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39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小时候,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治疗内心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
疫情、大通胀,搞得人心惶惶的。人们都想着,是不是2020重现了。我想这个时候,也是沉思生命的好时候。好好活下去,尽可能还活得好一点通透一点。
儒释道等等其实都是生命哲学。学者们认为,中华文化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道德,一是才情灵智。者会合乃生英才、雄略、哲士、伟人。
仁义道德,必然跟公共领域有关,跟他者、社会有关、跟治理统治有关;而才情灵智这一面,可以为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雨雷电、波折窒碍等等做自然的缓解和疗愈,让生命得到提炼,升华。
我现在有点明白,所谓的随遇而安,就是自己能改变的状况,竭尽全力去改善,不能改变的,则顺应它。随遇而安,哪哪都有安全感,凭什么呢?不是任何人给你的,是你自己就有。
你怎么有呢?
叶嘉莹的一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她在晚年卖掉了京津两处房产,再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添上,共捐给南开大学3568万,设立了“迦陵基金”。因为这笔捐赠,引起极大关注。记者采访她,她说我希望人们是因为我的诗而关注我,而不是因为钱,现代人可能太在意钱了,钱能那么轰动。
记者问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后代,她说给女儿在加拿大房产等留得也足够了。她始终在意的是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富足。
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磨难,我们下面会细细讲。她说是传统文化救了她,所以她才能“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欲火凤凰生”;“以逆境为园林,与群魔为法侣”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在一个叫察院胡同23号的地方,她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17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在从天津回北平的火车上。当时为了动肿瘤手术去了天津,可是母亲的手术并不成功,她第一次遭受了人生重击。
也在这一年,她考上了辅仁大学(当时在北平),从大二跟随顾随先生研究诗词。她看到日本人侵略下的北平,从小眼中就有悲伤和压抑,所以一直都写诗。比如北平沦陷时,她写过“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有了系统性的学习,让她对诗歌更坚定一些。顾老师是一个很好的领路人,他精通中西文化,又有非常明确的观念和风格鲜明的信条,让人生再纷乱也能厘清、纯粹起来的。他的名言是“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声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我看到这句话,也觉得非常感染我。
1948年,她南下南京结婚,同年冬天,丈夫就到台湾工作,然后她随丈夫去台湾。不幸的是,到台湾后,她丈夫就因为白色恐怖被关了监狱,连她也一起被拘留起来,当时她怀里还有不到1岁的女儿。
后来她被放出来,独自抚养老父和两个女儿。她曾在半夜寄居在友人家中的时候写道“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某种程度上给了她一些精神力量,以及随遇而安的精神依据。
她的丈夫在1953年被放出来,但一直在失业附近徘徊,因为自己过得不顺,不得志,就表现出暴力倾向,还开始打她。她一直在工作,从中学到大学,慢慢积累,只是被生活磨得很少写出她满意的诗词作品。生活的辛酸让她对道家有了深刻的体悟,她经常读庄子,向往“逍遥无待”的生命境界。
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从未感受过被怜爱和疼惜,但她始终对他不离不弃。2008年丈夫去世,她选择了原谅、放下。
她在中国台湾生活18年。教过高中,教过大学,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任终身教授。后赴哈佛任教。
中年的艰辛又如藤蔓延伸开来,直到有一天开始遮蔽了太阳。1971年她的父亲走了,那年她47岁;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和女婿永廷出了车祸罹难,那年她52岁,她写下10首哭女诗,内心撕裂到无以复加,“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她感慨命运不公,反思辛苦一生的意义。她也开始明白,在生命波折感的小我里,痛苦是很难超越的。除非,她有一个大一点的我,为了公共性诗意、文化、精神传承使命的大我。或许才能让自己真的立起来。小家小我,一定会难过。不如以此生,许给诗学。
她用生命在写诗,她的理念是“任真”,如果是真切的生命感受,不用避讳内心的软弱和失意。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瞬间被记了下来,并能超越瞬间的得失感。个人的生命的韧性,就靠自己去实现。四五十岁,也许生命才开始,半个世纪还在等我们。
我读大学的时候,听过叶先生现场讲《道德经》,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叶先生曾说,“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能,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果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有学者(如雨)称她有“弱德之美”。什么是弱德?个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之下,内心仍有坚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特殊的生平遭际和性情涵养,使她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弱德之美。对生命的极限之处有了体认之后的人,灰烬里重生的生命,有一种超然感,有一往独至的局面。
她说她首先是个老师,然后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从1945年大学毕业,她教了一辈子书,到今年都77年了。
她提出的几个概念也非常灵动:
第一,“兴发感动”。
诗词作为鲜活的生命体,拥有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它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也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
我的《中年好友苏东坡》封面上写着:活泼泼的灵魂,最可以反内卷。内卷卷的是利益,而利益之外,还有天地间万事万物活泼美好的心灵。若是内心里有个不死的灵魂,不好的现状怎么也打倒不了她,更影响不了她。
叶先生说,往事如烟,前尘若梦,很多详细的情况都追忆不起来了。但因为有作诗的习惯,在当时的诗句中非常好地保存着她真纯的感情。借助写诗填词获得一种直面苦难的担荷精神。
现代人逐渐忘记,自己是有心的。所谓的心,是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对自然、人世、生活的深度关切。
“觉有情”,让有情、有敏锐心灵的人再进一阶,牛马走的生活原来也可以活得有价值。她是为我们摆渡到桃花源洞口的人。
缪钺说:“人生天地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
心,是可以与花鸟共忧乐的。灵心妙悟,是生活的渗沥器。
第二,诗歌教化。
所谓教化,是陶冶、积渐、潜默、感染。人文教化能够让人们被兴发感动,在生命的共鸣中,品德得到修炼,性情得到陶冶,从而提升才情与灵智。
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所有的心灵、智能、品格、襟抱和修养都原原本本地存在诗歌里。人们把最美好的精神都放在了诗歌里,就算他的现实生活再不堪、再扭曲,他依然可以把自己好的一面存在情怀里、诗里。
而人的心灵最能响别人的心。在台湾大学的时候,她影响了白先勇;席慕容说,叶嘉莹的诗是心灵的飨宴,有其强韧和深微。艺术家把我们带进情感的领域,所引起的观念越丰富,越充满感觉和情绪,那么美就更加深刻、高贵、丰富、细致、强烈。
为什么诗歌有教化的力量,很重要的一点是“任真”,以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独特、清晰,以及蕴含力量,是真挚的要件。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始终。
不仅你要有好的酒、好的茶,你还要递给别人,让别人喝,甚至带着别人一起创造,一起酿,一起晒。这才是完整的类似禅境的人影响人的过程。
1978年叶先生听闻恢复高考,申请回国,一年后,她到北大教书。不久,应李霁野之邀去南开,这样,她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她认为只有中国有吟诵,必须要发扬光大。“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 语”,这句话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吟诵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
她一直这样两地穿梭,直到2013年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委员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还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篷万里,情牵画下,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的诗学带路人,除了顾随,还有王国维(即静安),她觉得他,皎洁的历、永夜长明。所谓持守,就是不能失去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另外还有一个,是哈佛研究时候的合作者海陶玮。
她叫叶嘉莹,也叫迦陵,迦陵来自《楞严经》的妙音声鸟——迦陵频伽;她的乳名叫小荷,荷也是佛家的圣洁之花,这些名字都有一些出尘的味道。人要在生命中进行向内磨砺,完善心性修养。钱穆说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莫过于文学,显然,叶嘉莹真的立住了。
她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的现象学、符号学、阐释学、美学、女性主义,中国的《诗经》《楚辞》、汉魏古诗、陶谢李杜……
她坚韧性格的源头活水,就是诗歌和经典。长时间接受这种关怀之情的渐染,可以培养一颗活泼美好的心灵。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医治浮躁和空虚。
而她的人生,就是哀兵必胜。
中医说,她对生命非常敏感,这是生命的精微体,很多人都是粗糙体,其实应该变成精微体。日常练习气功让她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有这样的人生范例在,我们一定要保持勇敢、淡然和优雅哦。
  •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参考文献:《古典诗词学家叶嘉莹教授研究》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可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作者专著《中年好友苏东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