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高于利益

逻辑的力量

文:关敏 编:Kuange李强

 

没有一门科学比逻辑科学更强烈地感到需要从问题实质本身开始,而无需先行的反思。——黑格尔《逻辑学》

 

逻辑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科学。

 

早在19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

 

这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逻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国际社会中,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197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学科分栏中,逻辑位居各门自然科学之首;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位列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中学和大学阶段,逻辑是一门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

 

但在中国,逻辑学却受到了冷遇,屡屡遭受批判讥讽,缺席学校教育数十年之久。而且时至今日,中国大陆的高校依然没有普及逻辑教育;甚至连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那一点最基本常识,普及起来都十分困难。

 

“逻辑”幼儿遭受寒流

 

明末的传教士利玛窦教授徐光启逻辑与数学,并通过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翻译出版,把逻辑知识传授给了中国的士大夫。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不幸的是,这些逻辑理性知识很快就在中国大地销声匿迹了。一直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派留学生到西方,才重新发现西方人熟练应用了的两千年多年的逻辑知识。

 

“逻辑”一词,始于严复对“Logic”的音译。它是一种思维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

 

科学研究对逻辑的倚重自不必说,人们的言行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即不能有效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想法;做事没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少逻辑常识,会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风派而遭愚弄。

 

20世纪初,逻辑传入中国后,教育界将逻辑学纳入到了正规课程之中。

 
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名学),每周两学时;
1904年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逻辑课(辨学大意)列为“经学科”、“文学科”、“商科”的必修课;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把逻辑学列为公共课程,共一学年,每周3学时。


1905年,严复翻译的逻辑学著作《穆勒名学》(原名为《逻辑学体系》)

 

进入民国后:逻辑学逐渐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然而,金岳霖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专讲逻辑学时,仅仅招到了一个学生,令人叹息。

 

192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波及,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文人,也于1920末开始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末。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甚至公开“宣布了形式论理学的死刑”。

 

批判虽然声势浩大,却未能撼动逻辑学在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张东荪、金岳霖等人,还尚有空间与叶青、艾思奇进行论战。

 

逻辑教学遭受重创

 

苏联1945年以前有段时期曾取消了大学的逻辑课程,理由为逻辑是形而上学哲学的产物。苏联于1946年11月发布《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结论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

 

中国的逻辑学更是举步维艰,“一度将现代逻辑视作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伪科学。”1950年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在已有的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上出现全面大倒退。

 

曾被学生认为“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的金岳霖,对逻辑的态度也发生了180°的大转变,先后参与对杜威、罗素、胡适、梁漱溟、章伯钧等的批判。并且,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哲学观。

 

金岳霖


后来,逻辑学再遭重创。逻辑研究机构被撤销,学校逻辑课程被取消,专业师资队伍被解散。逻辑学被污蔑是“故弄玄虚”,是“回潮”,是“复旧”。

 

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当时的)学生只知道些现成的结论,不知道推理过程和论证。”

 

逻辑教学短暂复苏后

再度形同虚设

 

19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

 

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
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
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但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建议:“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
高中语文课本曾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

 

但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

 

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

 

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见改观。

 

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

 

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暴力……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缺乏基本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骂人口水战。

 


现阶段,我们无法通过跛腿的教育体系,完成逻辑常识的输入。那么,我们需要阅读更多好书,补足学校逻辑教育的缺失。

 

在普及逻辑常识方面,殷海光贡献甚大

 

 

殷海光先生少时被称作“逻辑神童”,师承金岳霖,自195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向民间播撒“逻辑种子”、用逻辑戳破台湾当时“用一切光明的字眼”包装起来的政场言论。

 

林毓生、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皆出自殷海光门下,他还影响了柏杨、龙应台、董桥等文化名人,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领袖和启蒙大师。殷海光的《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早已成为公认的经典,但在逻辑常识匮乏的今天,本书更值得推荐:

 

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在生活场景中提炼逻辑谬误,在对话中学习逻辑知识;
 
问题导向,超越时空:日常经验、风俗习惯、心理联想、情绪意象、利害关系……所有因思维偏差带来的日常困境,都能在书中找到解决之道;
 
字里行间尽显民国知识分子风骨:殷先生一生秉承自由之精神,提倡独立之思想。“他给予人类精神实有的见证,却使良心未泯的人们得到一种真切的精神鼓舞”。

 

另外,殷海光先生说:“逻辑是要学的,只读《逻辑新引》不够”。为此,我们推荐另外几本逻辑读物,这些作品是国外逻辑学等领域权威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与《逻辑新引》一起阅读,相得益彰。

 
扫描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逻辑通识书单,汲取逻辑的力量。


注:(本文摘编自关敏的《逻辑学在中国遭难》,原文4500字,发布时略有删减,如有纰漏,敬请指正。)亲爱的书友,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阅读更多好文,收藏更多好书,请添加店长微信17611682633.(温馨提醒:因为号将满,仅限于分享本文或者购书的书友,请见谅)

延伸阅读:

怎样辨别是非:8种最常见的思维谬误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得罪常识,后果很严重

在保卫自由时,极端不是恶;在寻求正义时,中庸不是善

思想有多远,人类才能走多远

文明社会的六个特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