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作者|李雾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
李雾,旅美博士,现在国际研究机构工作。文章曾发表在《南方周末》、《财新》周刊等国内报刊。
林徽因给新出生的儿子写诗,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直觉得诗里的四月该写作「4月」,标明这是洋历。林诗发表于1934年,那时,人们还是读诗的。林说“四月里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和「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人间四月芳菲尽」等章的传统阅读体验,着实有点龃龉不合。
洋历4月曾经是神州春日。但在纬度相差并不大的美国,TS•艾略特却说: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为什么“4月是最残酷的月份”?有各种解释。有人说,上一次全球性疫情即1918年12月开始的“西班牙流感”,诗人也中招了。他写长诗《荒原》的时候,正在康复期。身体的不适,城市在疫情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双重打击下的萧条,令他感到4月格外残酷。
如今新冠疫情期间,这几天本是“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的季节,侬要是像现在的桑海宁一样,封在家里,每天必做的脑力体操是上网抢菜,是不是也会长叹一声,“4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幸好,自1996年开始,美国诗人学院将4月定为“全民诗歌月” (The National Poetry Month),让诗歌来抚慰冬眠与春萌间的心灵,不管外界环境多么残酷。加拿大于1998年跟进。
诗歌居然有这份能耐?且听笔者讲段古。
国内曾经放映的大片《赎罪》之文学底本,是英国老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说。有人说他是英国目前最好的作家。《赎罪》2001年在英国出版,还来不及反映9•11事件,这任务交给了《赎罪》之后的长篇小说《星期六》(有作家出版社2008年中译本,夏欣茁译)。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度图书十佳之一。
麦克尤恩这样的大作家,当然不会写女朋友死在世贸大楼那类直扑咙咚的无想象力东东。他的故事要微妙得多。《星期六》男主角是位脑科医生。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凌晨,伦敦机场有一架飞机在降落时出了点问题,是不是巩布袭击?医生随时准备去医院急救。后来知道不是,医生按惯例去俱乐部打板球。
这是美国进攻伊拉克前夕。这一天,欧洲各城市同步举行反战活动。道路被封锁。医生已经快迟到了,他请警察让他通过封锁区。见是地位尊崇的医生,警察倒是同意。但封锁区内的人,怎么料得到会有车子过来?小路里倒出几个混混,两车擦了一下,人也闹了点争执。混混后来追踪到医生家里,拿着刀子,要医生赔偿,还企图欺负他女儿。
以为是巩布活动的紧急事件,未掀起一点波澜。倒是在意料不到的小事上,你被历史大事件七弯八拐地擦到了,甚至有生命危险。
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伦敦反战

结局?医生早就看出,混混的小头目患有亨廷顿舞蹈症,一种遗传疾病,他是脑残。脑残发现医生的女儿写诗,居然很有兴趣地要她朗诵一首。诗歌安抚了小头目的神经,屋中情势急转。最后医生拖着脑残去给后者开刀治病。
对这一结局,读到的评价分两类。一类以《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为代表,大赞写得好:这个不读文学、满脑袋只有科学的医生,最后照样要靠女儿酷爱的文学救他一命。另一类以《华盛顿邮报》书评版编辑迈克尔•德达为代表,委婉称之 a little too artful——编得有点过啦。
愚意以为,两位都没有擦到麦克尤恩的本意。若干年前,《纽约客》周刊曾有长文,祝贺作家六十大寿。文章说麦克尤恩是个科学理性主义者,为写《星期六》,曾在医院长期蹲点,和医生成了好朋友。这样的尊重实践的科学理性主义者,想来不会写医生认为讲不通的情节。心理学现在有一种诗歌疗法,麦克尤恩一定是从医生那里有所了解,将之用在结局上。角谷和德达从英文系毕业早了点,大学时可能没听说。
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所著《基因组》一书中对亨廷顿舞蹈症的解释

诗歌疗法的道理,大致是这样。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都是很孤单的,他们很难跟正常人交流。诗歌给他们一种宣泄感情的形式,使他们与人类共通的感情建立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人类固有的社会性渴求。感情宣泄之后,他们就会显得比较安静,比较正常。
当然,并不是任何诗歌都有疗效,美化自杀的肯定不行。理想的“疗心诗”,应与病人当下感情比较合拍,并在诗中给予生活的希望。美国人通常比较乐观,美国诗人罗伯特•佛洛斯特对好诗的要求,或许可以用作“疗心诗”的说明: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It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 ... It begins in delight, it inclines to the impulse, it assumes direction with the first line laid down, it runs a course of lucky events, and ends in a clarification of life -- Not necessarily a great clarification, such as sects and cults are founded on, but in 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
医生女儿朗诵的并不是她自己写的诗,而是英国十九世纪全能文人马修•阿诺德的名作《多佛海滩》(《星期六》中译本对此未注明)。这首诗就很符合佛洛斯特上述说法。
从令人愉悦的海景开始,水静月明——阿诺德实际上是回忆他在多佛海滩度过的蜜月,虽然诗中没有明讲。然后思绪转向如潮起伏的人类命运,叹惜人们在起伏中逐渐失去了信仰。最后结以生活的智慧: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混乱,你和我在爱情中真诚坚守。
你可以说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智慧,佛洛斯特也说诗并不是对生活的大澄清;但是小头目担心自己不看病要死;去看病则暴露自己是脑残,从而失去混混圈子的尊敬——他唯一能够生活的圈子。他对命运的无奈,还是在诗里得到某种宣泄,找到抗拒混乱的一块暂时歇脚之处。
有趣的是佛洛斯特似乎不赞成诗歌讲述太宏大的道理。那种祖国啊怎么怎么,领袖啊怎么怎么,在他看来都要被造神运动利用的,such as sects and cults are founded on。
《多佛海滩》结尾对世界的描述—— Swept with confused alarms of struggle and flight,/Where ignorant armies clash by night——大概也很符合“星期六”那天英国人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心情。
笔者说上面这些话,当然是建议大家读点诗。不过这类空话听着比较玄,国人现在喜欢立竿见影换钱花的,其实诗歌也可以很实在。
《中国青年报》曾有趣文,《面试问“书”:一半求职者支支吾吾》。作者说,“听过很多人抱怨,自己求职面试时被问及一堆不靠谱的问题,毫无准备,铩羽而归。他们所说的不靠谱问题,大多跟阅读有关: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最喜欢哪份报纸或者杂志?它们好在哪里……”
其实,问人家看什么书,只能唬唬不读诗的人。如果求职者回答她热爱诗歌,喜欢读古典的,比如《诗经》里的《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只怕考官要被问到支支吾吾。一般会猜测,喜欢诗歌的女孩大概读过徐志摩;谈到《诗经》,想来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是给他来个《驺虞》里的春天到了,河边猪草正旺,让咱们去追小猪,考官要绝倒吧?
本人不是鼓吹诗歌有多少实用性,这不是事实。但是,面试时碰上没背过答案的问题,脑袋突然乱掉时,诗歌底子能给你 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 。
而在无数次核酸检测和忽封忽开的混乱之中,你或许需要这样一块心理上的暂且立足之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