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放榜基本结束了,除了那几所滚动录取的美国大学,其余的大学应该Offer都发放完毕了。
今年的藤校录取率依旧非常惨淡,哈佛从去年的3.4%跌至3.2%,耶鲁和布朗分别为4.5%和5%,哥大和达特茅斯的录取率与去年的3.7%和6.2%基本持平。有些学校很夸张,录取率直接从两位数跌至一位数…不知道这一轮放榜结束又多了几颗破碎的心。
八所藤校中只有五所公布了录取率,普林斯顿和康奈尔此前宣布不再公布申请者数据。普林斯顿在官网上的一篇声明中称,这个信息(指录取率)引发了很多潜在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有可能会劝退想申请的学生。
菌想说,您真的多虑了。美本申请的数量每年都在上升,Common App系统截至3月共收到了664万份申请,比2019-20学年猛增21%。申请者共118万人增长了14%。
藤校今年收到的申请数量更是不减反增:哈佛今年有61,220名学生申请,比上一年增长了7%。耶鲁大学有50,015名学生申请,规模达到了史上最大。
申请数量连年增加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疫情之后标化选交政策的出台,
它让许多原本对藤校不抱希望的学生跃跃欲试。后果就是引发了“内卷”:原本非常有实力的学生,看到惨淡的申请数据后会感到紧张,继而通过申请更多所学校来“避险”。于是乎,申请池不断扩大,录取率进一步下跌,新一届的学生在恐慌之下又会申请更多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仅仅是标化政策改革这个原因还不足以解释近二十年来藤校录取率的“通货膨胀”。菌在网上冲浪时偶然发现了一组数据,是2003年的藤校录取率
注:宾大今年只提供了发放offer的数量和大致的申请者数量,因此表格中显示为“约4.3%”。
可以看到20年前的藤校录取率还停留在二位数(哈佛四舍五入也可以算作二位数),宾大和康奈尔的录取率更是高达20.5%和30.9%,也就是说,平均每5名申请者就有一名能进宾大,每3名申请则中就有1名能进康奈尔。主页菌不禁感叹自己生错了时代…为什么20年前的藤校那么“好进”呢?
高昂的旅行和通信成本
在二、三十年前,“need-blind”在美本录取里是个陌生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负担得起藤校学费的人才会申请藤校,而当时藤校的学费和现在一样,很昂贵(尽管和现在相比便宜很多)。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
当时的旅行和通信成本比今天高得多,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不会申请藤校。
举个例子,一个住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学生要去布朗大学读书的话,意味着他来回一趟就要花费2000-3000美元(按当时的机票价格,单程在1000-1500美元左右),而如果他选择就读俄克拉荷马州当地的州立大学,一年的学费也只需要1500美元。也就是说,往返一趟的成本几乎赶上州立大学一年的学费。
高昂的旅行和通信成本,自然形成了藤校较为鲜明的地域性。和今日藤校学生群体多样化的情况非常不同,当时顶尖精英学校的学历通胀没有这么严重,它们对本州的学生更有吸引力,比如大部分申请布朗大学的学生要么来自美国东北部,要么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传承录取)。很少有聪明有抱负的学生跨州、跨越半个美国去一所离家很远的藤校读书,他们大多会选择本州最好的大学,比如佐治亚州的好学生会去埃默里大学,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的好学生则会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得克萨斯州的好学生会去莱斯大学。
原始而冗长的申请流程
相比今天便捷的网申系统,20年前的申请流程可以用“原始”来形容。首先,你需要给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寄一封信或打电话,请他们给你寄送申请表,注意,是纸质申请表。7-10天后,你会收到学校寄送来的申请表,然后你需要用蓝色或黑色的笔填写表格,并附上一张支票(作为申请费),再寄送给学校。每申请一所学校,就要重复一次以上步骤。

接着你要去电话联系高中老师和升学顾问,请他们帮你给梦校寄送推荐信和成绩单。寄送SAT分数的步骤和上面大致相同,你需要先打电话给College Board请他们给你一张申请表,等你收到申请表之后在上面填写你需要寄送分数的学校,然后再寄回去。一来一去,最少也要花2周时间。
网申系统让申请流程变得更容易的同时,也让申请难度增加了,或者说,当年那种原始又冗长的申请流程过滤掉了一大批缺乏诚意的申请者。
国际学生尚未抵达战场
那时,
国际学生也还没有参与竞争,
即使有,数量也不多。上世纪末的中国和印度仍然在脱贫致富的初级阶段,能够拥有资源和眼界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人比今天少的多。尽管作为如今美国两大留学生输入国的中国和印度,仍然被归类为发展中国家,但在这两个国家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负担起子女海外留学的中产阶级,为了给后代追求更好的教育,都加入到了竞争队伍中。

美本申请越发内卷的今天,“录取率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在这个“年度游戏”中,包括藤校在内的Top美国大学都十分乐于公布自己本年度收到的申请数量,并在新闻稿中强调最终拿到offer的学生有多么的稀少,以提升自己的学校排名。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转变。除了普林斯顿和康奈尔不再公布录取率数据之外,斯坦福大学于2018年宣布停止该项数据的发布,并表示不愿再强调录取率这个数字的价值。
另一所藤校宾大今年只提供了一些模糊的信息,多少人申请,今年入学的新生预计会有多少等。宾大的发言人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掩盖什么,而是希望大家改变关注的焦点,即被录取的学生本身而不是录取率这个冰冷的数字。他们是怎么样的人?他们有哪些经历?他们的什么特质引起了招生官的注意?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来说,关注这些远比关注录取率上升或降低更有意义。
当然,以上都是学校的官方说法,实际情况如何,你我都心知肚明。与其说是不想制造焦虑,菌觉得更像是为了吸引更多“备胎”来申请的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要是大家都“知难而退”了,学校还怎么赚申请费,怎么刷录取率、冲排名呀?
作为申请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数据。比起关注这些越来越内卷的“海王”藤校,不如把眼光放宽,同时看看那些教学质量同样很好、没有那么难申请的大学,拒绝陷入排名焦虑,说不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项目,过上更快乐的大学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