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去年秋汛不利局面实现的夏粮丰收,展示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实力与潜力
奋力实现今年全年的粮食丰收,将为稳增长、稳价格、稳预期提供有力支撑,为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增添温暖底色
文 | 潘燕
  始于5月中下旬的夏收,由南到北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忙碌,现已全面完成。国家统计局7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达2948亿斤;夏粮播种面积接近3.98亿亩,比上年增长0.3%,连续两年实现增长。今年夏粮生产克服了去年秋汛晚播、农资涨价和多地疫情暴发等不利影响,实现增产丰收。目前各地夏粮正集中上市,主产区已进入收购高峰期。
产量增,价格亦好。今年小麦质量好于上年,主产区新麦收购均价每斤在1.55元左右,比去年高约0.3元——这在一般以“涨跌几分钱”计丰歉的粮食购销领域,是真正的产销双丰收。来自一线的反馈是:各类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入市积极,购销活跃;种粮农民喜笑颜开,积极性高涨。
  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5省冬小麦普遍晚播,晚播面积达1.1亿亩,豫北一带晚播推迟15天到45天不等;相应地,冬前苗情10年同期最差,弱苗比例高;加之今春以来多地散发疫情影响用工;俄乌局势阻断供应链致农资价格高位传导等,都成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必须解决的难题。
我国的农业收成好,一般离不开三点:即“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今年我国夏粮克服困难喜获丰收,在一线农情观察者眼中有着内在的必然逻辑。
这首先得益于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对粮食生产的持续投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其中涉及粮食部分的内容篇幅大、措施实、针对性强。比如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一起,作为“必须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比如强调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产保供是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共同责任;比如量化工作指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比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等。
这些从战略高度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保证了从中央到地方对粮食生产的持续投入。
  以粮食主产区河南为例,全省耕地稳定在1.1亿亩,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86.3%。邓州市的智慧农业,已实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土壤、气象、虫情监测;并通过遥感观测做历史数据对比,从中长周期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精准管理。
现代农业背景下,因秋汛晚播耽误的农时,可以借农业科技补回来。比如采用比自己偏北地区使用的耐寒优质小麦种子;比如精细化田间管理,紧盯小麦拔节、抽穗、灌浆等关键生长期发力,通过“一喷三防”等稳产增长技术,增穗数、攻粒数、提粒重;比如通过升级农机具提升机手操作技术减少粮食田间损失,实现颗粒归仓。
中央及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夏粮丰收,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比如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财政两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共300亿元;针对晚播后苗情差,安排了16亿元支持主产区“一喷三防”,切实提高了单产;农业农村部门还派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下沉一线,包省包片、精细服务,为夏粮丰收提供了人才和组织保障。
这就是正在进行时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夏粮能克服不利条件实现丰收,展示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实力与潜力。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三的秋粮是重头戏。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奋力实现今年全年的粮食丰收,将为稳增长、稳价格、稳预期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温暖底色。
刊于《瞭望》2022年第29期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