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约了一些同学朋友见面。深有感触,我简单的写一写每个人的故事。
是否回国,回国生活会怎样回去以后会不会后悔,是每个华人家庭面临过或者会面临的两难问题。看看前人走过的路,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1,“我老公已经回纽约了”
A属于比较雷厉风行的女性。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去了北美,北美呆了近10年以后,拿着300w年薪的offer又回到了上海。
我约她吃早饭的时候,倒是没想到。她落座就跟我说,我老公已经回去了,全家计划搬去纽约。上海太卷了。我这边事情结束,也会搬回美国
当下我就惊了,在我眼中她在上海有大宅好车,娃自鸡且小有成绩,她是卷别人的那一批人好嘛!
A的孩子本身在上海美国学校,一年学费32w
课外学游泳,篮球,钢琴,绘画,时间排的很满,一个月兴趣班花费2w左右(一对一私教课为主)。A跟我对比课后班的价格。芝加哥depaul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课,是大学老师在教,大概70美金(500rmb)45分钟。上海一个有过留学履历,获过奖的年轻老师是800 rmb 60分钟。篮球课的camp一天3个小时,一周五天,总共15个小时,是2500rmb(现在已经是3000rmb)。
A感慨,芝加哥的课的价格比上海要便宜。(我也比较意外,本来以为国内的人工是会相对便宜一些的)。但是再思考一下,也有可能是大城市的家长十分舍得在教育方面进行投资,加上不断有家境好的孩子搬到大城市,就会使得好老师的价格不断上涨,也算是市场经济。
跟A聊天的时候,因为我和她最近都有家人生病,就自然聊到了床位,挂号这些问题。她说有很多隐形的社交消费。比如看病,总是要找熟人去跟医生打过招呼,在看病的时候医生才会跟你多聊一会儿。老人做化疗的时候,床位极其难找。每次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都是有各种人情和支出在里面的。
他们公司买的保险可以报销私人医院,相对看医生会轻松一点。就诊流程跟国外的比较类似,医生时间充裕,沟通的比较好。但是如果去公立医院,就要花很多时间在挂号排队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医生沟通。
A说的最多的还有一点,回国以后,公司的工作氛围完全没有边界。(后面也有归国人员提到)。同事之间加了微信,就直接拉群,下了班有事情就在群里聊。周末直接微信打电话开会。有了紧急情况,大年三十都要开会。
她回国前在的公司和回国后的公司是高度类似的。如果按照北美的工作礼仪的话,生活方式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回国之后,工作时长大大增长,已经完全没有平衡感。
更追求生活质量的他们决定回美国。 
2,“我老公很喜欢国内,而我想回美国”
我跟B认识了有几个年头。他们在疫情之前,因为先生的公司外派岗位,举家搬到了上海。B和先生本科来美,硕士毕业,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多年,应该算是华人里面的非常典型高学历家庭组合。
回国以后,B生了二胎。B的先生又跳槽到风口的互联网企业,收入应该是可观的,却伴随着先生回家时间直线下降。
我之前就跟B聊过上海生活费的问题。孩子是美国护照,只能去国际学校。B说老大去的学校还不算很好,只是离家近,每年20w学费。租住的房子一年房租30w,3居室+一个书房。再远的话他们也不想再搬,靠近市区的话就太贵了。前段时间生了老二,有阿姨在照顾,薪水10w,另外家里还有一个老人在帮忙。粗略一算,每年不算食物交通旅游社交,固定支出已经60w。等过两年老二也上学,固定支出马上到80w。如果想换好的学校,加上校车费,那就是100w起了。
他们因为没有买房,还没有房贷支出。
我问她回国以后感觉怎么样。B说生活是方便的,吃饭买东西,都不错。但是感觉实际的生活品质并没有多大提升(他们本身在美国已经是经常消费奢侈品的家庭了。B来见我的时候穿的也是售价1w rmb+的靴子,估计薪水虽然上升,但是实际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赚的工资都交税了(40%)。国内的妈妈们太卷,老公太忙几乎见不到人,她觉得精神压力很大。
同样是私校。我在芝加哥的体验是,会有一些妈妈接娃的时候盛装出行挎一个birkin,但是大部分妈妈都是健身裤运动鞋一个大马尾就来了。B说上海很多私校妈是会为了接娃专门打扮一圈的。甚至有朋友为了追上节奏,专门买了一辆百万跑车请了司机接送孩子。B觉得这样大可不必。孩子才5岁,何必做到这样。
另外让她感慨的是见到先生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北美的时候,再加班,也还是有时间可以一起陪伴孩子,先生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但是回国以后基本就是出差或者加班到9点10点,孩子也许一天都无法见到爸爸。
她家里有老人在帮忙。长辈会分担一些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增添很多额外的事情,两代人相处也会少不了各种摩擦。(这一点我觉得跟父母风格有关系。我后面也遇到家长来帮忙但是从来不干涉孩子的生活工作,属于光出钱啥也不管的类型,两代人相处就融洽一些)
B和我聊到身边也有一些家庭,双方父母身体都很好,但是因为惧怕无人养老,坚决不肯让孩子再出国。其实完全可再给他们十年时间,到时候在职业和城市上都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刚好也见到了B的先生。B先生就认为国内现在机会很多,可能性也大,自己目前比较喜欢回国的发展。“国外天花板太低了,很难突破。
大城市因为集中了周边地区的富裕或者有权势的人,在一切紧俏资源上内卷是不可避免的。妈妈们为了孩子拼命给老师送礼,为了面子拼命花钱买包做美容,为了不输在起跑线各种给孩子补课上兴趣班,这些肯定会让小池子的鱼儿们卷的更厉害。
当然也可以不卷,前提是你自己的心态够好,不被周围的氛围带跑。
3,“回国挺好的,我不想回美国了”
这就说到我的另一个朋友C。他们因为先生换了心仪的工作回国,他回国前年薪超过100w rmb,回国offer相信也很可观。C本身是比较放松的人。他们租了公司边上的两居室,一个娃,自己带,先生骑车上下班,孩子找了离家最近的学校,不用担心房子车子学校,C过的很开心。
C初中就来美国,她爸爸一路按照精英教育的路子在培养她,美国私校读上来。她后来也是选择了跟专业无关的自己喜欢的职业,我能感觉她对自己娃的未来并没有干预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国内生活很便利,吃饭很方便我都不怎么下厨了。出门打个车,外卖送的很快,快递也是飞起。年轻人机会也多,玩的地方也多。我真的觉得回国挺好的。
说实话我每次看到C的朋友圈都会点开大图看一看她最近在做什么。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回国了,我可能没法做到像她一样想的开。我会和大部分虎妈一样,对比学校,找课后班,接送孩子要买车,会买房,那么我的生活就一定会朝着远离C的那种轻松惬意的方向而去。换来的是因为竞争激烈而带来的无尽焦虑。
我在发文章前跟C又简单聊了几句,她看到文中其他妈妈的感受,分享了她身边的北京妈妈的状态。对于社交这件事情,她说
自己可以选择想去的饭局和想见的朋友
,觉得还在一个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C分享了一下6岁娃北京上课的价格,游泳1对1 250一个小时,(芝加哥基本上1美金一分钟,北京价格好一些)。滑板230/节,场地很新,课程可供选择很多,条件好于芝加哥。她也提到国内的课地点很近,内容更多,有时候
娃兴趣班的开销变大,是因为选择范围更广了。
她还跟我提到现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眼界开阔,英文流利,有着很强的民族自信心。“有点像之前在美国接触到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可能最后就是出国来美国读个大学,感受下不同的教育。毕业后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国家生活。我感觉可能未来这些中国的孩子可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吧”。
C跟我聊到国内的私立医院,觉得及时性很高。公立医院等很久的项目,私立一两天就能搞定。“所以绕回来,国内在金钱人脉上花时间,很多时候,你是会受益到才这么做的”,“在美国如果你有权有势,照样也要花金钱和时间搭理,只是对于我们这种移民来说没有这个垫脚石”。
如果花出金钱能双方受益,这样的游戏规则其实也是可行的。

4,“我回国了,现在没有经济压力”
D是根正苗红的学霸。我认识她的时候就基本是考试全A。她博士后期间,导师和国内合作创业,D回国负责公司最开始的筹备工作,至今已经是团队主管。她很享受国内的政策支持,这几年对专业的扶持,人才的充沛,几年前自己的积蓄加上双方父母的支持,30岁不到就全款700w在上海买房。收入百万,目前没娃,常常加班出差。我见她的时候,觉得她真的是意气风发。
我见她那天心情也跟着特别好,就由衷的感觉到,一个人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没有什么比这种朝气蓬勃更让人充满希望。
D本身的消费观也比较重实用性,对品牌并没有太多执念,很少攀比。这也大大提升了她的幸福感。我跟D在大学的时候聊天,就能感觉到她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她回国我是真的不意外。D回国的时候,正逢北美审查生物制药专业的华人科研者,而我国也在大力扶持该行业,她就义无反顾的回国了,并且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
D计划要娃,打算在学区房再买一套一居,给前来帮忙照顾孩子的老人住,这样既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亲情的扶持。不过我也觉得D在有娃之后,她的生活可能会增添不少择校和教育的烦恼,这个人绝对是虎妈。
5,“现在国内机会真的很多”
F是做生物方面的,疫情期间回国,现在在高校任教。我们时不时会聊几句。F说这几年,资金的流向已经从互联网慢慢往生物方面转移,创业的项目很好拿投资,国家政策支持。一些地区产业升级,领导会亲自来高校谈项目,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由此我突然对之前互联网企业回国的朋友觉得美国更好,而生物行业的朋友回国觉得机会很多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大家的赛道刚好是两个大趋势)
F回国以后孩子在家附近一个私立幼儿园读书,一个月8000.这在上海算是中等水平。学校有外教,教的很多,中班5岁孩子摸底测验是两位数加减法。(颤抖吧北美妈妈们)他们自己也在看给孩子培养什么体育和音乐特长。
“我们有的朋友,小孩钢琴是当做申大学的特长来培养的,也有家长听说帆船项目好申请藤校,家长先去考了帆船教练证”。“身边也有不鸡娃的,但是我本人是从小奥数班当托班来上的,我还是认为早点学数学,对你的思考方式,逻辑思维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也愿意让孩子从小多学一些”。(感受一下学霸妈妈的底气)
国内学校的基础教育做的是非常好的,但是创新性教育还是美国好一些。我们聊到中美学校的教学差异,我认为美国对于儿童的教育更多是在关注“人”本身,让他们了解自己,让他们去看大自然。国内可能更多是在于一些学习习惯,常识的教育。这两方面没有孰强孰弱,都看家长的喜好。
关于同样在南方的杭州和上海,补充一个我最近听到的体验。上海朋友在杭州开公司,跟我说,上海的市民素质,官员的大局观和水平,城市基建,便利性,普遍是好过杭州的。但是杭州对一些创新企业扶持的力度比较大。
6,回国5年,我终于摸到了创业的门路
G当年算北美初代博主,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动辄10w+。毕业的时候,他父母很支持他创业,G也曾产出过刷屏的广告片。但是公司运营,光有奖项是不够的,还要客户。后来他决定关闭北美的公司,回国发展。经历了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
有少年人看不惯上司占女下属便宜拍案而起,有国内圈子不认可他在国外的成就,有富二代回国继承亿万家业水土不服,有年轻人改变传统零售模式渐渐赢得公司元老认可,穿插着爱恨情仇,这几年算是被生活锤炼过,又升华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我去找他吃饭的时候,他正带着团队在做节日营销策划。远远的走过来还是吊儿郎当的样子,老远就来了句“welcome back”并给与大大拥抱,你觉得他没有变,但是聊天时候,又能感觉到曾经的少年已经开始认真思考。
G目前还挺喜欢国内的生活,前提是不要住在家乡,一个二三线北方城市——在这里我感觉不到任何新鲜的东西。在北京,我可以一晚上和很多不同的人聊天,我需要这样的灵感来源,但是太过稳定的圈子,就让我感到压抑
北京很像LA,有无数不同的小圈子和文化认知,G觉得这种冲突和差异给了他无穷灵感和反思的土壤。“我可以理解,有的人在纽约住烦了,他想回到一个小镇上,邻居都认识,生活稳定,这其实也很像我在北京和家乡生活的感觉。小城市太稳定了,很少有人会有新的思想。深圳太务实,上海太正规。只有北京,北京有特别土的传统的东西,也有特别先锋的东西,我很喜欢北京”
G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团队,目前逐渐步入正轨。你能感觉到他在努力保持原来的自我。街头的打扮很容易让人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忽略他本身的专业性,但是他不想改变,这大概是他给自己筑的一个壳,能经过这一层考验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他的员工跟我说,第一次见到G,穿着破衣服拎着塑料袋时候的反差,看到他作品时候的惊艳,以及在他家乡见到家族产业时候的震惊。这其实也像G给大部分人的人设印象。一开始觉得是一个叛逆少年,逐渐认可他的执着专业低调。
这算是一个还算激励人的,年轻人回国追求梦想的过程。
当然补充一个来自G父母的感慨,“这些年的确也烧了不少钱”。
7,北京养娃,一个月学习东西花2w
H是北京人,目前有房有车,起点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外回北京工作的人群了。娃在一个托班上学,每个月学费1w。每天中午都有兴趣班,滑板钢琴声乐游泳,大课一节课200,一对一小课300-500一节,一个月下来差不多8000兴趣班费用。
她娃才5岁。不算她周末带着娃到处旅游。
H自己收入足够支撑这些。我问她娃班上同学的家庭情况,她说知道有的娃上日托的家庭,估计父母月收入10w左右,才能覆盖基本的房贷学费和比较稳定的生活支出。

聊到教育,她说如果纯粹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北美是好于北京的
。国内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太多。同样是攀岩,国外人少,孩子可以爬五六趟,没人在后面催,她完全有时间可以掌握技巧顺利登顶。但是在国内,穿安全带就要排队20分钟。孩子在上面爬的时候后面等了十几个人,一旦掉下来就不能玩了,孩子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练习。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人太多了,资源这么点儿,同样的花费,北美能够得到好很多的体验。但是
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定居北美,H本人在国内公司运营稳定,收入可观,
所以H选择的是带着孩子中美来回跑,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让孩子在美国多住一段时间。她本人觉得中国和美国都挺好的,孩子两边跑也是一种锻炼。

一些总结:
因为本身获取信息渠道的限制,以上故事都有很强的个人局限性
总的来说,更偏爱美国生活的人:
1,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娃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接触了当地的教育。
2,大人在美国工作过,比较认可美国职场人与人之间的不越界的社交,同事之间点到为止的八卦和成人之间不去judge别人的基本礼仪。国内的普通朋友常常有“我是为你好,你这样做不对,你今天怎么怎么穿,谁家发生什么事儿了”这些过于私人的聊天,这种人和人之间太过深入的交集让他们感到不适。
3,国内过多的社交时间和金钱成本。
4,国外的生活相对稳定,个人有精力去关注自我,关注家庭,关注兴趣爱好。国内的生活波动较大,无暇自顾,被生活推着往前走。
5,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
更喜欢中国生活的人
1, 能力强。个人行业目前国内发展空间大于国外。国外华人难免遇到瓶颈。(这里绝对没有说回到北美的人能力不强的意思。能够回国再回美的家庭本身就很牛逼了)
2,有创业机会实现财富自由
3,离父母近。父母需要照顾,或者可以帮忙(生活/事业)
4,国内市场更大,能够减低企业运营成本。
 -------------------------------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挺长的,我也是在云南的时候刚好有空,断断续续把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下来。
我后来跟A讨论对同样购买力中美薪水差别的问题
她说北美30w大概跟上海300w的水准差不多之前我在一亩三分地也看到过帖子,北美20w美金生活约等于国内上海200w。给大家作为跳槽参考。
(北京的朋友补充如果不买房,300w的购买力比30w美金好很多)
另外,补充一个观点。很多人在考虑生活成本的时候会觉得国内的东西比较便宜。但是注意,如果想保持跟国外生活一样的食品、医疗、教育水平,你只能掏更多钱,因为这些都成为舶来品,是进口的。只有选择了国内平价的替代品,成本才会大幅度下降。
在美国你能感觉到,一切是已经成型的,有一个规则和标准。你花出去多少钱,收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大概率是有一个数的。但是在国内,花的钱和收回来的,有一点靠运气。
想要维持北美生活水准的家庭,看一看这个令人颤抖的总结
(丰俭由人,仅供参考)
不知不觉写了快10000字,这大概是我开号以来写的最多的一次。希望每个读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在里面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同样的offer给了
单身的你和已婚的你
,决定会不同。

同样的offer给了已婚的你和有娃的你,决定也会不同。
希望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并且认真走下去。

作为芝加哥唯一一个有过10w+文章的野生公众号,欢迎新读者点击下面标题,了解更多北美生活。
(1/10回国故事新鲜出炉
北美妈妈生活札记
真实有趣有料
持续更新

欢迎关注我
由于微信公众号算法变动
请大家动动小手指给我点个在看
转发个朋友圈/微信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