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近期国内疫情升温,个别地区形势紧张。
疫情上升到什么时候会有失控风险?失控的“扳机”在哪里?
隔离点爆满时,风险可能就来了,而且来得比想象的要快得多。
一)国内疫情升温,存在失控风险
2022年3月10日,即在武汉疫情之后的两年内,全国本土单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总数1,100人,首次超过一千,疫情连续3天波及19个省和直辖市。其中确诊病例397人,无症状感染者703人,新增密接16,553人,密接-感染比等于15。
3月12日,疫情继续攀升,新增确诊病例1,807人,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15人,新增感染总数3,122人,仅吉林市新增感染者就有2,268人。
10-12号3天内,全国每日新增感染人数环比分别增加了50.8%、31.4%和38.5%,平均每日增幅40.2%。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占总感染人数的比例超过50%,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国外大部分国家新冠疫情正在徐徐落幕;香港疫情突然暴发,又在转眼间失控,打了个措手不及;我们在紧锣密鼓的常态化防控持续两年之后,在各地防控出现“疲劳”征象的时刻,我们动态清零下的防疫之战恰恰走到了至今最白热化的境地。
不少人在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扛得住,而且在疫苗的保护下,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已经和流感相当,我们是否还应该这么扛下去。
该不该扛?笔者之前做过分析(参见:走出新冠疫情:哪里是安全的出路?),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关心的是:目前我们出现香港那样失控的机会有多大?失控的“扳机”可能在哪里?如何防止失控的出现?
二)隔离能力,清零防线的短板
在目前的防控策略下,所谓失控,就是我们不再能把控疫情的走向、不再能保证动态清零结果的情形。在失控的情况下,如不采取封城那样的极端措施,将无法再控制住疫情,或者无论采取多么极端的措施,最后大部分人仍会被感染。
堡垒都是从最薄弱的地方被攻破的。因此,要知道为什么疫情防控会失控,就必须知道动态清零防线最薄弱的地方;要知道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就必须知道防控新冠疫情的三板斧是什么。
我们防控新冠疫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尽管千变万化,花样层出不穷,但说到底不外乎是为了以下三个目的:1)控制传染源,如追踪和隔离感染者;2)切断传播途径,如限制聚集和保持社交距离;3)保护易感人群,如戴口罩和疫苗接种。
疫苗没有百分百的保护力;限制聚集、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如果不做到极限(如封城),不足以彻底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而做到极限又很难维持长久。因此,欲达到清零的目的,最有效、对社会和民生影响最小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追踪和隔离感染者。
追踪和隔离感染者是两年来我们实现动态清零的关键措施。这个措施的短板在哪里?短板,是能力最先到顶的那个措施,必在能力有明显天花板且不能很快提升的地方。这个短板措施的能力上限就是引发疫情失控的“扳机”,当隔离需求大于隔离能力上限时,疫情失控的扳机就扣响了。
首先,一个城市的集中隔离能力明显存在上限,这个上限就是这个城市所有可用来集中隔离传染源(感染+密接)的房间总数。当这个总数超过现有隔离房间总数时,多出的感染和密接者将不能得到集中隔离,不得不把他们留在家里或社会上。当我们不能严格、集中、有效地控制传染源的活动时,离防控失控的大门就不远了。
其次,追踪传染源的流行病学调查(下简称流调)也有天花板,关键在于流调开始的时间和流调员的数目和素质,而且流调的质量与追踪密接的准确度直接相关。不及时的流调会造成密接控制的不及时,致使疫情蔓延,继而造成更多的密接需要隔离。不好的流调会造成对密接的漏诊和误诊,漏诊会造成疫情蔓延、增加密接人数,误诊会将非密接误当密接隔离起来、浪费隔离设施。
流调影响集中隔离设施的使用,但流调和隔离能力,哪个会先触及天花板,笔者认为是隔离能力。 因此,下面我只谈在现有流调能力下集中隔离能力与失控风险的关系。
三)从清零到失控,距离有多远?
由以上分析可见,一个城市现有的集中隔离房间的总数决定了这个城市离失控大门的时间距离。假设一个1,700多万人口的城市,目前可用来集中隔离病人的房间是4万,那么这个城市距离“失控”的大门会有多远呢?
假设该城市每天出现50例社区感染者,而且每个感染者有15个密接,每个人的隔离时间是14天,那么14天内将会累积10,500需隔离的人。即使每个感染者有50个密接,14天后累计也只有35,000人,隔离需求不会超过现有4万个隔离房间,该城市就可以一直“从容”地应对。过去两年,很多城市就是这么有惊无险地走过来的。
然而,香港这次奥密克戎疫情突然暴发,使我们不得不做发生意外的思考和准备。如果类似香港的情况在内地某城市发生,并以每天30%左右的速度攀升,那么该城市的集中隔离能力上限很快就会被打破,致使整个防控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具体来讲,如果该城市疫情从每天50人开始发酵,且感染人数每天以30%的速度增加,(这是香港疫情早期的上升速度,也是近几天全国每日新增感染数增加的速度),那么,只需10天时间,新发感染及其密接就可占满所有4万个隔离房间,到达失控的边缘,15天后将需要15万以上的隔离房间,到达崩溃的边缘。
换言之,当一个具有4万个隔离房间的城市单日感染人数接近600或14天内累积感染人数接近2,500时,就接近了失控的边缘;如果单日感染人数接近2,500或14天内累积感染人数接近10,000,就接近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一个城市的隔离房间数远远小于4万,如果密接-感染比不是15而是更高(比如过去两年全国平均比例的56),如果现有很多隔离房间已经被占用,那么失控和崩溃的时间会来的更早。综合来看,对于我们大部分城市来说,由目前的“从容应对”到隔离失控的时间很可能只有一周或者更短。事实上,香港第五波疫情从每天100多确诊病人的平台期跃升到600,的确只用了不足5天时间,跃升到2,500也只用了不足10天。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间与城市的大小关系不大。只要一个城市的人口不是太小,出现失控或崩溃(即达到某隔离房间数上限)的时间点没有大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疫情早期。比如,一个50万和一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在疫情自然发展情况下从启动到出现累积2,500感染者(即需要隔离的房间数为4万)的时间点不会有很大区别。对于隔离能力相对较低的城市,尤其中小城市,隔离失控的时间会来的更快,更应引起重视。
目前,吉林市似乎正在或已经走向失控的边缘。9-13号5天内,该市就累积新增感染2,573人,按密接-感染比15推算,目前需要隔离的房间数已经高达38,595。吉林市的常住人口大约360万,准备了多少隔离房间不得而知,估计不会超过4万,因为这大概是深圳和香港努力拥有的能力。
四)如何补齐隔离能力的短板?
一个城市准备的集中隔离房间数决定了它与疫情失控的时间距离。目前看,集中隔离能力就是当下清零策略中的短板、瓶颈,而且它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估计我国很多城市由从容应对到集中隔离失控的时间多在一周左右或者更短,在这么短时间内,补救措施很难赶上传染源(即隔离需求)增加的速度。这个失控风险会来的很快,不得不防。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集中隔离能力能应对零星的境外输入和社区散发,但大多都经不起疫情流行的冲击。降低密接-感染比例,缩短隔离时间,可以减轻隔离房间的压力,但在清零策略下需谨慎使用,弄不好适得其反。在动态清零的政策下,做好外防输入,做好疫苗接种,提高灵活收放NPI的能力,做好流调追踪,才是疫情不走向失控的根本保证。
最后,顺便提一下抗原检测的事情。抗原检测的优点是便宜、方便、快速,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做,但准确性不高,在早期感染者中漏诊比较多。在目前清零政策下,抗原检测只能用作核酸检测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否则风险太高。
所谓补充,就是当核酸来不及测或者马上够到的人群,如社区门诊或家庭初筛,抢的是时间,目的是早发现和处理,这对控制隔离需求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关键人群和关键时期,核酸检测是省不得的。
国外是“放开”政策,他们使用抗原检查的目的不同,不能照搬。当然,如果我们政策转变,抗原检测会有新用途,目前可以预先探讨,但应谨防简单照搬国外做法。
扩展阅读
作者:唐金陵,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亚太公共卫生联盟前副主席。(完稿于2022.03.14)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