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晚聊老剧新写系列的第二部,《猎罪图鉴》。
它在我们那天征集老剧的留言里排第8位,1516个点赞,也是排名前20的老剧中最新的一部。
《猎罪图鉴》月初开播,直到完结后的这一个多月里,每天后台都有不少的读者问我们到底还写不写它。
在发征集以后,更是有二三十条关于提名它的留言,刷了整整两页的屏幕。
我们在《猎罪图鉴》播出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写它,这次就正好给大家补一下。
《猎罪图鉴》
《猎罪图鉴》在豆瓣开分是6.9,后来一路上涨,涨到了7.5分。
两个评分,其实我都能理解,6.9分接近于这部剧的实际质量,它在讲好故事这个创作基础上还很稚嫩,手法也很单一。
而7.5分,给的是它在里面表达的勇气。
再具体一点,就是对女性议题的平视,对边缘人群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的呈现,这在另一层面弥补了它在技术上的不足。
但对于这部剧来说,最重要的其实已经不是它的优缺点了,而是在它的“大爆”——
也就是一部6.9分的剧,因为它的”7.5分”成为了爆款,这背后是观众的又一次投票,也是这部剧最值得讨论的地方。
所以,我们今晚除了写剧评以外,更多也会落到观众的这场投票上,去看看大家渴望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叙事能力不足
在分析它的好与为什么会爆之前,还是先从里面存在的问题开始聊起吧。
《猎罪图鉴》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能力不足,明明有足够好的内容与立意,但平庸的叙事从各个层面拖了后腿。
一方面,作为一部以犯罪悬疑为题材的电视剧,它为了突出主角画像师的身份,舍弃了本该有的悬疑性。
它没有在故事里埋下千丝万缕的线索,让观众跟着坠入谜团,与双男主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一起抽丝剥茧破案。
而是将所有的难题都放到沈翊一个人身上,全靠他的画像来破案。
技法也很单一,编剧一次次地给沈翊设置定时锁,让他在规定时间内画出嫌犯的画像,试图去制造紧张感。
但沈翊的人物设定是天才画像师,我们都知道他肯定能在规定时间内画出来,画出来以后案子自然就破了,这让整部剧失去了不少推理看点。
另一方面,每位嫌疑人在认罪以后,都会讲述自己犯罪的动机和过程,整部剧就是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去表达立意。
《猎罪图鉴》比很多国产剧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想法中,而是在故事中表达主题的。
可惜它只做到了一半,故事全靠人物自己讲出来,这确实是还原故事的一种方式,但也是最为直白、平庸的方式。
而且,每个案件大概都是两集左右的体量,最后留十多分钟给嫌疑人讲故事。
这让它多少带点故事会的味道,失去了深挖的可能,观众也会越看越疲惫。
它为什么能爆?
分析完《猎罪图鉴》在剧作上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其实更能明白它涨到7.5分,它爆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了——
是对现实的表达。
首先,它做到了在性别平视下表达现实。
像里面双男主的设置,并不是在消费男色,其他女性配角的戏份虽然不多,但都不是用来衬托双男主的工具人,都有自己的华彩。
像何溶月是一名专业性很强的女法医,李晗等女警察作为新人也都很尽责,女性警务人员不再担任以往刑侦剧里新人菜鸟的角色,去衬托男主的高智商。
女性罪犯的犯罪动机也不再归于简单的金钱、爱情等,她们有着独立的人格,犯罪有着更深层的动机。
比如蒋歌,她因为性别、外貌无法在行业内施展自己的才华,选择去整容,却被人要挟与利用,所以才会制造“完美犯罪”去杀掉对方。
还有陈秋雯、陆婷,她们没有因为妻子和情人的身份相争,不再是女性厌女那套,而是抱在一起帮助彼此,走出家暴的恐惧阴影。
因此,被社会折损、侮辱的女性,才是这部剧的底色。
里面大部分案件的受害人、罪犯都是女性,她们在其中得以发声,汇聚在一起的声量,从溪流变成湖海。
在受害人的苦难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被破碎的原生家庭挤压、被校园霸凌的任晓玄,最终成为一具骸骨;
小时候遭受性侵的柳小叶,家长害怕孩子因此遭人议论,所以没告发对方,那只“蝴蝶”一直压抑在她的心底。
女性嫌疑人的自白,则更为直接地将女性困境表达出来。
无论是蒋歌对职场的性别歧视、容貌焦虑的无奈痛斥,瞿蓝心因为从小中性打扮而不被理解的苦闷,还是陈秋雯、陆婷遭受家暴的苦痛……她们最终都亲口将这些不公说了出来。
她们的口,是无法被掩住的,也是掩不住的。
这一切,又都基于《猎罪图鉴》在以平视的角度去刻画女性角色,很多细节和台词都渗透着女性力量。
在蒋歌认罪以后,沈翊画出了她整容前的样子,并送了她一幅居里夫人的肖像。
沈翊告诉蒋歌:“从你的作品里,我也看到了相似的力量,它来源于你的才华和野心,而不是你的外表。”
其实编剧也是想告诉所有的女性,你已经很棒了,没必要为容貌而焦虑。
还有,在陈秋雯、陆婷双人配合杀掉家暴男的案件中,以画出两位女英雄的《朱迪斯和赫罗福弗尼斯的头颅》为破案的切口,就是在强调说明一件事:
“女性能理解女人,女人能保护女人”,我们无法忽视女性的反抗力量。
当然,《猎罪图鉴》对现实的表达不仅止于女性主义,它有在试图勾勒出当下整个社会的现状。
案件里受害人的年龄、社会身份等,涵盖范围广泛。
既有被性侵的幼童,被校园霸凌、处在性别认知阶段的未成年人,身份被他人顶替的被拐卖妇女,还有遭受AI换脸诈骗而坠海身亡的老年人等。
这就是在做一张图谱,观众可以从中窥见一些边缘群体的困境,产生关注他们现实处境的意识。
每个案件也都在映射当下的社会,揭开包裹在外面的糖衣,涉及到校园霸凌,家暴,高考顶替,诈骗,人口拐卖,以及性别认同等事件或话题。
像高考顶替一案里,陈铭峰通过人皮面具一人分饰三角,绑架教授的女儿,只为了揭发偷走自己人生的窃贼。
起初,可能我们都很难想象这位相貌平平的外卖员,会是绑架勒索案的犯人,陈铭峰在认罪时说道:“只是你们眼里,从来就没有我。”
是的,哪怕你一而再地忽视,也不代表这些现状就不存在了。
虽然单一的叙事模式,让《猎罪图鉴》的表达都只是浅尝即止,这点蛮可惜的。
但它让现实照进影视剧里,让影视剧为现实发声,实行它本该有的职能,这是现在的我们最为渴望看到的。
我们渴望看到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猎罪图鉴》这部没有大班底、大牌演员、大制作的国产网剧,在这个春天大爆,是那一匹黑马。
可它的爆是无法预料的吗?
好像又是有迹可循的。
早些年大爆的国产剧,大多都是IP剧,甜宠剧,或古偶剧,它们都是将现实蒙起来的梦幻糖衣。
但再回过来看这两三年来大爆的国产剧——
《扫黑风暴》尽管烂尾了,但它的烂尾又跟剧本身形成互文,剧里大尺度地展现出官商勾结的黑暗,在这股势力下普通人如同草芥,一捏、一剪就碎了;
《开端》用循环这个超现实的概念去抵达现实,在一次次循环里给我们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去勾起我们的共情,最终服务于人性的讨论;
还有《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第一集,真实地展现出在大城市漂泊打工的异乡人,每天漫长的通勤,在职场加班打拼、被资本无情的剥削,迎来压垮神经的最后一跳。
它们都离不开“真实”,“现实”,或“尺度”这几个词语,我们想在市场上看到怎么样的作品,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观众越来越意识到一件事,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应该是与现实中我们耳闻目睹,甚至经历的一切相佐的,美化的,暂时的糖衣,它只会让我们在回到现实以后,面对反差更加痛苦。
割裂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直面才是唯一自处的方式。
所以,完全可以说这些作品大爆背后的助燃剂,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我们将切身之痛投射到其中,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糖衣下的裂缝。
当然,我们渴望看到的改变,远不只是市场这一小块。
音乐/
配图/《猎罪图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