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 书
唱票,监票,画正字……
正字的一笔一画,曾正经地牵动过“花朵”们的心跳。
九五至尊致中和,横平竖直无撇捺。正字五画,在3500常用字中,“正”是记数统计的不二选择。在黑板上画“正”字,遂成期中期末大考小考之后,班级各种选举活动的标配。
可是,这个被我们N次宠幸的字,它的原型本义却并不为我们所熟知。 
《請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是武漢電視臺製作人陳為軍執導的一部紀錄片,記錄了武漢常青第一小學三年級一班的民主選舉。
1
 “是”的正体楷书,写作“”——光辉灿烂的“日”头下,为“正”。
所以,《說文解字》释曰:“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
,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许慎的意思是说:正,中正,纠偏,使适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是”字的解读,可参见拙作《夏至这一天,古人造了一个字》)
,这是古文写法,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
,这也是古文写法,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许氏关于“正”的释义——不偏不倚谓之正,阻止错误谓之正,遵行上苍意志谓之正——正是由古代典籍延续到今天的常用义项。
比如,中正之“正”、校正之“正”、周正之“正”,仍然活跃在汉语语境中。
再如,《夏小正》作为夏人的历法,其中的“正”指的就是依照历法指导农事,忠实履行"天"赋使命。因此,民间至今依然称秉承天意、颁布新历的第一个月为“正(zhēng)月”。  
基于小篆字形的解读,许慎的释义毋容置疑。
然而,回溯到甲骨文、金文字形,不难发现,“正”的本义并非如此。
如图,第一款甲骨文
(正)由
(囗)、
(止)会意合成;第二款甲骨文
(正)将方框
写成实心点
第一款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第二款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改写成一横(
)。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变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止)写成
(图文采自《象形字典》网站)
甲骨文
(正),从
(止),从
(囗)。
(止)为足的象形,指足迹,表示行动;
(囗),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缶或鼎的轮廓外形,象征部族守护神,引申为因共同信仰聚族而居的城堡、城邦、城邑或宗教领地。
许多含“口”字根的汉字,都保留了这层神秘的含义。比如,与“正”(
)同构的“邑”,甲骨文字形为
(邑),从
(囗),从
(巴,跪跽之人),会意为同信仰的族群聚居地范围。
徐中舒认为:"口象人所居之邑,下从止,表举趾往邑,会征行之义,为征之本字"。(《甲骨文字典》)老先生虽然揭示了“正”与“邑”之间互通的密码,但并没有明确“举趾往邑”之征行的目的是什么(“朝拜”,还是“征伐”),以至于许多文字学家以“正”为“征”的本字为由,认为“正”是表示征伐行为。
史料证实,从夸父追日,摩西出埃及,到殷人九迁,人类的大迁徙,无不与宗教信仰有关。楚人的“楚”字中有“止”,“实事求是”的“是”字里也有“止”,都保留了“迁徙”“朝拜”等隐义,而不能仅仅解释为通常所说的“征伐”。 
北京奧運會擊缶表演
老实说,看到“正”字的甲骨文字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信徒匍匐朝聖的宏大而肃穆的场景——因朝觐而聚居的伊斯兰圣地麦加,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冰释了我关于“正”的种种疑惑。
我个人认为,由
(口)、
(止)会意合成的
(正),本义是以共同信仰的力量,召唤朝圣者朝拜。近者悦,远者来。 
中新網資料:麥加朝聖
網路圖片:大昭寺朝拜
3
甲骨文中,另有
(出,简体甲骨文写作
)表示“征伐”,与“各”成反义,这就是《出师表》的“出”(
)。
(出)或
(出)字中,趾(
)背向城邑(
),表示离乡外出或征伐;
(各)字中趾(
)朝向城邑(
),表示神灵从天而降:“魂兮魄兮,归去来兮。”
字源:出字的字形演变
“正”是征和政的本字。在商周时期,正与政、征区别不大,直至战国时期依然在混用。在汉字发展历程中,经篆转、隶变、楷化之后,三个字渐渐分道扬镳,成为三个字义各异,用法专一的汉字。
“征”从彳(chì,道路)从正,是正的孳乳字,侧重于“长途征伐”。
孔子说:“政者,正也。”从字源角度讲,政治之“政”源于“正”字。政,从攴(pū,令牌)从正。攴甲骨文像持杖敲击之形,可视为令牌。所以,源于“正”的政字,区别于“征”,侧重于“指挥征讨”。
“正”演化为“修正”“正面”“改正”,使之符合既定标准的意思;“征”演化为出兵讨伐,也就是远距离作战,征伐他国,这是因为字形中涉及道路(彳)之意;“政”引申出“政治”“政府”等义项,其依据就在于手执令牌(攴,攵),意思是指挥、治理、管理。 
古代出征討伐的電影畫面
4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以在以前的事物中找到雏形和依据。传说中所罗门王所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历史的循环,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无论是麦加圣地朝觐,还是雪域匍匐朝圣,信众的行为都表明:“口”为“止”(足)的归宿,作为某种超自然的信仰,是原始生命力历经磨难之后得以升华的精神空间,这种精神空间体现“天意”,与大地相呼应。
中國青年網圖片:麥加朝聖
圖片正中“口(缶)”形物,是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禁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為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阿拉伯語稱“克爾白”,又稱“天房”“方形房屋”“卡巴天房”
 5 
孔子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正为政”“以正衡政”“以正导政”的思想体系。
他告诫为政者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基本要求。“身正”或“正身”,就是儒家的修身,修身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中的根本。所以,《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正”或“正身”,具体而言,其愿景包含“心正、行正”两个进阶。《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因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说,修身在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正”是自身修养的基础,“心正”之后才能转化为“行正”,实现修齐治平之道。
“正文化”,即正派、正直、正义的人文精神,是端正向上的文化,是公正刚直的文化,是扬善抑恶的文化,是正直无私的文化,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而非毒鸡汤中的所谓“正能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浩然之气”,盛大而有力量,应当用坦荡的胸怀去培育它,滋养它,而不可加以伤害。
只可惜,这些正知正觉的为政之道,自乞丐天子、我的本家朱大麻脸时期就被屏蔽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