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若干年前,我在德国之声上看到一个报道说,中国已有200+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注:现在的最新数据已翻倍),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以上,德国作为华德福的发源地,对比表示十分费解。
华德福在国内受追捧,这个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前段时间,我写饼饼在幼儿园里被孤立,有个姐妹说,老师的处理方式真好,是什么理念的幼儿园?然后自问自答说,德国幼儿园应该是华德福吧。
去年我写饼饼幼儿园是混龄,也被很多人问,是华德福幼儿园吗?多聊聊这个理念,很感兴趣。
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觉得心里五味杂陈。
好像一个“好幼儿园”,前面必须有个姓氏,否则就命中注定了它相当凑合。
惭愧地说,虽然华德福是德国人搞出来的(确切说是一个在德国传播理念的奥地利人),但作为一个胸无大志的德国博主,我对它的了解程度可能还不如国内博主们。
从来不写,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觉得自己了解不深,不懂不说。
我和华德福幼儿园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是有次在小树林里散步,枝繁叶茂的绿荫中看到一个幼儿园,不远地方有一片空地,一群娃在林子里和泥巴,在树干后面躲猫猫。
我掏出手机查了下,果然就是传说中的华德福幼儿园。
我肯定不会送娃去,离家太远了,如果我家就在那片林子边上,我可能会考虑。
我身边的德国朋友和华人朋友,很少有人送娃去华德福幼儿园,当然了,这也不说明华德福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私立幼儿园本来就不是德国的主流教育系统。
不过,我倒是真发现了一个事,那些德国人创造出来的理念,在德国通常不会被“用力”宣传。
比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国内凡是教孩子音乐的机构,都会大声强调自己是这个理念,否则生意很难做下去。
而我在德国给饼饼找音乐启蒙课,看了好几个机构,满网站也找不到它是什么理念的,用了站内搜索功能,才勉强在其中一个机构的课程介绍中搜到了这个词,而且只是在犄角旮旯的一个段落的某个句子中“随口”提了一句,不会红字加粗地放在主页上强调。
2
饼饼上幼儿园之前,我也是各种理念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选择离家最近的公立园。
如果问是什么理念,还真有个名字。
德国很多公立园的理念,估计德国家长都不知道,我也是因为写公号才关注到了这些——皮克勒理念(Emmi-Pikler Pädagogik)。
感兴趣的姐妹可以在网上搜一下,不感兴趣的姐妹,我给你们总结一下皮阿姨的四点主张:
——生活护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亲子关系的互动方式,投入情感,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尊重与信任——让孩子参与到照料中,他们能接收到尊重与信任,学习独立与社交技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和价值的。
独立与自由——如果在玩耍过程中,我们给予的帮助过多,对孩子的发展反倒是一种阻碍。
不干预发展——当娃不会翻身、爬、坐、站、走的时候,大人不要去教他们,而是要提供大量的机会让他去练习,自己感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个“好理念”。
但是,皮克勒理念幼儿园进入中国后,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不像蒙氏园和华德福那样满地开花。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来推测一下原因,皮克勒讲得都很好,但也都很“虚”,没那么有“记忆点”。
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独立自由的探索空间,不干预加速发展——能做到这些的幼儿园绝对是好幼儿园,但没法让家长一眼看出它的“不寻常”啊。
看人家蒙特梭利理念,教具能给你铺满一整个房间,家长去参观,老师指着正在摆弄教具的娃,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这不是玩哦,这是工作”,一下就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华德福也是,在森林里开幼儿园,娃天天一身泥巴带回家,和普通幼儿园就是不一样,家长的钱花得明明白白。
但现实是,国内很多所谓的“蒙氏园”和“华德福园”,对蒙氏和华德福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摆弄蒙氏教具”和“在森林里玩泥巴”。
我甚至听一读者说,她去参观了一个蒙氏幼儿园,园长说考虑到家长担心蒙氏和公立小学不好衔接,为消除家长的顾虑,决定试行“半蒙氏半传统”理念,上午9点到11点蒙氏教育,11点之后恢复传统教育。
我整个人都呆住了,既然都叫“理念”了,难道不是渗透进和孩子相处的每一秒和每个动作?
他们居然可以像水龙头一样,说开就开,说关就关。
与其叫“理念”,还不如叫“卖点”。
3
不只是幼儿园,课外机构也同理。
我上周在一篇文章里说,音乐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好玩,孩子有愉悦的体验,对音乐建立积极正面的联想。
至于什么理念,我个人建议是不用太纠结,毕竟很多机构宣传的理念,其实他们自己也不太懂。
留言里有个人说,作为前教培人,看到这句笑了,被说中了。
你可能会说,我看过老师的证书,确实通过了教学理念的培训,应该就没问题了吧?
强一点,但肯定不代表“没问题”。
疫情没那么厉害的时候,我带饼饼去试听了一个音乐课,我能感受到老师在音乐教学上很专业,把音乐和肢体结合,让孩子们用各种打击乐器体会音乐的节拍,理念不错。
但是,饼饼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了。
我挺理解她的。
旁听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男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着迷地对着灯光看。
老师说,把玻璃球放回去。
小男孩问,为什么?
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让你这么做。
小男孩当然不服气这样的回答,继续看玻璃球。
当然了,我觉得他只是因为没有得到一个不能这么做的正当理由,而不是故意和老师对着干。
老师提高音量,你再看玻璃球,我就把它没收走了!下课再换给你!
小男孩把球放进口袋,过一会又拿出来对着光看,老师腾地站起身,二话不说就没收了男孩的玻璃球。
那个男孩前半节课特别活跃,虽然时不时走神玩玻璃球,但也跟着老师的进度打拍子唱歌,被没收玻璃球后,他一脸失落地坐那发呆,直到下课。
我知道老师想让所有孩子在课上尽量多接受信息,加入到音乐游戏中去,玻璃球啥时候都能玩,但音乐课一礼拜只有这一小时,浪费在玩玻璃球上就太可惜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是比较负责的老师,其实她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个孩子玩一小时的玻璃球,家长在外面也不知道,她照样可以拿到这节课的学费。
但她不明白,对老师来说,这个玻璃球是让孩子上课走神的“原罪”,但对孩子来说,这个玻璃球可能是他的小世界中最宝贵的东西。
没收玻璃球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损失”,比一节音乐课没好好听的损失大多了。
理念很好,老师在音乐教学上也很专业,但她不懂孩子,不会和孩子相处,当然是个问题。
4
问题来了,理念靠不住,证书也不保险,怎么判断机构和老师好不好呢?
我的标准很简单,观察孩子愿不愿意去,在那待得开不开心。
孩子的感受不会骗人。
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像灌鸡汤,但代入到自己身上就明白了。
你觉得一家公司“好”或“不好”,在这里上班开不开心,和这个公司的企业理念、CEO的经营理念,有关系吗?
可能有间接关系,但关系不大。
更有关系的是,每天和你打交道的人是不是投脾气,你和身边的同事上司关系怎么样,你上完一天的班会不会觉得憋屈。
就是TVB台词里说的,
饼饼的幼儿园也有让我不满的地方。
比如她3岁多的时候,大运动能力差,下楼梯还不太利索,短短几周从楼梯上摔下来两次。
我理解这种事就是会发生的,不是谁的责任,也不说明老师不是好老师。我不满的是,第一次摔下来后,他们没有引起重视加强保护,所以第二次事故很快又发生了。
再比如,她们幼儿园常年人手短缺,每个冬天都会因为“所有老师都病了”临时关门,或者因为某天老师缺席的多,园长一个邮件甩过来,喊全体家长提前接娃回家,把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
我也会和家长们吐槽这些奇葩操作,但是,所有这些不满,都没有改变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幼儿园”。
因为我看到饼饼喜欢去幼儿园,她也喜欢幼儿园的老师
我之前告诉她,搬家后可能去别的园上学前班,她说,我不去,我只去有Christoph的幼儿园。(Christoph是她班里的一个男老师)
孩子喜欢,这是对一个幼儿园的最高肯定,是永恒的判断标准。
这比幼儿园是什么理念,这个理念多么牛批,园长来头多么厉害,老师多么能歌善舞,教会了孩子多少单词和算术,重要太多了。
和孩子有关的选择,一旦回归养育的初心,很多事都能想通了。
黛西
黛西好物推荐
你可能还喜欢读
黛西专辑精选
点赞“在看”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