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45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苏序(973~1047)是苏东坡的爷爷。
他是个乐善好施、慷慨温暖的人。在这个什么都未知的特殊时期,只能倡导人尽可能地勇敢和温暖了。
苏序是个未雨绸缪的人,当他看到别人都在囤米,他就开始以米换谷。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他要反其道而行之?
等到过几年饥荒来临的时候,他就开仓放谷,先给亲朋,再给村里贫困的人(“自族人,次外姻,次佃户,乡曲之贫者,次弟与之”),这样“皆无凶岁之患”,发放顺序也很公平,大家也都不用挨饿了。
才是正确的囤货方式,因为谷不容易烂,可以放很多年,苏序一囤就囤了三四千石(宋代的一石大约等于59.2公斤,大概200多吨)。这是一个资深的有智慧农民的经验。就如他的孙子苏东坡后来所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谁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可能碰到天灾人祸。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晴天之后,第二天就是大暴雨。心理预期和心理落差要自己管理好,世事瞬息万变的精神疫苗要自己打好,才是真正的反脆弱。
我这次觉得,五谷杂粮,真的都应该在家里备一点。特别是豆类,绿豆、红豆、黑豆、黄豆,在我们这次长达快一个月的隔离中,真的让生活多了点色彩。绿豆还可以自制豆芽。你囤的东西,得跳出平时的习惯、思维和性情倾向系统……
苏序还在家里周围所有地里都种满了“芋魁”(薯类),因为比较好养,所以收成很多,这样不仅杂草不会生了,而且把能边角料土地都利用起来了。当出现饥民的时候,他就命人蒸好一大锅,放在门外,任凭需要的人来取,外面也就没有饥饿了。
为什么只是放在外面,没有分发排队显示自己的乐善好施,因为他内心非常注重别人的尊严。
说,他还在凶年,把田便宜卖给别人,注意不是送,而是便宜卖,这样就没有施舍感。这种平等主义之心,放在现在也是很温暖的。“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然后卖的钱呢,还去救济饥民。
我们这个阶段,可以看到很多邻居都把酒精啊、日用品和食物等等放在门口,然后在群里说一声,让需要的邻居自取,没有什么大爱横溢,但却很温暖。我的大学同学家的小区更是自创了“电梯共享超市”,所有人家把自己富余的东西放在电梯里,供邻居们自取。“无接触配送”、相互尊重,抱团取暖。
以前的农人靠天吃饭,现在的我们靠物流吃饭。其实都是一样的。
苏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
虽说,苏家祖上经过慢慢积累,成了殷实的家庭,但其实也不太富裕,田不满二顷,家里的房子也不怎么修葺。为什么呢,因为有的都给出去了,捐出去了不少。
他们不愿意过于富足,是因为,经历过五代时期,蜀地有太多“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荡了。这些历史的倒影,直接萦绕在他们心头。就跟饥饿的历史,在我们现在物质发达的当下,依然会造成恐慌,以及真实的困境一样。
苏序是九个兄弟中唯一活下来的。因为好不容易活下来,所以他的父亲觉得,孩子不爱读书也没关系,能健康活泼地活着就行。
苏序的父亲叫苏杲,“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他认为,有钱财不施舍,会被人惦记,施舍了被人知道,会被人说好虚名,所以应该悄悄施舍而不被人知道。
苏祜(hù),是苏序的爷爷,曾经在成都遇到过一个道士,跟他说,“你资质好,我可以教你一些道术,可以变化万物,护你在乱世周全。”他说,我不想学。道士说,“你道行比我深啊。”对的,他们的内心,都没有贪欲,觉得不学奇技异术。
到了苏序那时候,“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有什么新得到的东西,马上想的是怎么分出去一些。当时,蜀地还成立了一个名校,很多人都抢着入学这个能直达朝廷的学校。苏序则说,算了,我不凑这个热闹了,让别人上吧 。但就是他,培养了眉山第一个进士苏涣,苏焕还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学习风气。
苏序是个非常淡定不焦虑的人。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随他吧。孩子考上功名了开心吗?开心,但还是喝着他的酒,晒着他的太阳,差点把孩子的录取书给弄丢了。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是苏东坡的父亲、苏序的第三子。苏洵少年时不喜读书,苏序纵而不问;后来终于想明白想读书考科举了,但总是屡试屡败,苏序仍然听之任之。
苏洵曾经感叹:“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其实苏洵也是六七岁就开始读书,只是后来荒废了。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哥哥苏涣考中了进士,从此带动了眉山学习的风气。在他22岁之前,也曾经考过功名,但内心里是没有认可过考试这件事的。这个双子座男生,非常爱玩。
“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他的哥哥苏涣,从丁母忧还乡开始对弟弟产生了切身的影响,一直指点、纠正他的思路。苏洵开始闭门静居,认真读书,还是没有考
因为比起读书,他还是更喜欢游历四方。苏洵29岁的时候生了苏东坡,31岁的时候生了苏辙。他的父亲苏序和他的妻子程氏,都没有给他任何压力。
1046年,38岁的苏洵在最后一次应试后,又去南行游览。没到半年,1047年,突然在途中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才回了家。
他的努力和功绩,全都出现在苏序逝世之后。人只有经历了丧失自己最重视的人和事的痛苦之后,才能深刻地进行自省。在最绝望的时候,才能生出希望。
不过,也正是因为苏洵年少时见了很多山川世面,后期创作的时候,他才可以强调“耳目相接”,追求并倡导自然为文。所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关键是自己要定期审视和反省自己,创造更好版本的自己。
宋代以前的著作是不把序言叫做引言的,最早使用“引言”一词的是苏洵,可见苏洵的影响力,以及苏洵对父亲作为自己知己的尊重和爱。
苏序“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苏序,老了才自己学写诗,而且还写得特别快(敏捷立成),特别多(写了数千篇),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都涵盖了。
苏东坡出生的时候,苏序63岁,一共陪伴了这个孙子11年,对他影响至深。
苏东坡也是什么都写,“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苏东坡的写作综合了士大夫和渔工水师的视角,也是受到睿智爷爷的影响。
为什么苏东坡认为天底下无一不是好人,对谁都一样博爱和尊重呢?也是受到了他爷爷的影响——“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苏东坡为什么会这么幽默乐观?从遗传学的角度,这种性格明显有其爷爷性格的影子。他对爷爷的“疏达不羁”“急人患难”,与人“欢笑造极输发府藏”的性格是十分认同和赞赏的。
为什么苏东坡这么勇敢?什么时候都能挺身而出?也有遗传的因素,家风的影响。因为爷爷就是这样的人,当有道人假借茅将军盖庙敛财的时候,他就带着仆人和村民把庙砸了。苏东坡面对任何的灾情,水灾、饥荒、疫情等等,都是捐款捐物,实践治理方案,都是冲在第一线的。
若是不在第一线了呢?比如在他低谷被禁足在黄州时期的时候,他就用各种字体抄写《汉书》三遍,更加努力地学习,每天学习到凌晨,练一个养生诀睡觉。然后五更就醒来,梳头一百下,在榻上继续睡一个回笼觉,起来跑步或快走五公里锻炼。我们在居家隔离的时候,也应该更多地沉淀学习。
在低谷的时候,他会想起他那个淡然不焦虑的祖父,喝酒写诗,与世无争,也不恐慌,也从来不怕失去。你就知道苏东坡晚年为什么也能“折屋返券”,明明已经买了房子,就因为原来住着的老妇人哭泣没地方可去,就把房契给烧了。
面对失去、面对未知,只能靠勇敢和温暖了。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可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作者专著《中年好友苏东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