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酒后突发奇想,开了直播,点名连线上海读者。
沪上的事,旁观者写文章容易陷入重复表达情绪的泥淖。
那种情绪若被重视,则不需要更多的文章。
另外,惨淡的现实本身比任何文字都足够有力了,我时常想的是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譬如呈现现实。
直播就挺好的,最起码能陪陷于困顿的人聊几句,排解排解。我能服务具体的人,这多少是有用功。
连线的六七个上海读者,从画面看,情绪不差,说说笑笑的,有典型吃苦耐劳中国人的特质。
我最关心的是物资储备,他们说撑到十号没问题。注意,说的不是——哎,也就能撑到十号。
换句话讲,至少他们认为4-10号能再拿到新的物资,或者说10号以后,城市局面会大有改观。
我当然为他们的乐观感到高兴,内心也犯嘀咕——他们的处境和我在社交媒体刷到的可太不一样了。
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信息茧房吧?
四天过去了,才发现这是涟漪效应,或早或晚波及到。有时候是锅沿先热,有时候是锅底先热。
我今天在群里问,那天直播乐观的朋友,现在还好吗?
他们说——不好了;不太好了。
读者 bmn 说:「我前些天跟小区超市老板软磨硬泡,排队一天,才买了点米。」「现在一天只能吃一顿。」
接着,她说:「小区里的人还不断举报这个老板。」
最后,她说:「每天骗父母,自己吃得饱饱的。」
更多的读者则在叮咚买菜上碰碰运气,能抢到啥就买啥。
这种「慌乱」对一个人来说,绝对是丧失尊严的,尤其他们还生活在一个大城市。
可尊严没啥用了,填饱肚子要紧。
最讲究体面的投资女王徐新昨日也在群里求助,目前已经解决了。她在感谢大家关注的同时,并没有顺带嘴说一句:请大家多关注、接济那些无助的普通市民。
白白浪费了这一波关注度。当然,我也不能道德绑架她,教她做事,对吧?
今天早上9点,知名自媒体、互联网博主 stormzhang ,也推送文章发出求救信息。他在文中说——我身边很多人每天靠喝粥,吃泡面度日很久了。
考虑我的读者、stormzhang ,都还算能熟练使用网络产品,获取资讯能力的也很强,那些老人呢?那些互联网之外的人呢?
Bmn 叮嘱我——「表哥也发声吧。像我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我小区好多人都面临我这样的情况。」
我要发声的,还得尽量摒弃一些情绪发声,尽量采取安全的姿势发声。
目的如同 stormzhang 所说:「让所有人看到,疫情之下,上海人民的真实生存现状,也在这里向大家求救。」
那么,今天的留言区,目前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多多发言。
这轮上海疫情迄今,阳性13w+,重症1,死亡0。
思考题:尽量说事。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