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单元预告片剪辑:刘通
7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要目
徐小涵:创作是一场不失败的实验
李新月:看《在我的纪录片……》

「家庭蚀刻」策展单元 
人在家庭关系中被塑造,
记录却成为蚀刻家庭的新方法。
观影笔记
创作是一场不失败的实验
文:徐小涵
「母亲影展」太绝啦!这是2022年我最好、最棒的观影经历。本周「母亲影展」第二单元“家庭蚀刻”放映了王凯作者的《瘾》和姜佳鑫导演的《在我的纪录片《来自我的家乡——中国吉林敦化的视频和饮品(1.26-2.13)》、《狗年》、《2020》、《最棒的一个年》中所有女性角色镜头集合》。两位作者在持续刷新着我对非虚构创作的认知,观赏、阅读和讨论给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我想引用映后谈一位伙伴的话总结,即“创作是一场不失败的实验。”
王凯作者的影片很难轻易去谈。影片像一部经典的故事片结构,而在内核上早已超越了一般影像的狭义范畴。透过影像我感知到作者在与母亲,与生活现实碰撞的心路历程变化。黑白影像、照片读解、个人独白、影像加速、图像故事,各种影像媒介的处理方式都在强化着溢出屏幕外的作者性。作者似乎在展示自己被生活掏空的心脏,暴露在了野外,面临着随时会引爆又随时会漏气的可能。在危机时刻,作者主动出击,直面母亲。就在我沉入作者令人“上瘾”的生活时候,王凯与母亲又在互相退让,但是这种双向的后退让他们由内而外的更贴近了一步。
这部极具私人化的影像,却是所有人共有的。影像存在本身有着双层意义,第一层面是对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来说,《瘾》在试着解读一种生活哲理,就是作者本人所说“母亲(或家人)不知道怎么爱我,但又很爱我。”爱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但想要知道如何爱却很不容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爱的无力、纠结、撕扯,凭借着那双敏锐的目光和摄影机的第二眼睛,他用生活实验的方式走在众人的前端,并宣告,不要让生活的痛苦消耗自己和与家人的爱,如果无法改变起码也要看到,爱的艺术可以用一生来学习、修炼。
第二层面是作者最大程度的自省。拍摄与母亲的生活是作者创作行动的核心,创作的“合法性”是作者在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作者似乎是在向母亲证实自己创作的合理、合法,但其实这种“合法性”始终都存在于作者的内心。换种角度来说,我更加肯定了一种逻辑,这可能作者或他人都不认同,但我在这部影片却强烈感受到的,即,人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本质上不会变,但形态上却是可变的。这种形之流动性是自觉的、活跃的,是作者用摄影机观察母亲得到的效果。作者在用内心坚定的创作“合法性”,反论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存在即有的“合法性”,这种正负得正的行动“悖论”更加证实了,作者不仅是想要通过母亲获得行为认同,更重要的是透过内心获得自我认同。如果说生活中的“瘾”让人堕落,那么王凯作者对生活创作的“瘾”无疑是令人疯狂!
姜佳鑫作者的影片更难轻易去谈。我想用阅读观看的形式记录下心得体会,反过来发现纸上一片空白。全片137分钟,看时心中有笑有泪,普通生活中的无奈、压抑、窒息被影像穿透后变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自嘲和幽默(当然不止这些)。一部手机配上最强的大脑,在影像的横切面上创作出生活的多棱镜像,太精彩。
作者在生活、艺术、生活、艺术、生活.....的循环创作长跑中完成生动的真实影像,自信且胸有成竹的用影像表态:艺术的色调就是由无数生活的本色构成的。自我定义,自我解剖,作者赋予手机更多创作能力的时候,也在重新定义和解构所谓的真实影像。说的直白点,姜佳鑫作者的影像给予了太多想要创作的人勇气。面对这部影像,直觉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我的视野和想象力被这部“54”关于姜佳鑫的电影惊到,“偷师学艺”就是我发自内心想坦白的。期待作者的“虎年”“最棒的2023”。
最后想说,王凯、姜佳鑫,两位影像作者。他们是艺术家,又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在生活和艺术的裂痕之间寻求创作的无限可能,是活在这现实世界敢于用艺术穿透生活的艺术梦想家。
看《在我的纪录片……》
文:李新月
片子作者佳鑫是吉林敦化人,从地域上和我是近的,他家庭中那些女性也和我是近的,那种絮絮叨叨的话听着都很熟悉,你怎样怎样是不行的,你应该怎样怎样,你爸应该怎样怎样,你妈应该怎样怎样,在这种对话里,我哪怕一句话不说,他们能一直说下去,但我还是会忍不住反驳。我理解里佳鑫沉默的反应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既然说服是徒劳的那就不说了,他还是会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行事。
东北人那种张口就来的热情劲、交流方式在佳鑫身上很明显,在他的片子里也很明显,类似“等我有钱了给你换个新手机”“明年我姑不给红包就跟我姑父姓”这样的语言是很常见的,这些话很容易让人看似很近,但又都是表面上的,彼此经常看似聊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聊。我不善于说这些话,但当进入这个环境里,也会说这些话,为了让别人开心调侃几句,跳出来看我觉得这是东北人的优势更是一种局限,这种语言方式让交流自然轻松的滑向表面。
看佳鑫的片子让我在想,在生活无数的细节中,什么是值得记录、凝视的?佳鑫的拍摄方式我理解是他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纯粹的开机、记录,然后再在剪辑时选择他认为重要的部分存档在一起。这其中本身就会有很多主观,什么时候开机?选择哪些部分放在片子?他为什么愿意持续的去记录那些“鸡毛蒜皮”并且郑重的放在一部片子里?这个问题隐含着我的不理解、不认可,在这些热闹的家庭生活里我什么都没看到。佳鑫做了记录、存档,然后呢?在这一锅大杂烩的生活里可以学习什么?在表达与观看中很容易进入对他人家庭轶事的好奇和追踪,它非常的真实、诚恳,可是我感觉它是空心的。
也许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佳鑫已经做到了我没有做到的,他去直面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被“主流审美”或是“非主流审美”所不在意的部分,让生活只是生活,不用知识结构、主观评判去塑造,只是在直面之后让我觉得有些困惑,让我重新在想什么是值得记录的,在那些我认为不值得记录的部分里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片子是和我妈一起看的,看完之后交流发现她比我看得细,比如佳鑫妈妈为什么会和帅帅打起来,佳鑫和舅妈、姨妈关系的不同,一家人聚会场所的变化,这些我都是掠过。其实在追求对生活更深的阅读之前,对生活本身的观察都是不够的,谢谢佳鑫分享片子!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母亲影展2022」影展团队:
章梦奇、戴旭、张盾、俞爽、刘晓倩、高昂、郭旭宏、胡涛、刘通
 影展缘起: 始于「草场地工作站」周末线上放映,截止目前已经进行到41场,以延展线上放映的可能,母亲影展以「非竞赛」的方式,不以「热闹」为目的,强调「放映对话」,以助推真实影像创作者的「长线创作」,对话不同参与者个体的思考和反馈。期待更多试图通过创作解答当下问题的新作者,以此为契,落地创作。
 影展宗旨: Mother,Mother,just Mother!母亲影展2022(FILM FOR MOTHER 2022)在现实皱缩时刻,发问真实影像要走向他乡还是故乡?我们期许一种像说话、呼吸、心跳一样的原生能力,自由并负重的进行影像表达。藉由真实影像穿过当下生活,逆流照镜存档记忆,影展宗旨为从自我的照亮到众人的照亮,将创作视作生命之车,一生驾驶伴随。——戴旭执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