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魏春亮。
虽然上了热搜第一,但重庆北碚的枪案,朋友圈里讨论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网上的信息很有限,今天早上,@平安北碚  发了情况通报:
5月30日18时50分许,北碚区龙溪路港大电动城门口发生
一起纠纷
,北碚区公安分局民警接报警后赶到现场处警。


处置中,当事人
翁某
(男,49岁)对民警处理不满,
与妻子陈某袭击民警
民警使用枪支将翁某击伤
翁某经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北碚的通报写得极为简略,很多细节语焉不详,比如:

是什么样的纠纷导致二人袭击民警?

“袭击民警”具体是指什么样的行为?
警察是在什么情况下开枪的?

翁某被击中何处部位?
当然,通报里也说,“目前,检察机关已介入,正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警察调查确实需要一时间,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耐心等待警察的调查结果。
不过,大象新闻的简单报道做了有益的补充,此外我没再看到权威渠道的其他信息了。

但真相未明之前,网友们倒是先吵起来了。

平安北碚的情况通报一出,评论区的画风是这样的:

袭警!该遭
袭警两字就够了
袭警,这个确实该遭!不要又觉得啥弱势群体开始卖惨,袭警的时候张狂得很呀
在自由美利坚,早就被打成筛子了
支持人民警察秉公执法!
好,支持,袭警就该反击,必须让这些犯罪分子付出代价
这次站警察,一些人耍混打泼,不讲道德,更加无视法律,想以此逼警察认怂!该,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是善人
但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

袭警不是开枪打死人的理由
还要看事先鸣枪警告没有
怎么定义袭警?什么程度可以达到开枪?
群众手里没刀没枪的话,电击枪、警棍是摆设吗?
配枪出警、用枪流程符不符合纪律规范?
现场处警情况有没有开枪的必要?
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并不意外。只是有意思的是,第一种意见是那么笃定地下结论,第二种意见大部分都是在发问,但第一种意见却不允许第二种意见的存在,即使后者只是以质疑的形式存在。

果然评论里一堆不相信警察的。得打死警察才对是吧,扫黑除恶让这些人活得太安逸了。

看评论快气死,是不是警察遇到袭警应该第一枪打头发稍,第二枪打指甲盖,第三枪打手指,第四枪打腿,总之最后一颗子弹才能打要害,不然就是草菅人命。
很多时候,他们这群人宁愿看到的是一个因公牺牲的警察,然后装模作样地评论几句英雄一路走好,也不想看到一个袭警的歹徒被打死。因为自己潜意识里的犯罪基因担心自己哪天也会是那个被打死的歹徒。
对此,我的态度是:
我支持你相信警方,也支持你质疑警方,但我不支持“支持警方的人污名化质疑警方的人”。
先说质疑警方的人。
他们为什么会提问题,为什么会质疑?因为很简单,信息太少了啊,解答不了大家的疑惑,而且还产生了新的疑惑。

而且,网上流传的视频中,现场的群众是对开枪的警察喊话的啊,而不是在说那个被击毙的人死有余辜。

所以说,大家有疑问,是合情合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满怀恶意。况且,大家也只是在质疑,在抛出问题等待解答,并没有斩钉截铁地说那对夫妻就是无辜的,开枪的警察就是玩忽职守。
你不能就说大家这样问就是错的,更不能给扣帽子。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应该给质疑和问题留下足够的空间的,应该允许大家提出合理的质疑,并且不被扣帽子。
再说相信警方的人。

确实,相比之下,我国的警察是很克制的。基于对于警察的天然信任,一旦出现什么事情,站在警察一方,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更有人说,官方的通报都已经出来了,都说是袭警了,你们为什么就是不信?
在我看来,就算是相信警方,也不应该支持“袭警两个字就够了”这种想法,因为支持这种想法,就是在鼓励“空口说白话”。
我们不应该鼓励官方“空口说白话”,而应该鼓励官方用事实说话。
“袭警”两个字不够,只有一纸通告而没有其他任何佐证,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现在警方发布简单的通报,是满足大家的知情权,后续肯定有详细的通报。但这不是不让大家质疑的理由。
我想,相信警方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这样的:我相信警方会秉公执法,你们有质疑也很正常,我们可以一起呼吁警方拿出完整的执法记录仪或者街道监控,还原真相,以证明警方的公正。
不让大家质疑,不但是对官方的不信任,也妨碍了官方和民间的正常和良性沟通。
而官方和民间的正常和良性沟通,应该建立在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只有事实和真相,才能涤荡一切的质疑。只有公布事实和真相,而且是及时地公布,才是应对质疑最好的方式。
我想,大部分人要的无非是一个真相,而太伏中学和成都49中等事件,一再证明,大部分民众所持的立场是“谁有理我站谁”,而不只是被无脑地带节奏。
有争论很正常,有质疑也很正常,我们的警方应该去回应,也有能力去回应质疑和询问。每一次主动的、积极的、及时的回应,都是一次与民众互动的良机,也是树立官方良好形象的契机。

官方与民间的不信任是一件事一件事积累出来的,那信任的建立同样是在一件事一件事里找回来的。

希望重庆警方能够直面大众的质疑,尽快出具下一份通报,公布完整执法记录仪或监控,还原事情真相,给所有人一个交待。
—The End—
近期文章
阅读更多好文
敬请关注亮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