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最近“元宇宙”的概念特别火,百度腾讯阿里字节纷纷下场布局,脸书直接改名元宇宙,“脸”都不要了。
我才疏学浅,只了解个皮毛,但金融圈的经历告诉,被爆炒的概念背后一定存在泡沫。
我不是说元宇宙是伪概念啊,没准它真的会成为人类的“新未来”。
但历史告诉我们,迎接新未来的途中,炮灰满天。
技术发展史中,总会出现一些事件,在这个事件点以后的世界,就像黑洞一样完全无法预测。(所谓“技术奇点”)
30年前的人没法想象2021年不出门就能买东西,30年后的2051年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马斯克不知道,扎克伯格不知道,只有水晶球知道。
或者说,今天我们能凭脑子想象到的未来的样子,都是错的。
再说得现实点,今天我们费半天劲花大价钱报班,努力让娃拥有一些“未来有用”的东西,未来可能都用不上。

读过《人类简史》就知道,有一样东西让智人成为智人的“本”——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赌5毛钱的,只要人类还在,不管进不进元宇宙,这两个“力”和它们背后的思维,一定会越来越值钱。
与其纠结未来的“变数”,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在“智人之本”上下功夫。

2
一说培养娃的想象和创造力,很多人都觉得太虚了,使不上力,帮不上忙。
不不不,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帮娃的忙,只不过帮的是倒忙。
有次我接饼饼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娃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块石头画画。
他妈妈站在旁边,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她说,石头不是用来画画的。
男孩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
她又说,树枝画不出来东西的。
于是男孩又捡起了之前那块石头。。。 
她叹了口气说,你要是想画,我回家给你拿粉笔下来。
你看,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帮忙例子吗?石头不能画画,树枝不能画画,只有粉笔可以画画。
人都是旁观者清,我自己带娃的时候,也会时不时犯同样的毛病。
饼饼把胶棒放进一个空盒子,晃来晃去听动静,我条件反射地制止她说,胶棒不是这么玩的,胶棒是用来粘东西用的。
饼饼从洗衣篮里拎出一只脏袜子,套手上当手偶,我觉得好恶心,提醒她袜子是穿脚上的,不是套手上的。
饼饼用勺子从杯子里舀水喝,队友看了摇头说,勺子是用来舀饭的,不是舀水,杯子就是要端起来喝。
一千年前,世界上没有胶棒袜子和勺子。
后来,一群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发明了它们。
再后来,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规定它们只能用来粘东西、穿脚上、舀饭吃,还自我感觉良好地称它为“教育”。
3
拥有想象和创造力是“结果”,追溯根源就是“发散性思维”。
我读过一个扎心又扎肺的研究说,人的发散性思维,在4到6岁之间达到巅峰。
5 岁儿童的发散思维平均得分,和高智商的成年人接近。
这种潜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走下坡路,大部分到10岁会降低40%,也就是说立减60%。
是不是很耳熟?
这和“突触修剪理论”如出一辙,它也许就是大脑进行“突出修剪”的结果之一。
人脑子里的神经元突触,从出生开始疯狂生长,与此同时,损坏退化的以及“没用”的突触会被修剪掉,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后。
当然了,神经元突触被修剪是非常必要的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娃“拥有更多神经元”,而是把那些“不该剪”的留住。 
一些大脑以为“没用”的突触,不是客观上的“没用”。
它很可能对日后学习有帮助,但由于在幼儿时期从没被刺激过,大脑觉得留这玩意儿干啥,碍事,咔嚓掉算了!
我之前在《父母的语言》里读到一个细节,说日本人分辨不出也发不出r的音,英语里所有的r,他们都发成l,所以refrigerator就是liflijalado。
早些年,人们以为这是人种问题,舌头硬,卷不起来,后来发现日本人听到r和l的时候,大脑里是同一个地方被激活
也就是说,不是舌头的问题,是脑子的“问题”。
日语里没有r的音,从小没听过r音的日本人,负责发这两个音的神经元突触一直没事干,大脑觉得留着它们碍事,就给剪掉了。
而那些从小在英国长大的日本人,听到r和l,大脑里亮的也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发r也没有任何障碍。
“用进废退”,是大脑修剪突触的原则。
4
有人可能问,发散性思维到底能干些啥?好像不如逻辑思维那么重要?
一个逻辑思维很厉害的大神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那个大神的名字叫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是搞教育的,但他的很多话都堪称教育金句,三言两语道出教育的本质,放在今天绝对是育儿大V。
他的另外一个金句更有名:“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大神口中的“想象力”和“提问力”,其实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
不是说知识不重要、逻辑思维不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重要,只是这些东西已经被高度重视了。
经常听人焦虑娃的数学思维不行,但从没听谁担心娃的发散性思维弱。
这也好理解,我们今天沿用的K12教育,从当年普鲁士人发明它开始,目的就是炮制易于管理的“标准化人”,而不是培养什么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不太好理解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地球眼瞅着就要被拥有想象创造力的人统治了,而发散性思维依然只是鱼上的香菜、蛋糕上的樱桃,从未引起父母们的重视。
5
你应该也有体会,很多事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解决,但更棘手的问题,往往需要从一个比较“宽”和“高”的地方审视。
跳出问题找答案、换个角度看问题给同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答案,就是在调用发散性思维。
所以经常做脑筋急转弯,可以锻炼娃的发散性思维吗?
脑筋急转弯只是打破了思维定势,还算不上真正的“发散”,脑筋急转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而“唯一的正确答案”,是阻碍发散性思维的障碍之一。
人都想知道真相,实际上,正享受的是接近真相的过程,一旦真相的面纱揭开,也就失去了兴趣。
未知,不确定,多种可能性,这些才是可以扣动人探索欲和好奇心的板机。 
6
成年人作为发散性思维的“弱者”,能不能培养娃的发散性思维,这个我不敢说。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些方法保护娃的发散性思维,让一些突触通过“被使用”而不被剪掉。
科学家给孩子们做发散性思维测试,会出一些“一物多用”的问题,比如问有多少种方法用杯子、铅笔或鞋子。
5岁孩子可以给出多达100个有效答案,成年人通常会给出大约10-12个有效答案。
从这个测试中,我受到启发,也时不时和饼饼玩“一物多用”的发散性思维游戏。
比如放学路上,我问她,你今天吃了啥?
她说,吃了鱼。
我继续问,鱼是怎么做的?
她说,和土豆一起,上面还有汁。。。
然后我顺着她的话继续问,你喜欢吃土豆吗?
不喜欢。
那如果有一大堆土豆,你又不喜欢吃,我们还可以拿它们干点啥呢?(一物多用)
饼饼说,给爸爸吃?
这。。。不一定非有人吃,比如我先想一个哈,土豆从中间切两半,用小刀挖个图案,可以当印章。(成年人匮乏的想象力)
饼饼听了我说的例子,开窍了,想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土豆用途,都是孩子才能想出的答案:
土豆可以绑上气球飞到云彩上,然后天上就下土豆了;
土豆可以种在地里,然后就长出来一颗用土豆做的树;
土豆可以送给Peppa她姥爷,他最喜欢土豆了(被小猪佩奇支配的人生
这些答案虽然无厘头又反科学,但不要紧,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只需要让他们把思维“发散”,就达到了目的。 
7
除了“一物多用”问题,我还经常和她玩“一题多解”。
不是解数学题啊,是解生活题。
上次给她开生日party,有三个小朋友没来成,她第二天准备把礼物袋拿去幼儿园,分给他们。
礼物袋里的东西,根据每个小朋友的性别和喜好有微小区别,所以我在袋子上写了名字。
饼饼不认识名字,我和她说,到时候你让老师帮忙看名字,告诉你哪个给谁。
饼饼说,我可以自己分出来啊!
你怎么分?你能认出这三个名字分别是啥吗?
我可以看上面的小怪兽啊!
天啊,这种送分的答案我竟然都忽视了,只因为袋子上写了名字,我的全部“解题思路”都在名字上,忘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我继续问她,除了看小怪兽,还可以怎么区分呢?(一题多解)
她仔细观察袋子和名字,想出了通过看名字的长短、通过夹子在不同位置、通过数图案里的点点数量来区分等等。
8
生活问题的“一题多解”,天马行空的“一物多用”,都是在激发娃的发散性思维。
当相关的神经突触一直在被调用,大脑在修剪突触的时候,也就自然会给他们留一条活路。
看到这里你应该感受到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门槛说低也低,说高也高。
低就低在,不用花钱和报班就能培养。
高就高在,就算花钱和报班也培养不了。
黛西@德国


中奖绝缘体终结入口
近期精彩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在看”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