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46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像戏剧,每天自动更新,自成一戏。当日常生活里的悲欢离合、意外、生离死别更加密集化,当观念中的二元对立真的变成了有舞台有背景有底色有场景的盲盒剧本,让人变得激动,也充满思辨,犹如莎士比亚的剧。
当“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都变得困难重重、充满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戏剧当然随时产生。告急声、求助声、求救声、抱怨声、委屈声、悲鸣声,声声入耳,步步惊心。当然,人文和隽永也在缓缓流出。
善恶本来就只是一种标签,发生之时都不会贴,都是事前的预期和事后的评价。历史只有一次,戏剧却可以有无数版本。我们正在亲历的历史,不知道未来,会剩下什么集体回忆。
于是我真的去读了剧王莎士比亚的一生。
莎士比亚,英国杰出诗人和剧作家,1564年4月26日受洗于爱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所以人们推算,他的出生之日,应该在受洗之前三日,即4月23日。他殁于1616年4月23日。生死同日,真巧。
今天,还是世界读书日。城市静默之中,我们还是多读书吧。
于莎士比亚的史料,其实非常少,只有他的受洗、下葬以及生有二女一子等法律文书记载。后来,人们对他的研究日深,所以又扩展出来不少内容。
据说,他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曾就读于当地的文法学校,但也只是获得了”不谙拉丁,更疏希腊”的评价。
青年时代,为了谋生,他做过屠夫、剧团仆役、乡村教员和巡回伶人等等。少年啊,多经历吧,就当素材。
当到了1592年,他28岁的时候,已经是伦敦相当有名的剧作家兼演员之一。1593年,瘟疫流行,倒闭了一半的剧院,只有他拥有10%股份的“公庭大臣司下演剧社”仍能维持不衰。你看,疫情期也是很多人生的必经阶段。我们熬啊熬啊,熬到最后也能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当年瘟疫流行,魔幻流行,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1594年,熬过疫情的他,可以到王宫演出。轰动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伊丽莎白一世曾从幕后观看莎士比亚饰演的亨利四世,觉得十分精彩,以至于忘情地走到了前台。
1599年,35岁的他,荣膺“绅士”称号。靠在新落成的圆形剧场(泰晤士河南岸人口密集地区)演出持续爆红,他赚得盆满钵满,在故乡经营起了大宗房地产——他的“新屋”,是爱文河畔斯特拉福特镇上第二大宅。

18世纪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他的遗嘱。得知,他有一个妻子,叫安娜·哈撒韦,他不爱她,只是不小心奉子成的婚。死后,他几乎没有给她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他的墓志铭写着:“望君全看耶稣面,尘蜕此中莫掘掀,护我石棺得主佑,扰吾尸骨遭天咒”。读者君,可以看出来吧,他是多么不愿意妻子跟他“死同穴”啊。
他对小女儿也是不管不顾,因为她嫁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人,所以只给她留了100磅。但对大女儿非常偏爱,把几乎所有房产都留给了她。
据说,他可能还有一个私生子,有一个情妇,甚至他还是同性恋。几百年来,各种猜测、研究不间断,各种假设、结论,人们也当戏看。
陆谷孙在《莎士比亚研究十讲》里说,他不是模范丈夫,他甚至不是良民,还为富不仁,当荒年粮食奇缺的时候,他还囤积居奇。很少有剧本是完全由他原创,除了《冬天的故事》外,他都是在模仿、借鉴各种故事的原型。大学才子们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乌鸦,用别人的羽毛装饰自己。
是啊,这是一个祛魅了之后的莎士比亚。有一个阶段,他是神,有一个阶段,他就变成了鬼,但更多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啊,人生的全过程,真的充满了爱恨情仇,善恶是非,曲曲折折,以及不完美,不道德和不仁慈。
但他依然为人类留下了精神财富,只要他的作品,保持了最博大的开放和人文。开放和人文,是如此重要。
莎士比亚,曾经是神,被抬到接近圣徒的地步。他的剧本中,用过43566个词,写过200多种植物和130多种动物,以及30多类矿物,还包括炼丹、奏乐、星象、成衣、纹章、烹饪等等知识体系。所以,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博物学家、百科全书派,评论家称他有“变色龙”的特质。
他塑造了无数角色:国王、王后、王子公主、朝廷重臣、教廷显要、宫廷贵族、将军、工匠、小丑、弄人、店主、士兵、雇佣兵、商人、高利贷者、骑士、警察、巫婆、江湖术士、精怪、神话人物等等。几乎没有他不写的人物。
人物、场景、情节、对白,所有他的剧本,这四方面都是丰满的,他让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丝哈姆雷特的味道。对,对于生存的那种探求,对于人之为人的那种独特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积极内容,被现代人认同、接受。莎士比亚不喜欢用“休止符”来封闭自己的剧本,宁可把结尾敞开,让所有专业人士及观众都参与进来。
象征学派的G.W.奈特说:我们不应去寻求对生活惟妙惟肖的仿真,而应把每一部戏当作一个扩展了的隐喻……剧中人,归根到底,绝不是真实的人,而纯粹是诗的想象的象征。英语教授施沃特说,戏剧的伟大功能,可与梦的功能相提并论。
另外,莎士比亚戏剧的谱乐之多,也是古今罕见,贝多芬的《科利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哈姆雷特》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威尔第的歌剧《福斯塔夫》等等。
还有,莎士比亚的诗,“情词铺张,议论淋漓,思辨精微,典喻络绎”。人们熟悉的《宁可卑劣》《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的爱怜抹掉那世俗的讥谗》《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等等,他的十四行诗也是一绝。有人说,“诗胜于戏”,也是中外戏剧里的共性。
莎士比亚戏剧的特性是弹性和张力。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一个人的所失乃是一个人的所得。在剧中,欢作乐的人,迫不及待酗酒去的同事,吊丧客正在埋葬亡友……多少祸福得失都会在偶然之中得以实现或防止。
莎士比亚的不凡之处,就是能恰到好处地糅合抑扬、起伏、顿挫,悲喜,使得剧本的容量得以扩大再扩大。
还有一重意味是,精神文明绝不是向着偏狭去求优越,决不以牺牲繁荣或甘居贫乏去换取纯洁。所以,任何对于“好意”的执着,大概就会作恶。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用荀子的话讲,就是“凡人之患,偏伤之也”,去解读莎士比亚的剧中人,以及看待现实中发生的各种魔幻之事,这句话,非常适合。
作为个人悲剧的真谛,是铁石心肠排斥柔情似水,是穷兵黩武扼杀理性,是孤高游离社群。在各派力量制衡官能失调的乱世之下,性格偏伤之人倒下了,一出失调的悲剧上演了。他的剧,就透露出这样的讯息。
哈姆雷特说,“这是我独自做成的。但是让它来吧。”
姆雷特这个人物,十分之八九做的事情,是找到“洞穴、角落或宫中最僻静的去处,把隐秘的泣血催心的思绪倾吐出来。”现在,我们隔离日久,超过一个月,已经情绪拉满,变成了哈姆雷特。
要警惕戏剧中的一个设计叫危机边缘(brinkmanship)。在《奥瑟罗》中,方块的面积一个比一个小,象征着主人公的精神活动天地越来越逼仄,渐近崩溃,观众都怕他随时坠落。也许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精神的无处可去。
另外插一个理论,也要防止“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最后,用这个结个尾——莎士比亚《暴风雨》中说:“过去只是篇开场白,续下文,你我责无旁贷。”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