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读书的话题。三士渡的内部学员可能都已经了解,从去年12月开始我们在学员中开展了线上读书会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期。
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读书会也产生了兴趣:读什么书,有什么环节,怎么参加,都有哪些人参加等等。借此机会,我们特别邀请到三士渡读书会活动发起人秦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士渡的读书会活动以及分享有关提高阅读能力的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介绍一下三士渡的读书会活动吧!
读书会其实是很朴素的一个活动。我们会选一本书,然后有一些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每周读一些,再在线上讨论,有时候学生也会写些东西、做些分享。
目前为止举办了两期,第一期读的是Michael Sandel的The Tyranny of Merit,中译为《精英的傲慢》;第二期读的是柏拉图的Symposium(《会饮篇》)。
为什么想要举办读书会这样的活动?
这可能有几重原因。
一个比较功利的原因是为了服务于一些写作比赛,比如John Locke。因为我们知道写作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日常的积累,是很难靠临时的冲刺和短期的辅导取得成果的。当然说实话,对于这个目的,我们两个月读一本书的读书会帮助也有限。
一个更真实的理由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活动。读书毕竟是一件好事,值得我们投入一些时间。读书会除了让我们能仔仔细细读一本书之外,也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太一样的人、不太一样的想法,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乃至摩擦,这本身也很有意义。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读书会除了上述两种普遍的好处之外,或许还有一些特殊的帮助。其一是他们往往都面临专业选择的难题。很多专业看上去很好,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个专业具体关心什么、讨论什么。读书会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了解某个专业的小窗口。
其二是美国的大学教育会要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东西。读书会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操练到这些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学会阅读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同时也尝试去理解他人的道理。我想这对于我们在现时代生活也是一些很重要的能力。
读书会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有什么侧重点?
因为目前读书会的项目主要是我在主持,我自己又是学政治哲学的,所以选书会在我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范围打转。将来如果有更多老师参与,我们或许可以涉及更多不同的学科。
目前选的书乍看差距很大,相隔两千多年,但其实也有一些共通的考虑。第一是希望学生会对书目感兴趣;第二是希望书目不会太难读,没有相关背景的学生也能顺利地读下来;第三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所收获,不论这种收获是知识上的还是个人成长上的。
具体来说,选择The Tyranny of Merit(《精英的傲慢》)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切题了。它是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桑德尔写的一本大众读物,讨论的是一个由功绩主义原则所主导的社会是否正义一类的问题。其开头就由美国大学录取舞弊的案例引入,让我们反思教育的目的,以及大学录取背后的功绩主义原则是否正当。我想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切近的问题。
选择柏拉图的《会饮》确实可以说是一种不同的尝试,我们的读法也会和读前一本书有所差异。《会饮》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很值得读的,柏拉图的写作循循善诱,非常适合哲学思考的入门,不同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收获。文本讨论的“爱欲”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常常缺席,但事实上是人类生活当中非常关键的要素。
读书会的组织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问题当然也有不少。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客观限制导致的,因为我们的学生散落在世界各地,所以一方面我们的讨论需要克服时差,有时候会有感兴趣的学生因为时差无法参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只能以线上的形式见面,大家只能做网友,这对读书会的效果会稍有折损,大家相互之间或许也会少些亲切。
书目的选择也是一个挑战。例如The Tyranny of Merit读到后来会感到重复的内容较多,学生(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没有刚开始的时候阅读体验好,所以我们后来的讨论会更多地向大家写作的文章和一些由书中内容引出来的问题倾斜。
又例如我们第二期原本准备开设一个阅读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的读书会,是华裔女作家李翊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可最后由于感兴趣的学生不多,现在成了一对一的交流。
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学生有时候会比较羞涩,或是因为相互之间不太熟悉,或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话,对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做一些鼓励和引导。
我个人的观察是学生其实读完书都会有一些想法,只是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太成熟或者没什么分享的价值,这可能和我们的教育及其他体制有关。我的建议可能是大家应该比较真诚地去面对这些想法,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是你自己的想法,不论这种想法是简单还是复杂、成熟或者幼稚,它都有其价值。同时可以更勇敢地把这个想法抛到一个公共的空间当中,让它得以被听见、被检验乃至被挑战,这可能会需要一点勇气和力量,但是会有很多收获。
对读书会的哪一场讨论印象最深刻?
其实有讨论大都会有印象,我对自己说过的话印象倒不太深。我个人很喜欢学生说一些自己的话,即便我不总是认同或理解他们的观点。我也很喜欢学生之间因为一些观点的差异而产生的对话乃至争论,希望这样的情形可以多多出现。
我印象比较深的讨论有两次。一次是在读Sandel的时候讨论到女性产假的问题,两位学生有很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产生了一些往来。另一次是读Symposium的时候一位学生讲起了拉康,我听不懂多少,但是大受震撼。
总而言之,如果两小时的讨论是一部电影的话,它的高潮一定是在学生有来有往地讨论的时候,我的讲解充其量只是旁白。我们有时候会用飞书录屏,飞书会根据每个人讲话的时长自动生成一张封面,我的梦想是有一天那个封面上不要出现我的脸。
参加过的学生对读书会的评价如何?
都还不错吧,当然可能是因为负面的评价不一定会告诉我。
我们做过一次反馈问卷,有的学生会认为读到了很有意思的书;有的学生会认为对英语能力有一点提高;有的学生觉得讨论很有意思,大家的视角很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讲解能够拓宽一些知识面。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大家的讨论不够热烈,这可能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什么建议?
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虚、比较综合,也不太好测量的东西。它可能包括基本的识认能力,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准确度,把握文本主旨和结构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文句逻辑的能力,乃至更进一步地,结合不同材料对文本做解读的能力,与文本进行批判性对话的能力等等。
我自己其实也常常遭遇,每个字都看得懂连一起就读不懂了,或者同样的文本怎么人家就读得那么好一类的困惑,所以我并不确定我能否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不过我想,提升阅读能力大概还是只能通过阅读,问题是读什么和怎么读。关于书目的选择,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读一些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书,可以稍微有一点难度,但不必为了追求阅读能力的提升去读很艰深晦涩的著作。有些书人人都说好,我却读不懂,可能只是它暂时不太适合我们,不一定是我们的过错。
其次可以考虑一些知识的阶序与谱系最好能循序渐进,当然不是不循着顺序就不行,但大多数知识与思想都是铜山崩洛钟应,知道一些前后左右可能才能更好地理解手上的文本,有人说: “He or s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也不是没有道理。
关于阅读的方式,我个人的经验是:读的时候或者读了之后如果有想法,最好能够写下来,书写会帮助我们思考,不写下来也很容易忘。有机会的话和三两好友一道读,像我们读书会这样,把读到的东西讲出来,应该也会很有帮助。
未来读书会活动有什么新的计划?
目前有很多想法,不一定都会实现。
一来是希望将来能邀请更多的老师,涉及更多不同的学科和题材,我们有在考虑语言学、文学等方向。二来是希望部分读书会能向课程或seminar过渡,目前在John Locke的写作营当中我也在进行这种尝试。三来是希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暑假办一些线下活动,也弥补见不了面的遗憾。四来是如果我有时间准备,想和大家读一些女权主义,尤其是女权主义政治理论相关的著作。
最后是希望有一部分读书会能由学生自主发起,这也是办读书会这个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觉得读书是一件挺好的事儿,大家一起读书聊天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从而自发地去做一些相关的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