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外卖」是一个人在城市生活的底线。
在万业萧条的背景下,真正称得上「灵活就业」之一的就是应聘「网约配送员」岗位了。「逆风招人」的要求不高,年龄18-55周岁,硬核条件——会骑电动车。
我的体感也是如此,在最近频繁与外卖员的接触中,遇到看起来并不太像熟练工种的面孔越来越多,这份工作显然对他们来说是救急、救难的。我有一次点了个「跑腿」服务,送货的是个穿着楼下饺子店工装的厨子。
而在堂食暂停,甚至网约车都停摆的状况下,作为朝阳区居民,我的生存底线就是外卖。五一至今,我大概点了六七十单了。
这些订单中,有些是平日里从来不会提供外卖服务的商家,可当全聚德都在摆摊了,金鼎轩都在沿街叫卖了,还有什么可矜持的呢?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五一当天,北京有473家餐饮商户通过「绿色通道」申请上线外卖。暂停堂食政策发布后,申请开通「全城送」的商户有近两千家。
我家旁边有个日料店,平时火得不得了,服务员不太鸟人的,更决计不会考虑外送服务。那日夜里三点,看完球饥肠辘辘,打开美团外卖列表,赫然看见它家不仅上线了,且这个时候还没打烊,遂「报复性」点了一堆,送过来的时候,妈的,态度好极了。
对于商家来说,就让这种「报复」来得更猛烈些吧。而我则感觉现在点的每一份外卖,都是与这个链条上的服务者共克时艰,考虑到另一个城市的状况,更念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当然,如果预期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刻舟求剑的话,目前点外卖很难拥有往日那般完美的体验。譬如,超时是普遍的。过往半小时便可送达的,现在大概率都得一个小时以上。好在,APP上的「预估送达时间」都会对此有所体现,而不用让消费者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预期。
我已经接受不那么「迅疾」的状态了,会按照日常的用餐时间提前一个小时点外卖,「吃得上」的排序已然超过「送得快」。
这是我对「异常场景」的适应。之前的文章有讲过,与多方数轮恳谈后,美团在不断改进算法,重中之重的「配送时间」,长短大抵都和「异常场景」息息相关。诸如电瓶车坏了、商家出餐慢、小区门禁管控、特殊天气状况、高峰上电梯难等等。
而目前的北京,「异常城市」的「异常场景」只会更多,多到超出算法之前学习的素材,多到平台规章制度无法涵盖的位面。预测和识别异常场景,是算法的日常,也是难点。算法也会面临许多的「第一次」,一次不顺畅的送餐流畅,恰恰也是算法能够精进调整的前提基础。
以我的小区为例,我住的楼平日里会开三个门,疫情期间只会开一个,进入小区还会有扫码测温等过程,这就会导致外卖员的送餐时间增加。另外,更严格的小区,还会面临电动车不能进入,顾客自行取餐等等意外状况。
过往,外卖员可能碍于奖惩制度,会提前点击送达,或将安全等因素让位于速度。
美团如何应对呢?
他们的策略是,自去年开始,便将诸上提到的异常场景因素告知公众寻求理解,今年则着重强调「有温度的算法」,给骑手松绑,让算法更易识别「异常场景」,调整「预估送达时间」,譬如送餐到我的小区,算法会把管制时期骑手在小区内步行、爬楼的时间补充上,为后续这个的订单提供更合理的时间。
另外,平台则告诉骑手不必「迎难而上」,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遇到特殊情况,他们可以改派、转单、将接单状态修改为「忙碌」等方式,自主管理当前的接单节奏。而且疫情城市管控区的超时订单,平台都会给骑手免责。
「异常场景」使用户拥有了「异常的忍耐度」,不仅变得通情达理、宽容豁达,甚至对骑手投射了额外的感恩心态。实际上大可不必。一切照常的时期和疫情管控的特殊时期,骑手的目的只有一个,矜矜业业工作,多赚点钱。他们不是受压榨的群体,承受全社会的凝视,也不是救世的神奇英雄,而是和我们一样通过付出获取收入的普通人。类似「商家出餐慢」等异常场景也并非疫情时期特有的,平时也都有概率发生,如果我们平视骑手这份职业的话,那心态不该有大起大伏的波动,理解与接受不该因疫情的发生有相应的增减
想到前天晚上点餐,我盯着APP上的地图,看到她在我周围两公里的半径里走走停停,等到终于送到我,略有超时,她带着歉意跟我说:「刚送外卖不长,xx小区,我找了好久,所以耽搁了些,对不起。」
我说,不怪你啦,四惠地铁旁边那个破小区我知道啊,它的入口在天桥之上,一半深埋地下,我去看房的时候,找了近二十分钟呢,很诡异的。
为应对越来越普遍的居家状况,美团新增了三成骑手储备,她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算法竭尽全力让他们更从容,而最后一份「从容」,应该是我们给予的——不急啦,都不容易,有的吃,不错了。
思考题:聊聊非常时期的外卖吧?
福利:择优十条留言,送出每人百元红包:)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