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火的政协委员应该是他了!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2022两会期间,不少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们心系高等教育发展,纷纷建言献策。硕博招生高考改革“双一流”大学生就业职业教育等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一起来看高校代表们对这些热点话题,带来了哪些真知灼见。

硕博招生

硕博招生历来都是教育界内外重点关注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
硕士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认为,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如: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应试考研”的初试模式不易筛选出优秀创新生源;考生在申请学校和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选择余地小,可能出现高分考生复试被刷后难找到如意的学校读研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取消研究生统考中招生院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考试,设立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专业等级考试。由国家按照一级学科统一命题,参考现行的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设立例如化学综合,物理综合,生物综合等等,满分300分,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研究生各学科专业等级考试可半年考一次。
以“申请-考核制”代替全国统考,探寻不同录取方式和途径: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方式改为申请制,主要方法是以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综合成绩,以此成绩申请研究生,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
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缺失。
对此,曾勇建议,提高“推免”比例,从“推免”工作制度来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程序,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进行了综合考核,把好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入口”。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曾勇还建议,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当承担起研究生教育重任,可以在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办学质量好的“双一流”高校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

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开举:
废除博士招生指标管制,还权给高校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沈开举表示,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年还不能保证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新设置的博士点指标更少。然而,博士生对于一个高校的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连续性,需要有规模效应,过分的指标限制,对博士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废除博士招生指标管制,还权给高校;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点管理国家标准,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导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过几名;三是博士培养要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标限制上;四是继续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
部分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扩招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学历占比不足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对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易建强建议,选择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单位作为自主扩招试点,合理设置每位导师每年招生计划;针对东西部差距,采用定向培养方式,规定东部各试点单位每年拿出一部分名额定向招收西部地区学生;对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宽进严出,保证质量。
高考改革
高考制度,是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最具公平性的基础制度之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教育话题中也是高度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有哪些提案与高考有关?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
取消各种加分,以高考“裸分”公平录取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带来了《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名额按各省市区考生比例公平分配”的提案》。出于公开角度考虑,他建议凡是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的招生,一律取消各种加分,以高考“裸分”公平录取。高考作为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的建设项目,各省市区居民应无差别地公平分享;选拔培养高水平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按应届考生比例分配名额,是较为合乎选拔公正性的分配方式;同时,有利于试点性地探索逐步缩小区域差别的高考录取制度。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建议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卢克平表示,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双一流”建设
酝酿已久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已正式公布。高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入“施工期”。围绕破解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
国家应进一步支持甘肃高校“双一流”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建议,在甘肃设立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全面推进甘肃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和优质资源的“东接西送”,辐射引领西北高校发展,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刘仲奎委员表示,甘肃不少高校的学科具有潜力,国家应进一步支持甘肃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议充分利用甘肃自然条件、土地及人力成本优势,在甘肃布局一批大科学工程和野外观测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和高端智库。”刘仲奎委员说,同时,支持甘肃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和“经费特区”,部(委)属高校和东部“双一流”高校对甘肃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行“多对一”“一对多”模式的对口支援……多方发力、多路径推进,共同推动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
加大对山东省“双一流”建设指导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会上发言时建议,国家层面对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给予更大力度的指导和支持,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给予更多支持;支持山东设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指导和支持山东省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重要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鼓励传统的“一流学科”建设转变为“一流学科群”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建议,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进程当中,应该鼓励从以往传统的“一流学科”建设转变为“一流学科群”的建设。“川大的‘双一流’建设要继续往高质量内涵发展走,整体上未来五年要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2035年要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优势学科要进入前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高校“双一流”建设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新”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建议,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一要支持建设一流学科率先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提升;二要强化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三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引导作用,扩大社会合作,积极争取地方、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持续投入。
大学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今年两会有不少代表、委员对此问题建言献策。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
进一步明晰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表示,国家鼓励公务员考试和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明确两年内未落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有“应届毕业生身份”,这一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但他同时发现,毕业生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透无疑催生了主动慢就业或不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而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对此,他呼吁国家人社部门进一步明晰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界定要求并规范审核标准。第一,明确择业期时间。继续沿用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政策,并明晰择业期为两年,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第二,统一审核标准。规范各类用人单位针对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审核标准,并在招考公告中明确说明。第三,加强监督问责。各级各地人社部门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及时纠正约束用人单位针对择业期“应届毕业生身份”过度审核,促进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约束。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诚信体系,制止择业期应届毕业生同时段重复签约的不诚信行为。

民进中央:
严禁单位招聘发布限定高校类型和学历歧视信息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民进中央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带来了“关于促进‘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
民进中央指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压力。一是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二是因国外疫情蔓延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出国意愿降低,三是近期部分行业大规模裁员,大批离职员工集中涌向就业市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建议: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制止就业歧视,对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就业歧视进行定性,并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营造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宏观政策法律环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引导和服务。此外,民进中央还提出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对接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
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提交了《关于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提案》,建议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应对所有往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人为就业障碍。
胡卫表示,过短的择业期政策对毕业多年的再就业人员重新求职,尤其是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人为制造了障碍。这不利于推进公平就业,难以保障每个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利。为此,他给出三条建议:一是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适当延长,二是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三是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职业教育
当前,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许多两会代表就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
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教授赵继表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为此,赵继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各地和各部门厘清分工,落实责任,合力保障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二是及时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校长的引领。因此,许玲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议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立3—4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二是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设置任职资格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卓越校长培训等层次化的培训体系。推动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监测平台,实施结果量化与过程质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

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
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仍是短板,国际交流合作规模需进一步提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建议,应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要重点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机构交流合作,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以上提案由软科(ID: zuihaodaxue)根据媒体报道手工整理,为不完全统计,如有补充,欢迎留言。
还不赶快扫码加入

大家好,我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
2022年“杰赛普”(JESSUP)中国赛区获奖名单与晋级国际赛名单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支持创办一批学术期刊
你可以参加2022年法考吗?官方答复来了!
不属于“权力兼职”!省纪委省监委:免予党纪处分
拉孜县人民法院关于不实言论的郑重声明
《天津法学》2021年第3期要目
《当代法学》2022年第2期目录
兼职律师仅占2.59%,应该放宽吗?
泰晤士公布重量级大学排名,97所大陆高校入选!
重磅!多所高校,公布首轮“双一流”评价结果
2022年嘉兴学院文法学院人才引进招聘预公告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在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再创佳绩!
广外法学学科召开工作会议积极谋划学科发展
2021年,全市律师业务总收入21.98亿元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2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综合考核具体安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