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春亮
来源:亮见,liangjian0624
01
大家好,我是魏春亮。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但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
官方称之为
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
,可那只是果;一切的因,是那通让人气愤的录音。

那通听一遍就胸闷气短的录音,多听一遍都会折寿的录音。

原谅我没法再听一遍,没法对照着视频把这件事用文字描述一遍,视频传到后台又提示挂了,我只能用网友的总结,让大家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接线8分钟,这个同学说了郑州大学,啥校区,地铁站,路名都讲了,接线员来句没位置不派车,让室友报详细地址,说了没室友,墨迹8分钟,来句我感觉你没事,后续这个同学意识模糊,喘气厉害到昏迷,接线员最终不派车,草菅人命。听录音要气死
人们气愤,不解,气到胸闷,差点脑血栓,绝望至极,想骂娘。
因为郑州120电话录音,击溃了人们坚持几十年的一道心理防线!

02
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孩子,我们也是被这么教导长大的:需要急救就打120
中国人对宏大系统的笃信,让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无数的人因120捡回一条命。急救打120,早已成了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常识。
当然,也不是说120就完全不会出问题。但那也是有条件的。曾几何时,上海打120接不通,救护车几个小时不来。大家虽然气愤,但也知道,那是紧急情况下,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但此时此刻的郑州,没有疫情没有医疗挤兑,本不该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一个120接线员,用8分钟,就击溃了中国人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
我本来直观地以为这件事是另一起“平庸之恶”,就像上海那个不愿意做任何急救措施的120救护车医生(👉🏻上海120医生被骂,到底冤不冤?),但仔细一想,这两件事的性质其实完全不同。上海120医生毕竟还是遵守了120的制度规定,只是不知道变通;但郑州120接线员,却是完全无视制度,玩忽职守了。
人们在一件本来应该只看到制度的事情里,却看到了一个人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冷血、傲慢与恶意。
对,想要看透这件事,关键词就是制度。
03
什么是制度?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在他的名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开篇就说: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是定义人类交往的认为的约束。
诺斯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
正式规则;
非正式规则;
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大律法规,非正式规则指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执行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
以踢足球为例,两个球队必须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
正式规则
来踢球,比如不能用手碰球;同时队员们还要遵守一些
非正式规则
,如不能暗中有意使对方某个主要队员受伤等;无论是违反哪种规则,都要受到
执行机制
的相应惩罚。

用这套标准来看,郑州120接线员,完全无视正式规则,没能履行一个接线员的工作义务;而任意突破了非正式规则,不但态度极为不耐烦,甚至还不断地唠叨和数落。
既然公然违反制度,这件事情就必须被严肃对待,查个水落石出并做出相应的惩罚,给公众一个交代,否则人们就会失去行为的标准。
对此,诺斯有一句至理名言,有必要强调一遍:
制度存在的目的,是减少人类互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规定的时间点去市政厅办事,你不用担心今天有没有人请假,不用担心是谁在值班,不用看TA的脸色和心情,不用管你和TA是什么关系,不用送礼无需赔笑,只要你的证件齐全,该办的事你就能办。
这,就是制度的确定性!
打120同理。

生死之间,打电话给120,我们期待的确定性是对方把电话信息记录完整,然后转交给下一个流程,而不是面对接线员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唠叨、数落和说教。
04
我看到有人说,接线员如果不是经常接捣乱电话,她就不会下意识觉得对方在胡闹不配合,如果她职业生涯里没有被电话愚弄过,甚至都不会去想有这种可能。
公众号“请辩”也总结道,说“听了录音很生气,但这就是职业倦怠,只是这次是人命”。
是,谁都可能有职业倦怠,就比如医生,职业倦怠可能让他们对一个接一个的病人无法笑脸相迎,也无法与悲伤的家属一样为死者哭泣,但一个正常的医生肯定不会丧失自己的专业性,最起码不会见死不救。

是,确实有人捣乱打120电话,但这就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的存在,是为了万一有人真的需要急救时,不会被耽误救治,而不是以这个为借口玩忽职守。

牛津通识读本:医学伦理》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97年1月,托尼·布利摩尔曾尝试在帆迪环球航海赛中环球航行。他到达澳洲海岸以南1500英里处危险而冰冷的南大洋水域时,他的船被飓风和巨浪掀翻。他被困在船壳下四天,直到被澳大利亚国防军有史以来最大也是最贵的一次行动救起。为了拯救一条生命,一个文明社会应当准备花多少钱?回答是“不惜一切代价”,还是应该有个限度?即使尝试一次昂贵的救援行动成功机会也很小的时候呢?
最后这个问题可能见仁见智,但郑州这个事件里,容忍打捣乱电话所付出的代价,远远不像拯救布利摩尔或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沉重,它理应在我们的可接受范围内。
因为人命大如天
05
想起这句话,我就想起《大宋提刑官》,很多人注意这部电视剧结局时那口被烧的大箱子,但我更震撼于开始时宋慈父亲的自杀。

宋慈父亲一生为推官,审判案件无数,从未出错。可老马失蹄,三年前判错一件所谓通奸杀夫的案子,害得一个妇人被凌迟处死,另一个男子死刑。三年后,当他偶然得知真相,才知二人无辜,但为时已晚。
真相只要他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但是他无法面对良心的谴责,最终服毒自杀谢罪。他用自己的死亡,来给自己的儿子宋慈上了最后一堂课,把“人命大如天”五个字刻进了宋慈的生命里。
当然,回到郑州120接线员这件事上,我们不能要求这个接线员有这么高的道德自律,也不应该把涉及大众生命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接线员的道德上。
但是,同样的,接线员的工作标准也没有宋慈父亲的要求那么高,我们只要求接线员把它当成一份正常的工作,好好地跟需要求助的人沟通,老老实实记下求救信息,并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要求也并不苛刻。
有人说,把不专业的人放到专业的位置上就是杀人,但就那种冷血程度而言,还轮不到说专业。
我无意去谴责一个具体的个人,但我想说,在一个本应严密的系统内,人性的放纵,其实就是制度的缺失。
而一旦发现,制度就得有直面缺失的勇气。就像网友说的:
如果这件事情不能查清楚,就请直接告诉我们20岁年轻、上过大学、但是不舒服、没办法100%表达自己清楚位置、奄奄一息的时候,到底能不能打120?需不需要在自己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听120接线员的冷嘲热讽?
公众号“请辩”说:

我预计这个事件还会发酵,最后的结局就是120系统大升级,比如接线员的每一通电话都必须由某个组织逐字审核,这个组织的审核效果会被抽查,如有不符合上墙规范的回应但没有被查出来的,二者皆会被重罚。从接线员到救护车的规范会精确到每个字和每一秒,就跟消防规范一样。
我们当今所接受的某些好的社会服务,都是从粗糙服务+一个个严重事件换来的。
希望这件事能得到严肃而公正的处理,而不是又来一个临时工开除了事,否则,那个女大学生就真的白死了。
—The End—
近期文章
阅读更多好文
敬请关注亮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