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西墙隧道,在耶路撒冷旧城穆斯林区的几条古老小巷之间缓步穿行,约摸向东走了十来分钟,我们便踏进了一个庭院。庭院里树木葱茏,花卉争妍斗艳般地点缀其间,偶有微微的热风吹过,但还算比较凉爽。眼前出现一座高大巍峨的建筑,顶上飘扬着显眼的法国三色旗,这就是圣安娜教堂(Church of St. Anne)。教堂正门左手处紧挨着一处考古遗址,那就是毕士大池(Pool of Bethesda)的古迹。

    《约翰福音》(参第5章第1节至第15节)所记载的那桩著名的史实就是在这个地点发生的。说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某一个安息日,耶稣在毕士大池边行神迹,他治愈了一名患病38年之久的人。经文如是说:

    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加: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甚么病就痊愈了。)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要真正理解这段记载,我们得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毕士大池靠近耶路撒冷城的羊门(羊门就是现在的狮子门,也有人说毕士大池就是“羊池”的意思),池边有五个走廊。2000多年前,跟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有一位患病38年的人常常等在池边以求医治。此人孤苦伶仃,无人照顾,带着被子躺在池边,他可能得的还是重症,以致于行动迟缓,来池边求医的人又太多,水动时,就早已有人比他先下池了。那么,率先下池的人究竟有没有得到医治,鬼才知道。不过,人们都盼着在毕士大池边病得医治,这种迷信从何而来的呢?

    据一些资料记载,毕士大池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当时在圣城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溪谷,名叫毕士大谷(Beth Zeta Valley),它跟另一条南北走向的、将圣殿山和橄榄山隔开的汲沦谷(Kidron Valley)相连接。每逢雨季,毕士大谷中的激流汹涌而至,到达汲沦谷。为了存储雨水,圣城的居民们就在两谷相接处修建了一条水坝和一座水池,就是“上池”(Upper Pool),也即毕士大池的雏形。到了公元前3世纪,居民们又在上池的南边建造了第二个池子,另将溪谷边的洞穴利用起来,改建为洗浴室。

    在随后的希腊人统治期间,希腊人在这些洗浴室边修建了神庙来供奉主管医治的希腊神祇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公元前35年,大希律为罗马兵丁修建了安东尼堡以方便他们监视和保护圣殿,因为安东尼堡离毕士大池很近,所以当时池边曾驻扎过多达600名的罗马士兵。这些征战沙场的罗马士兵特别喜欢向罗马的命运女神兼人格女神福尔图娜(Fortuna)求问吉凶生死,于是,他们也在这里举行崇拜福尔图娜的宗教仪式。当然,犹太人最痛恨这些外邦的异教徒,绝对不允许罗马人在圣城内搞异教崇拜,但是鉴于池区位于圣城城墙以外,所以犹太人的怒火仍能隐忍不发。

    一直到耶稣时代,毕士大池仍然是供奉希腊神祇和崇拜罗马神祇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病患者都跑到毕士大池祈求神明,想由此得到医治,其中也不乏患病的犹太人。虽然犹太人也把毕士大池当成了一个求医问治之地,但是他们跟希腊和罗马人的观念截然不同,犹太人相信上帝和由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相信,天使会按时地搅动池水,当池水一旦被搅动,谁第一个下水,谁的病就会被医好。基于这种相信,就有不少病号伤者常常聚集在这里等候着天使搅动池水的那一刻会发生的神迹。

    那位患病38年的人,他起初的愿望虽然是基于一种荒诞无稽的迷信,但他仍然存着一种盼望坚守在池边,等着下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神的怜悯终于眷顾此人,他等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正机会。耶稣来到池边,吩咐他拿着他的被子站起离开,这位病得要死、行动不便的患者竟然一下子浑身轻松,起身拿起被子欢然而去。哈哈,神的大能每次都是超乎常人之所思所想。

    到了公元50年左右,希律亚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当政时,他下令将耶路撒冷的北城墙向外拓展,这样,毕士大池连同池边的希腊神庙被圈进了圣城的范围之内。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得良下令将希腊神庙增扩数倍。3世纪后,基督教已被罗马拜占庭帝国所容忍,渐成帝国国教。5世纪,一座拜占庭式大教堂在毕士大池边拔地而起。12世纪的十字军统治期间,拜占庭大教堂被毁,于是十字军在池的北面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不久,十字军决定在拜占庭大教堂遗址上重建教堂,他们听说遗址内发现一个石洞,相信这是耶稣肉身母亲马利亚出生的地方,也就是马利亚的父母约阿希姆(Joachim)和安娜(Anne)住所的原址。十字军崇拜“圣母”马利亚,爱乌及屋,也连带崇拜马利亚的母亲安娜,于是将新建大教堂命名为圣安娜教堂。1187年,回教军事强人萨拉丁征服耶路撒冷,他并没有摧毁这座教堂,而是在1192年,回教统治者把这座教堂变成了一所伊斯兰法律学校。历史上不少回教学者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所以在回教世界,这所学校在历史上可谓名闻遐迩。中世纪的回教统治者仍然允许基督教朝圣者前来此教堂朝圣,只要朝圣者缴付一笔门票即可。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伊斯兰学校不复存在,教堂就此荒废。毕士大池的池水早已枯竭,池渠本身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被厚厚的历史积尘掩埋地下,从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踪匿迹,以致于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以前,人们除了从《约翰福音》中知道毕士大池曾经存在之外,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或地方史志中载有关于这个池子的信息。有人于是质疑说,《约翰福音》根本就不是1世纪的作品,因而也不可能是使徒约翰所写,它很可能是由3世纪以后的作品,其作者对耶路撒冷城的情况根本不熟悉,因为在耶路撒冷城内根本就没有什么毕士大池。他们进一步推论说,既然池不存在,池边耶稣行神迹的记载可能只不过是一则寓言故事,没有历史的客观证据。甚至还有一些神学家也不能相信福音书中记载的是历史存在,他们只是大谈毕士大池边耶稣治人的“属灵意义”,说那五处廊子象征摩西五经,那患病38年的病人象征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38年的以色列人。但这些所谓“属灵意义”究竟是《约翰福音》中的真实表达,还是人脑中的浮想联翩?我实在不敢肯定。

    但是,19世纪时考古学开始兴起,对圣地的考古迎来新的历史契机。学者们根据《约翰福音》对毕士大池方位的描述,按图索骥,很快将毕士大池的遗址给挖了出来。经勘测发现,遗址的情况,尤其是池边有五处长廊,跟《约翰福音》所描述的,极其吻合。人们再一次感到羞愧,因为圣经没有撒谎,绝对客观,只有人心的主观才会撒谎,才会欺骗自己,才会欺骗别人。

▼毕士大池遗址▼
    1856年,当时统治中东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了感谢法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支持土耳其,于是将圣安娜教堂的产权赠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1882年到1946年之间,教堂内设有培训希腊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神学院。后来,教堂被修葺一新,成了今天的样式。现在该教堂的产权仍属于法国政府,由法国政府交给天主教的法国修会白衣神父会(White Fathers)来管理。

    迈进教堂大门,里面宽敞明亮,白石垒建的墙壁层次分明,顶部有好几重穹形门,阳光从最顶处的玻璃洞和高墙上的窗户直射进来,将方正的白色祭坛照得神圣肃穆。祭坛的正面从左至右分别是耶稣降生、耶稣受难、天使报喜三幅浮雕,坛上放着蜡烛,坛前供着常青植物和鲜花,坛后树着十字架。教堂内南边有一排梯子,通往地穴,就是传说中马利亚的诞生处。一位身着白衣的神父和蔼可亲地向我们点首致意,并客气地向一些游客示意,请他们将头上的帽子摘下以示对教堂的敬意。

    导游彭老师跟他接洽,请求允许我们在祭坛前献唱诗歌。神父点头同意。

    圣安娜教堂设计独特,其回音效果特别优良,一直以来都是朝香客们献唱诗歌的好地方。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都能唱出美妙的音质,尤其是男高音和女高音,若在此放喉,最能展示赞美诗的吟唱魅力。

    昨晚我们已在Mary的套间里集中,由同行的钢琴教师Minna姐妹帮我们排练唱诗。现在大家已经基本准备好了,排队登上祭坛前的石阶,在Minna的指挥下,大家激情地齐声高唱:


    I love You, Lord

    and I lift my voice

    to worship You

    O my soul, rejoice!

    Take joy, My King, in what You hear,

    may it be a sweet, sweet sound

    in Your ear.


    歌声在教堂内回响,余音绕梁,数秒方绝,虽然我们不是专业歌手,唱得都谈不上圆宛清脆,回肠荡气,但那种投入,那种倾注,那种由衷,即便不能让别人陶醉欣赏,至少已经让自己的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涤。

    神啊,求你再一次用你的大能治愈我们人类罪性的痼疾,让我们能从病入膏肓的悲惨之中站立起来,大步地行走在光明之中。


▼毕士大池边圣安娜教堂▼
长按下图可以关注本号,谢谢您的支持!


★圣地游学记系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