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教育这条河
父母认知的宽度与深度
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
本周二上午10点
尹建莉父母学堂总编辑 郎世溟
尹建莉父母学堂导师级辅导师 马迪
联合直播
为您解析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孩子教育
马上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最近,秦昊老师深夜坐在民政局门口疯狂扇自己耳光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
视频来自热播剧《亲爱的小孩》,剧中男主肖路(秦昊饰)出轨被妻子方一诺发现,二人离婚后,肖路在街边枯坐,一边懊恼一边扇自己耳光。
我一口气刷了10集才发现,出轨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早已预告了结局。
故事要从方一诺怀孕说起……
夫妻有“难”,真能同当?
临近预产期的方一诺,可能已经习惯了身体上的变化,黄褐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脸上连成了片,擦护理油的速度永远也追不上长妊娠纹的速度。
她对着镜子轻轻抚摸肚子上一道道印痕,突然想哭,结果眼泪还没落下来,就立马深呼吸逼着自己笑——因为悲伤的情绪不利于宝宝成长。
还有从不曾停歇的腰酸腿肿,平躺不行,侧卧也不行,只好夜夜垫着抱枕在沙发上半坐半靠,勉强睡上几个小时。
哦对了,饮食上也要忌口,一个嗜辣如命的人现在吃碗面都清汤寡水。
不过这些和生育的痛苦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动辄几十个小时的宫缩阵痛、顺产剖腹产的左右为难、不分时间地点的大小便失禁……
就算孩子全须全尾平安诞生,随时也可能有新问题出现:
孩子黄疸送去保温箱照紫外线,哭得喘不上气,当妈的每天只能看见孩子五分钟;
明明是精挑细选过的月嫂,结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拨夫妻关系;
老公不打招呼就请婆婆过来同住,连几十年前的尿布都要接着给孩子用,带着娃也要抽根烟,还能因为凑热闹看人家打麻将,让婴儿车顺坡滑走,差点给孩子摔出个好歹……
方一诺每天为孩子操碎了心,连身体都没时间调养,那老公肖路在干什么?
老婆住院待产,他借口加班躲回家喝啤酒、看球赛,连女儿的出生都错过,睡醒赶到医院第一件事是偷偷把女儿胎盘送给自己正当壮年的亲弟弟“补身体”;
暴雨夜,孩子突发高烧,方一诺打不到车急得直哭,肖路正睡在年轻女客户的床上,温香软玉抱满怀;
甚至连孕期忌辛辣这种小事,他都不肯陪老婆一起,总是要先在外面偷偷吃过“多加点辣椒”的,再打包一份清淡的给老婆。
这般渣男行径,伊能静老师看了都“生气”:
“秦昊!你怎么可以这样对你老婆!
妻子们成为“妈妈”,往往是在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她们收起漂亮的高跟鞋和修身的衣服,约束自己拒绝辣椒、酒精、咖啡等任何可能刺激到孩子的东西,甚至连“不开心”的权利都被剥夺……
而丈夫们拥有“为人父”的真实感,至少也要等到孩子胎动,甚至是孩子降生后抱在怀里。
看似是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男性在育儿责任上有着天然的迟滞性。但就是这不同频的几个月,往往却是妻子们最需要关心和理解的时刻。
生活一地鸡毛
《亲爱的小孩》里,方一诺感慨人生艰难,“风雨之后还是风雨”,而这些风雨,也并非中国妈妈、中国女性特有。
日本纪实文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中,有位采访对象名叫美幸,她遭遇了和方一诺相同的困境。
妊娠反应最严重时,美幸什么都吃不下,丈夫嘴上说着“宁愿自己替你受罪”,转头就吃得津津有味。而且美幸为人开朗豪爽,喜欢喝酒,却因为怀孕、哺乳被迫戒酒,而丈夫还像以前一样,常常和朋友、同事喝酒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家。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困境并没有随着孩子的到来而消失。
明明承诺好休育儿假的丈夫,在孩子出生后反悔,理由冠冕堂皇:
“我的收入减少了怎么办?你养我?
如果我因为休假被降级,对你有什么好处?
争吵半天,最终美幸妥协,她请了一整年的育儿假,不过两个人的关系倒是也因此缓和了些——
“她的丈夫过着天天桌上有热菜热饭,早上出门有人送,晚上回家有人等的生活,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节假日里,他会元气满满地大喊一声:‘为我们家做贡献喽!’然后,劲头十足地和孩子玩、帮美幸做家务。”
可美幸却觉得“贡献”这个词,很刺耳,她试着让丈夫带孩子,自己走出家门换换心情,可每次出门不到一个小时,丈夫准保会打来电话,背景音往往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后来,就算是丈夫休息在家,美幸出门也得带着孩子。
等到孩子去上幼儿园,美幸才有机会重返职场,却又因为孩子常常生病,而无法全情投入工作,“比如孩子发烧了,幼儿园会自然而然地先给美幸打电话”——为什么不优先联系孩子的父亲呢?
育儿的重担好像天生就只在妈妈一个人肩膀上,明明已经是双职工家庭了,明明有孩子以后应该面对相同的生活,却仍旧要被性别划分社会属性。美幸说,当父亲的,从来没经历过突然接到幼儿园电话时的紧张与恐慌。
就这样,一个热衷工作、生产前常常加班至深夜的职业女性,先是在休假期间变成承担一切育儿事务、家务的全职妈妈,现在又被迫压缩工作时间,晚来早走不说,还要经常请假——美幸常常“因为天还亮着就离开办公桌而深感内疚”。
丈夫因为习惯了美幸休假时的轻松生活,现在更是当起甩手掌柜,偶尔送一下孩子就自诩“超新好爸爸”……
而美幸,甚至想不起来自己上次好好吃一顿饭是什么时候。
想要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
心理学家温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则》中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2012年,《每日新闻》晚报专栏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在日本的搜索引擎里,若将“丈夫”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自动显示的第一个关联词是“去死”
听着有点不可思议,甚至像个玩笑,但背后是无数女性经年累月的生存困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人类困境”——女性和男性,本就是命运共同体。
夸张点说,妈妈的情绪底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家庭的情绪底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也至关重要,但这不意味着爸爸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只负责赚钱养家。
如果我们希望“婚恋”“生育”能够代表更正面、更积极的期待价值,那前提一定是社会环境给予了妈妈们更多的愉悦和舒展。
当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温和包容、理智公平,我们甚至不必再苦口婆心地叮嘱妈妈们爱自己,她们自己就会找到生活的出口。
反之,如果不停神化“妈妈”这一角色,只会将她死死禁锢在母职文化里,永远只能做妈妈,而非她自己,甚至“恐婚恐育”的群体情绪也可能被推向更高点。
推开婚姻殿堂的大门、新生命呱呱坠地……每一段新征程,等待我们的到底是携手共度,还是摩拳擦掌的“母职惩罚”?
选择权,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
破除“母职惩罚
是女性的事
更是全人类的事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应对各种育儿场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路上的学习者、探索者,希望我们好好生活,慢慢相遇。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