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上周六,我带饼饼参加班里一个4岁女孩的生日会。
邀请的人不多,总共7个娃,我暗中观察他们一起玩,心里默默感叹,孩子们真是天生气质不同。
有的孩子玩得很嗨,有的孩子不光自嗨,还会顾及其它孩子,拉他们一块玩,有的孩子站在一边,远远看别的孩子嗨,有的孩子坐在垫子上,背朝着所有人发呆神游,好像这个party跟他无关。
饼饼属于远远观察型的。
过生日的女孩S很活泼,而且很懂得照顾别人感受,经常过来拉饼饼一块玩,饼饼屁颠屁颠跟过去,人家干啥她就干啥。
人家吃东西,她也吃,人家放下不吃了去吹泡泡,她也放下跟去吹泡泡,人家钻进帐篷,她也钻进帐篷,人家从帐篷出来,她也麻利穿鞋准备跟出来。
问题是,S不在乎光脚在草地上跑,但饼饼嫌草地扎,一定要穿鞋,于是人家从帐篷里钻出去,玩了个啥又钻回来,她就坐在帐篷边上,反复穿鞋脱鞋穿鞋脱鞋。。。。。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来之前的很多留言说,孩子的性格很“弱”,总是被别的孩子“领导”,人家倒是也没欺负人,但是老母亲看到娃那么“听话”,人家干啥他干啥,人家让他干啥他干啥,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哎,你这就不是滋味了,如果换成饼饼这种,连班都跟不上的,我还活不活了?
我知道,妈妈们只是希望孩子性格“强势”一点,不是非要他当孩子王,但起码有点自己的主见吧!
我太能共情你们了。
饼饼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娃之一,加上运动能力不行,性格谨慎慢热,她一直都是被老司机带的状态,屁颠屁颠跟在别人后面。
最开始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也是拧巴的,因为我自己是个性格比较强势的人,不喜欢“跟随”别人,觉得这样很没主见。
1. 不舒服的到底是谁?
又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有些事只是大人看着不舒服,孩子其实很舒服。
大人经常一厢情愿,调整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期待的来,这下好了,大人倒是舒服了,孩子反而不舒服。
“小跟班”带给老母亲的拧巴,完美符合这个原理。
你看到娃被“领导”,觉得心疼,那是因为你的心理在作怪。
你用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的感受。
你在公司被同事呼来唤去,肯定觉得一肚子委屈,他是谁啊,凭什么这么指使我?
你感到不被尊重,不代表孩子也这么觉得。
我观察饼饼当“小跟班”的全过程,真叫一个自得其乐,没有丝毫不适,她甚至会在有人可“跟”的时候,自己偷偷抿嘴乐,迫不及待凑上去被人家“领导”。
其实这个道理挺好理解的,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他们的一些玩法,就算再会陪玩的大人也不能取代。
你还真别不服气,比如饼饼班里的小姐姐趴地上学狗叫,饼饼也跟着学,然后两只狗满地爬,笑到岔气。。。。这种欢乐你能带给娃么?
再比如饼饼跟班的孩子学的玩法,假装互扔💩玩。。。。这种恶趣味快乐你能理解么?
只要你发现娃并没有不舒服,很享受当“小跟班”,并且不是被“领导者”强迫追随,也不介意别人“指挥”他,那就真没有什么好拧巴的。
孩子的很多情感是掩盖不住,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稍微留意下就能分辨,而不是用你的心去“替”他们感受。
当然了,前提是孩子没有被指挥做坏事和危险的事,那就是另一说了。
2. 跟班儿也是一种本事
先来个思考题。
咱们的老祖宗们,在那个靠打兔子摘果子维系生存的群居时代,最怕的事是什么?
不合群。
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只要你被群体排斥,脱离了部落,落单了,基本上就等于狗带。
不严谨地说,人类多少都有点“合群”的基因,希望自己能融入到集体里,得到群体的认同,也就是拥有“社会属性”。
3岁多的娃,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社会属性忙活了。
他们会向自己的同伴靠拢,无论是语言体系还是行为模式上,希望跟同伴成为“同类人”,这让他们觉得有归属感。
谁是他们的同伴?
幼儿园班里的孩子,小区里一起玩的孩子,游乐场新认识的孩子... …
反正不是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娃都是窝里横,在家里作天作地,一到外面就秒变怂包。
因为家本来就很安全,即使他们什么都不做,也可以被家人认同和关爱,没有被群体排斥的顾虑。
所以,当我看到饼饼当别人的“小跟班”,一点不觉得这是“性格弱”的表现。
这只是孩的一种社交方式。
交朋友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非得落落大方,并不是非得交换玩具,并不是非得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交朋友,也可以是默默观察别人,模仿别人,得到认同和归属感。
就像成年想获得别人好感,也不是天天展现自己多么优秀,做那个站在台下鼓掌的人,也是拉近和别人距离的方式。
这不是软弱和没主见的表现,而是社交认知能力在发展。
他们多厉害啊,没人教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求认可”的方法,你还真别瞧不起这种社交模式。
通过效仿群体行为,表明自己隶属于该群体,这是个体被群体认同的最便捷方发过誓。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半天,才得到这么个结论,孩子天生就懂,你说是不是一种本事?
3. 别把性格当能力
你可能不服,为啥人家孩子不是小跟班?
既然孩子通过模仿来社交,怎么解释那些“领头”的孩子王?
嗯。。。。。
一种可能是,孩子王也有年轻的时候,人家效仿别人的时候,你可能还不认识他。
你去问问孩子王的妈,说不定他刚出来“混社会”的时候,也是从基层做起,也是屁颠屁颠跟在大孩子后面,只不过现在熬出头了而已。
你没看到的事不代表不存在。
还有一种更大可能,孩子性格不同。
父母们都希望自家娃是那个“孩子王”,因为给人感觉很有出息,春风得意,好像从小就很有领导天赋。
小跟班呢,一看就觉得能力不太行,没有主心骨,被人指挥来指挥去,好弱啊!
这其实是种错觉。
性格不同,社交模式也不同,但这仅限于性格和社交模式,跟能力没关系。
这就像成年人一样,有人喜欢喝酒吹牛唱K交友,有人喜欢喝茶聊天以书会友,你不能说哪种交友方式更高级?
只是不同,仅此而已。
内向慢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小跟班,比如饼饼,我早就预料到她会成为这个角色,但这就是她感到舒服的状态啊。
内向是中立的性格,并不比外向更弱,小跟班是中立的角色,也不比“孩子王”更怂。
你有没有发现,养娃中的一些拧巴和心碎,往往都是你过度代入了娃的角色,替他们难受,替他们不爽,替他们出气。
很多事你的感受说了不算,孩子的感受说了算,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孩子不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孩子世界的游戏法则,也不是复制粘贴成年人的。
这个道理我们曾经都懂,只是时间太久,已经忘记了。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近期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在看”,给黛西送小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