。


生活在全球最宜居城市苏黎世的前十年,我心中几乎没有安逸感,总在担心:担心无法毕业,毕业后担心找不到工作,工作时担忧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担心公司遇到危机而失业。


虽最终都如愿以偿,却在一路曲折中充满痛苦。显然无论身处的外界环境多优越,达到的目标有多高,都不能让我拥有持续的幸福感。


很久以来,我都很困惑:对于认准的目标,我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一步一步安心地走下来?我都有热门专业的名校博士学位了,生活也安定下来了,为什么还是缺乏安全感?为什么一闲下来就开始焦虑不安,觉得自己堕落?



十年之后的我,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却陷入了对人生的迷茫。


二十年后的 Marc,虽然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可内心却充满了不安。


但是,当我们愿意停下来反思时,觉醒之路就在我们面前铺开了。


▲ Photo by JOHN TOWNER on Unsplash.


@Anna:


正当我陷入深深的迷茫和自我怀疑时,我看到了一诺姐写的《自我发现之路》。


它仿佛是一道光击中了我的灵魂,又仿佛是冥冥中对我的指引。于是,在那个十字路口,在那个恰如其分的时间,我来到了诺言。


从此,就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踏上了一条“向内看”的自我探索之路。


从诺言 1.0 开始,我跟着课程的节奏,从底层的自我认知,到价值观,到思维方式,再到方法论,我像一个新生的孩子,一步步去探寻那条“隐形的道路”,去重新认识这个“颠倒的世界”。


之后在跟诺友的互动中,我充分感到被理解和包容,于是,我开始慢慢打开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宝矿。从一开始的潜水,到后来诺言成为我每天都要逛一圈的心灵之所。甚至我还在这里遇见了滋养彼此的灵魂挚友檀箫。


而那个让我迷茫了许久的问题,我也慢慢找到了答案:


“我想成为我自己。”


我不再向外求索,我知道答案在我心中,只是有时候被“恐惧”的杂草覆盖了,我看不清它。我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挪开那些杂草,好好抚摸那颗心。


@Marc:


作为奴隶社会的读者,三年前诺言课程刚开始时我就注意到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加入,是因为我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会投入很多。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中角色的增多,我在努力缩小关注面,避免新的兴趣而徒增压力和烦恼。我当时认为,诺言只是“又一个”知识付费课程而已。


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公司销售腰斩,我的内心升起对全球性危机和生命脆弱感的恐惧。4 月底的一个早上,我看到了诺言 3.0 “探索自我,找回平安之国”的首发词,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向内看、探索自我就是我最需要、却不知道如何去实践的路径,那里有着我尚未发掘的力量。


我不想再安慰自己说,心中的疑惑会随着年龄和经历渐渐解开,职位高了赚得多了自然会有安全感。我希望自己不仅在实现愿望的短暂时刻,同样在通向目标的漫漫长路上也会感到放松、开心和充盈;希望能在个人苦苦努力坚持死磕之外,获得其他的力量。


加入诺言之后,我才知道诺言不只是课程和讲座,还有由自我探索和成长爱好者们组成的一个大社区和很多兴趣小组。从第一天起,我就以一贯的投入,每天学一点课程、写课程体会和思考。通过华章在社区发起的安全感大讨论,以及在社区感受到的接纳和鼓励,我开始逐渐有安全感去探索和表达真实的自己,写一些藏在内心深处多年不愿让人知道的经历和体会。


5 月底,诺言 3.0 发布了关于个人选择的课程和作业,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 30 多年来的人生经历。


经过几天思考后,我认定就读普通高中是自己为数不多的一次有意识的反常规选择。于是,我在社区发出了 #我的人生选择# 这篇总结和感想。此后几天,这篇豆腐块短文吸引了很多诺友的点赞和回复,我感到自己被看见和理解,内心充满喜悦。


6 月 1 日,诺友 Anna 发信息告诉我她的经历,并约我一起为奴隶社会写一篇文章,因对社区的好感我立即接受了。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次深入交流,我真正体会到了“向内看”感觉。我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这个选择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我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在一次次的碰撞与交流下,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过往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人生轨迹的难以把握。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两次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都只差那么一点点,擦指而失;为什么高考刚好改成对我最有利的大综合,又恰好擦分数线录取到第一志愿;保送研究生那么复杂的规则和流程,为什么就恰好能到自己最想去的大学;到国外读博时,我的申请被很多不太出众的大学拒绝,却来到了更好的瑞士;毕业后面试的一些职位,感觉十拿九稳志在必得,却意外杳无音信。


我的不安就来自于这些不可思议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安,在中考之后的人生旅途中,我不吝投入,独立特行,勇敢尝试,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也步步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又意外跌入谷底。


“人生无常”这种失控感,让我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无法放松。担心不管投入多少,信心有多足,都无法避免意外不如意的发生。所以,只有目标达成那一刻我才能短暂放心,稍喘一口气。


▲ Photo by PIRO4D on Pixabay.


>>>如今的我们<<<


@Anna:


有的事情,也许自己准备好了,它自然就来了。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终于做出了那个决定:辞职。


2018 年,在我第一次觉醒的时候,辞职这个念头的种子就已经悄悄地埋下了。


2019 年末,我与几个朋友小聚,期间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工作,其中一个朋友开玩笑地说,“你还没辞职啊,我从今年年初认识你开始,你就在念叨了,哈哈~”


是的,虽然我挣扎了一整年,但是并没有辞职。无数次,内心两个小人撕扯着我。每当本我想要出走的时候,那个自我(ego)就会揪着她说:“你这是在逃避,你以为你去做了你所谓的‘想做’的事情,就没有现在这些困惑了吗?问题不是眼前这份工作,是你个人的问题,你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这样,那些从内心深处探出头的想法被自己硬生生地压回去了。


现在回看那时候的自己,我觉得她太可怜了她有太多未知,未知让她害怕,她并不知道自己此生的事业是什么,她害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法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怕自己成为了无业游民无法会遭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她害怕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她舍不得每个月银行卡上多出的数字。


她痛苦,她不解,为什么别人就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什么别人就轻而易举地辞了职呢?


她去问,可是没人能给她答案,每个人的境遇都是不一样的,她找不出可以参考的地方。


人生这道题,还是只能靠自己解答。


2020 年伊始,我开始冥想,开始能觉察到脑子里那些声音,它们要么是在回忆过去,要么就是在担忧还未发生的事,一刻不停,唯独没有活在当下。于是,我开始练习让那些念头平静地过去,回到呼吸上来。就这样,心渐渐明晰和充盈,那颗种子好像接受了来自宇宙的光,开始发芽了。


五月底,我跟老板发生了特别激烈的冲突,我第一次在会议桌上无声落泪。


痛苦让人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工作的意义。我问自己:


  • 你喜欢这份工作吗?—  谈不上喜欢,只能说做得还行。

  • 这个工作符合你的价值观吗?—  我最看重的三个价值观在这里都无法体现。
  • 你还能从这份工作中看到成长吗?— 这种成长是靠时间的积累,做的越久,经验就越丰富,但从底层能力上来看,并没有可以成长的地方。
  • 那你为什么没有走?— 我可以很轻松地拿到工资。


可是看不到成长的耗在这里,不才是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吗?你明明已经十分肯定这个行业不会是你此后人生一直做下去的行业,为什么不立马去尝试那些你感兴趣的呢?


就算失去一年时间又能怎样呢?就算这一年时间里我一事无成又能怎样呢?总比坐在这里,每天在“不情愿”又“不得不”之间撕扯着虚度光阴好。


人生,你早晚要失去它,不妨大胆一点!


那颗种子渐渐长大了,我开始相信自己了,我相信自己坐在一座金矿上,我只是一直不自知而已,我只是没有挖掘它而已。我相信宇宙的力量,我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再渺小却也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只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就一定不会太差。我开始相信“梦想”二字再也不只是应付别人的谈资,是真的可以实现的。


痛苦打开了通向内心的大门,我渐渐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内心有力量的陌生人,我们成为朋友,互相滋养,互相加油打气,坚持我们不入主流的想法,我们主动离开了那条芸芸众生随波逐流却又拥挤不堪的主路,成为那条另辟蹊径上的同行人。


当我的驾考“修行之路”也终于修得正果时,我更加坚定了。我更加相信宇宙的力量,相信一切都自有安排。


两年前,我在一个驾校报了名,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一条漫长又坎坷的修行之路。我花了两年的时间,科目二考了五次才通过,科目三又重蹈覆辙,直到最后一次考试机会才险过。如今我回头看它时,它不再是简单重复的练车、考试,它是生活对我的磨练,是宇宙向我传达的信息,它告诉我,付出努力 — 相信自己 — 放下自我 — 必能成功。


我仍然十分清晰地记得,科目三考完,我从考试车上走下来,很恍惚,不确定自己倒底有没有过,怀疑自己听到的电脑语音播报的声音。我软绵绵地走去工作人员那里签字,签完我问她,“我这是过了吗?”,那个胖姐姐没好气地说,“你不过,怎么会过来签字?”


直到那一刻,我才确信自己真的过了。我拿到手机第一个告知陪伴我这么久的教练,给他打字的时候,眼睛都有些模糊不清。当我见到教练时,他说:你这本驾照拿得太不容易了,可以写本小说呢。


可不是吗?无数个起得比鸡早的周末清晨,我站在马路牙子边等教练接我去需要开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驾校,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无数次一遍遍重复性练习;无数次请假考试,满怀信心而去,又失败而归,自信心一次次被暴击,甚至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就不适合开车呢?


第五次去考科目三的时候,我在候考室冥想。我告诉自己:臣服吧,无论结果怎样,那是宇宙的安排。如果真的没有过,那就是宇宙在用它的方式保护我,想告诉我,我真的不适合开车。


我轻松上阵。幸运之神并没降临,上去五分钟,挂了,电脑里传来了我听了无数次的“您的考试不合格,本次扣分项目是……”,我甚至没有听完后面的话。旁边的安全员让我下车,补考一次。走下车的时候,我心里十分清楚,我走到这条路的尽头了,像玩密室逃脱一样,在仅剩的时间里如果能破局,就能走出去,如果不能,就全盘皆输。


对我来说,这最后一次上车机会,考不过,就意味着这两年来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都付之一炬,我可能再也不会去碰车了。


天知道我是怎么开了那一路完成一个又一个关卡的,直线行驶,超车,路口掉头,路边停车……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我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考核!


后来我读《箭心与禅心》,读到“放开你自己,把你自己和你的一切都断然地抛弃,直到一无所有,只剩下一种不刻意的张力。必须从放弃一切执着开始,成为完全的无我;于是灵魂会回返内在,进入那无名无状,无穷无尽的原本之中,不需很久就会有效果。”


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可能达到了“身心合一”的状态,我的手是知道怎么操作的,它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可以运用自如了,只要我的心态放平,就不会出错。


如今,我也找到了未来要投身的事业的线索,虽然还没有拼凑成完整的答案,但我一点也不担心,我不担心自己看不清未来的路,我觉得能活好现在,未来就一定不会太差。


当我把注意力放在前方,放在我即将踏上的旅程时,我就不在乎我失去的工资了,我并不缺它。当这份工作对我最后的吸引力也不再了时,我轻而易举地做出了决定。我坦诚地告诉老板,自己在这份工作中找不到激情了,我要去探索未知了。告辞了。


那颗种子开花了。


▲ Photo by Serg B on Unsplash.


@Marc:


现在,我在诺言向内探索已经满 100 天了,这篇文章也已经写了两个多月。


过去我常常会以记忆的模糊不清来敷衍自己,让自己不去深入思考,并心安理得。如今要把凌乱的思绪串成文字展现,同时还被写作伙伴不断追问,一再要求澄清,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直面真实的自己。


慢慢地,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变。


我开始安心做些短期看不到效果的投入。以往每年都会半途而废的锻炼身体,如今我已经坚持了两个月,逐步形成习惯。以前让我觉得特别痛苦的德语学习,现在每天投入一点,不去想有没有效果。


感到不安时,我不再“跳船逃走”,而是去尝试施加影响力。工作中没人愿意插手的跨部门协作难题,我主动去做推动者和组织者。所在的小组不活跃时,我不在其位也谋其事,想办法让它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是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爬一辈子的高山,但我开始安心走在正确的路上。在工作中,我有意识地从个人能力和努力,转向在更高层面上寻找解决方案。在家庭生活中,我从说教威逼,转向理解和接纳。在学习和成长方式上,我从独行转向更多的团体讨论和互助。我相信,姿势对了,慢慢锻炼,会有“肌肉”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组织会不会有一天被颠覆。如果发生了,我可以转向被迫搁置的兴趣,开足马力做好。


我知道,我现在依然无法做到对生命的完全臣服,但我觉得,我已经在路上了。


Anna 写在最后


从开始写这篇文章到现在,我与 Marc 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改稿,文章也曾一度被“搁浅”。我们从互不认识的两个人,到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对话。随着我们不断地打开自己,觉察自己,表达自己,终于,在一个时间点上,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两个月前,我还因为提薪一事跟老板在视频会议里拉锯而僵持不下,直到上周我告诉老板裸辞之后的打算时,他说:“我也羡慕你”,我彻底释然了。之后陆陆续续有朋友知道了我这个决定,有人好奇,有人担忧,更多的是说,“你好有勇气啊,好羡慕你。”


我哑然一笑,一年前的自己看到别人做这样的决定,也会说出同样的话吧。只有当自己成为那个故事的主角时,才知道自己走过了什么样的路;也清楚地知道,有时候,一个决定并不需要靠积攒的勇气,而是你愿不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终究,我们自己才是那个编故事的人。

 

马克·斯特兰德在《美好生活》里写到:


美好生活没有先兆。

它经受住绝望的氛围,
然后出现,步行而来,不被认识,不带来什么,
而你就在那儿。


感谢跟 Marc 的遇见,在完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彼此都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我相信,不止 Marc 和我,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是平行世界的我,我们都是浩渺宇宙间的一分子,震动着,碰撞着,当你准备好了,生活就准备好了。


诺言写在后面:


非常开心地看到 Anna 和 Marc 的相遇被写成了文章。其实,在诺言社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诺友在这里相遇、相知、共同成长,在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也许,这就是社区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也被他们的故事吸引,你也想遇见平行世界的自己,你也想开启向内看的旅程,欢迎来到诺言,和我们一起前行!这里有 14000+ 有趣有梦的灵魂等你相遇,还有那个更好的你自己等你遇见。


▲ 扫码了解诺言 3.0。


最后的最后,一个好消息,8 月 23 日(本周日)下午 14:00-16:00,一诺将进行第二场诺言 3.0 课程的直播分享,主题是:“'叛逆'是自我觉醒的开始”。


一诺将带你:


  • 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叛逆”

  • 从“叛逆”中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 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欢迎来参加,你可以向一诺提问,和诺友们交流。


▲ 诺言会员免费,非会员需支付 29.9 元。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做自己生命里的太阳


100天,我找到了那条隐形的道路


江湖不远,自在相逢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和一诺一起聊聊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