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孔捷生
全文共 3547 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1.6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公开听证大戏连场,目不暇接之际,我竟忘了6月17日正是水门事件50周年——这是我遥远青春记忆里残缺的一页。
1972年我正在五指山层林叠嶂深处垦荒,磅礴革命风雷和茂密热带雨林,隔绝了外部世界。两年后尼克松辞职,那个年代美国总统的名字听起来都像一句诅咒,只有尼克松稍不同,感念中美破冰之举,他在中国民众中知名度颇高,却不明白他为何栽了那么大的跟斗。
图源:NYTimes
后从小报《参考消息》只言片语得知,在大选密锣紧鼓之际,尼克松核心圈子派出特工到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失手之后百般捂盖子,尼克松无惊无险胜选连任,两年多后才被越闹越大的水门丑闻逼得走投无路,黯然辞职。
当时威权国家(苏联和相同体制之国)都难以理解,凭这么一点烂事就要交出权杖?有不止一个大人物对基辛格表示过错愕与疑问。其实基辛格就是这桩烂事的一部分,他的亲信参与了为白宫干脏活的“管道工小组”。回眸过往,从苏联勃列日涅夫到而今平壤小金,都更喜欢和共和党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喜欢美国右翼。
意识形态光谱之极左和极右最易结为好基友,这一传统沿袭至今。基辛格和左翼思想最远端的乔姆斯基不谋而合,都敦促乌克兰屈服,割地求和。反对援助乌克兰还有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和最近因淫乱丑闻而落选的北卡联邦众议员考托恩(David Madison Cawthorn),当然也少不了亲普金的川普和班农。
再观美国左派,有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协会(还真没怎么听过它)在俄乌战争中和极右翼同声同气,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和北约;另有左翼学者约翰·米尔茲海默(John Mearsheimer)和斯蒂芬·瓦尔茲(Stephen Waltz)均持相似立场。左右合流在美国甚至欧洲政治光谱并不鲜见。新鲜出炉的法国议会选举,左翼反建制的“不屈法国”和右翼国民联盟都大有斩获,“左大爷”郎梅雄和“右大婶”玛丽娜·勒庞处于两极,互为死敌,但都主张退群,都亲俄反美反帝反北约,都锄弱(乌克兰)扶强(普金)。左大爷盛赞古巴卡斯特罗、委内瑞拉查韦斯,支持叙利亚阿萨德,和自称反西方自由主义白左的普金简直惺惺相惜。
回到水门事件话题,许多细节我都是后来始知,连水门是一幢公寓大楼当时都糊里糊涂。移居美国,为填补青春记忆缺失,我读了一些书,看了电影《总统班底》,这部片子演员卡士强劲,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华盛顿邮报的青年记者,不屈不挠,以“死磕”的劲头对抗强权,最终把水门事件丑闻闹得个底朝天,扳倒了美国总统。
后又得知,体制外力量还得到体制内“深喉”秘密喂料,这个人是FBI副局长费尔特。他忧愤于民主法治原则被玷污,主动向华盛顿邮报记者通风报信。关于“深喉”,我又看了在川普任期内才上映的电影《窃密风暴》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又译《马克·费尔特:扳倒白宫之人》)。我深感美国民主体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被共同价值的擎灯者前赴后继去夯实的。
电影海报,图源:IMDb
本人如飘萍渡海而迁居美国,毕竟来得晚,文化层面的缺失难以逐一填空。华邮青年记者单挑强权和体制内嫉恶如仇的清流,这个美国故事让我迷醉,却不知道最早发现水门阴谋蛛丝马迹另有其人,是一位女性,叫玛莎·米切尔,是尼克松第一个任期的司法部长之妻。
看了Netflix纪录片《玛莎·米切尔效应》The Martha Mitchell Effect,才知道有这么个人。她身为内阁政要夫人,总会耳闻目睹一些事情。她又是大嘴巴属性,从政坛花絮到八卦闲话都口没遮拦。她乐于和传媒打交道,迷恋聚光灯和上新闻,集政坛花絮和八卦闲话于一身。只要她在公众场所现身,便被记者追星捧月般簇拥。她是阿肯色人,被媒体称为“南方的嘴巴”。
Martha Mitchell,图源:History
大众在满足对高层圈子窥探欲之余,也许有一丝鄙夷,觉得她是十足嘴碎的“八婆”。殊不知她葆有美国公民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最初得知水门阴谋,她反应激烈,完全不能接受。她当时正在加州,便向洛杉矶时报记者爆料,被丈夫发现,竟通过特勤人员将她软禁于加州旅馆,并强行注射镇静剂。
鉴于她一贯大嘴巴形象,加上政府掩饰以及刻意丑化玛莎,彼时外间都以为她只不过是自恋型人格加上强烈表演欲,爆料娱乐性大于真实性。于是她被消音和冷藏。直到白宫对水门事件的瞒与骗再也难以继续,国会成立了调查委员会,总统幕僚在听证会上作证,供出尼克松上任后在整个白宫都安装了语音启动的录音系统,说得不雅,白宫里谁放屁都会录下来。经诉讼程序,联邦最高法院下令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至此尼克松的丧钟终于被撞响。
录音带确凿显示,尼克松亲口命令要掩饰自己和下属“不完全合法的行为”。录音带更揭示,玛莎·米切尔被变相囚禁和“被精神病”,也来自尼克松示意。录音清晰可辨,尼克松认定水门事件闹得不可收拾,最大原因在于“南方的嘴巴”玛莎。可叹的是,当时大众舆论认为她是个问题人物,搏出风头,胡言乱语;大众舆论也一度认为华盛顿邮报过份炒作。玛莎其后清凄落寞,离婚还被拖欠赡养费。直到水门事件石破天惊,人们才想起玛莎的警世恒言,更由此创造一个语汇“玛莎·米切尔效应”,意指曾被认为虚妄胡诌,后来却被证明为事实。
或许是蹭1.6听证会的热度,有一部美剧《煤气灯》(Gaslit)适时推出,正是玛莎与水门事件的故事,主演是“大嘴姐姐”朱莉娅·罗伯茨。我刚开始看,很入迷。
水门事件50年过去了,对比1.6国会山暴动,论颠覆宪政与法治,川普走得更远。当年尼克松大势已去,国会弹劾肯定多数票通过,共和党重量级人物都痛陈利害,敦促尼克松辞职。半个世纪之后,共和党也有这样人,一群阁员密议要祭出宪法第25修正案请川普卷铺盖走人,共和党众议院领袖也正确预测到川普将被弹劾,并准备建议他辞职。脉络走向与水门事件相似,最后都没有成为事实。
美国和50年前不同了,共和党彼时强势。从1968年尼克松执政到老布什1992年败选,24年间民主党仅得吉米·卡特执政过四年,口碑还不佳。而从克林顿执政到拜登执政30年间,民主党有三任总统,共和党有两任总统(小布什两届川普一届),但只在小布什第二次连任时因反恐同仇敌忾赢过一次普选票,其余大选得票都少于民主党。2016川普胜选,论普选票比小布什VS戈尔还多输一大截。
普选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同于各级议员选举可借“杰利蝾螈”划分选区助力。共和党选民少于民主党,而且越来越少。荣枯废存之际,很难再做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夺不回权力。这就是川普第二次被弹劾流产的直接原因。
幸而,通过几轮公开听证会,得知今日共和党里依然不乏玛莎·米切尔和“深喉”马克·费尔特这样的宪政卫士。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利兹·切尼,她刚直不阿,共和党国会党团口头表决,褫夺她联邦众议院第二领袖的头衔;明尼苏达州共和党决议不承认她是共和党众议员;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决议对她严厉谴责。但利兹·切尼不计荣辱,不让寸分,堪称来自北方的铁娘子。
Liz Cheney,图源:Pliotico
利兹在共和党里并非温和派,而属右中之右,理念更右倾,政策主张比川普走得更远。何况她还身负历史包袱,她的父亲在政坛口碑相当负面,好莱坞拍过一部传记片《副总统》Vice(港译《为副不仁》),刻画切尼如何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副总统,并在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中代表共和党鹰派和基督教右翼。他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Henry Rumsfeld)深刻影响了这届政府的政治走向。小布什脱口而出伊拉克战争是“十字军东征”,正来自福音派极端思想。很多年后他在演讲中再度脱口失言:“俄罗斯缺乏制衡,一个人决定对伊拉克发动不义的野蛮侵略。”他旋即改口:“我的意思是乌克兰”然后自嘲解窘:“伊拉克亦然。(Iraq,too) ”
小布什错了,但他认错知耻。尼克松亦然,明白自己做了宪政法治所不容的事,掩盖不成,便黯然辞职下台。而川普却悍然拒绝遵守国家民主规范,非但不认错(据共和党众议院领袖麦卡锡说,川普在电话里曾一度承认自己应负部分责任,但事后否认),还表示后悔没有和骚乱者们一同游行到国会。这样的人难道是公民道德典范?
众议院1.6事件公开听证会,主事的正是北方铁娘子利兹·切尼。她立下掷地有声的誓言:不让川普再接近白宫!她做得到吗?听证会还未完结,七月份还有最后几场,却已令民情耸动。据ABC和艾普索斯(Ipsos)机构的联合民调,六成美国民众认为调查委员会处事公正;听证会之前ABC和华盛顿邮报的另一份联合民调,显示52%的民众认为应该起诉川普教唆暴动罪;而据听证会召开后这份民调,持此立场的民众上升到58%。
尽管通胀之烈令拜登的最新民调跌到不忍卒睹的新低点,但多数国民不欲见到2024年拜登和川普这对“玄冥二老”再度角逐总统大选。至少在这一点上,许多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总算想到一起。利兹·切尼能否说到做到,也许不须等到2024年就可以看到了。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