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玩过德州扑克。
玩过的朋友或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

很多时候桌上的玩家其实并不想跟,可之前下注的筹码实在太多了,不忍心放弃,这才不得不跟。
跟,跟,再跟,直到梭哈。
与德州扑克类似,战争同样是一场层层加码的游戏。
以当下的俄乌冲突为例。
之前的军演可以被认为是“试探性筹码”,而全面战争(直至核大战)则是“梭哈”。
或许是为了给正在进行的俄乌谈判施压,亦或许是想配合前一天拜登“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论调,当地时间2月27日晚,普京再放重磅言论。
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和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维奇时,普京指示称:
“北约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对我国发表侵略性言论,因此我命令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让俄军战略遏制力量进入特别值勤状态。”
“是,总统先生!”
绍伊古立即回答道。
之后便有了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的俄罗斯战略导弹出笼的照片和视频。
为了呼应普京的重大举措,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总干事科尔图诺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提到历史旧事——
“这可以被视为新一次古巴导弹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情况比古巴导弹危机更危险。”
既然俄方高级官员提到了古巴导弹危机,那么接下来就把时间拉回到六十年前。
回忆一下人类“鬼门关里走一遭”的核大战危机。

话说在六十年代初,美苏核武库严重失衡。
美苏战略核弹头的对比数量为5000:300;美苏可从本土打到对方的洲际导弹数量对比为294:56。
其中,苏联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只有23枚。
而美国方面不仅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远多于苏联,还刚成军了五艘核潜艇。
虽然这些“雏形版”的战略核潜艇只能携带射程1850公里的“北极星”中程导弹,但已经足以在北冰洋和日本海对苏联构成巨大威胁。
与二十一世纪以来北约东扩的模式类似,从1959年开始,咄咄逼人的美帝开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置中程弹道导弹。
这些基地距莫斯科仅2000公里,直抵苏联家门口。
一番操作完毕,赫鲁晓夫坐不住了。
在他的授意下,苏军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们把目光投向了刚刚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古巴。
古巴最早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末美国崛起时,其主要的作战对手就是西班牙,因此古巴便成了美国的“战利品”之一。
二十世纪初,尽管古巴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状态却是政治、经济等均被美国掌控。
美国还与古巴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关塔那摩湾建造起永久海军基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953年7月,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
革命军屡败屡战,失败了就往外跑,然后重整旗鼓再回来。
1956年底,卡斯特罗在南美游击队领袖切格瓦拉的帮助下乘坐小艇从墨西哥偷渡返回古巴,展开山区游击战争。
历时两年,终于攻占首都哈瓦那,建立起革命政权。
冷战初期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年代,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两大阵营必须得挑一个站队。
面对跃跃欲试企图推翻新政权的美国,毫无疑问,卡斯特罗只能选择苏联。
尽管最初他的角色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非“共产主义者”。
1960年秋天,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这样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道:
“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
霸气中流露着一点淡淡的无奈。
被部署到古巴的苏联R-12导弹
1962年4月,赫鲁晓夫与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黑海海边散步。
面向黑海对面的土耳其(美国人部署导弹阵地的地方),赫鲁晓夫首次表达了其设想的激进方案——在古巴部署进攻性中程导弹,对美国实现同等威胁。
赫鲁晓夫的性格和特朗普有点像,口无遮拦,且喜欢打比喻。
当时他向马利诺夫斯基称,此举是“将一只刺猬扔进美国的裤裆”。
得到最高领袖的指示后,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与苏军副总参谋长格里布科夫大将迅速制定出一个名为“阿纳德尔行动”的计划。
具体来说,该计划将在古巴部署5个中程弹道导弹团;导弹按1:1配置战略核弹头,可覆盖美国全境。
与之配套的还有大量的防空部队、战斗机部队等等,总兵力达五万人。
7月4日,“阿纳德尔行动”方案获得苏联国防部通过。
7月7日,赫鲁晓夫审阅后正式拍板实施。
美国空军1962年10月17日拍摄的古巴导弹发射阵地
苏联人的行动保密度很高。
至1962年10月,苏联在美国大部未知情的情况下已在古巴秘密部署了两批共158枚核弹头。
而美国情报系统只是在9月份用U2侦察机发现了苏军的防空导弹和快艇。
肯尼迪总统“强烈抗议”了一下,同时他也向民众和国会解释称:
“没有证据说明古巴出现了进攻性导弹。”
1962年10月7日,古巴总统托拉多(当时卡斯特罗担任总理)在联大发言:
“如果我们受到进攻,我们必会反击,反击将用强大武器,此武器强大到我们不想用它。”
这个发言和李登辉那句著名的“是哑弹”有一时卧龙凤雏的感觉。(《台海危机,1996》)
美国人迅速警觉起来。
从10月中旬开始,美军派出高密度的U2侦察机赴古巴拍摄。
与之针锋相对的,苏联方面也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将部分导弹阵地未经伪装的展开,向美国摊牌。
10月22日,大梦初醒的肯尼迪政府宣布全军进入警备状态。
美海军调集200多艘军舰把古巴岛团团围住;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头24小时空中值班,只待一声令下即奔赴苏联……
高度紧张的局面持续了大约一周的时间。
期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秘密沟通,CIA会参与鉴定书信落款为赫鲁晓夫亲笔签名。
在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双方的秘密谈判终于成功,条件如下:
1、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2、苏联撤回驻古巴的所有武器
3、美国撤回驻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弹道导弹,但此撤军为秘密撤军,苏联不得对外宣传
第3条很有意思。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信中解释(大概意思):
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虽然是我美国的,但名义上是北约派驻的。你这直接让我撤,以后让我怎么在小弟们面前混?
要不这样,我保证一年之内给你撤光,但前提是你不能对外宣传。咱们都是当大哥的,理解一个呗。
赫鲁晓夫表示理解。
在莫斯科时间10月28日凌晨召开的苏共政治局紧急会议上,他最终说服政治局成员表决认可了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口头承诺,同意苏联从古巴撤出中程导弹。
为了防止肯尼迪有可能对美国军方失去控制,苏联方面秘密保留了98枚万吨当量级战术核弹头及运输载具。
直到一个月后局势稳定,才姗姗撤出。
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
虽然在“台面上”美苏基本打了个平手,但就各自阵营内的宣传战来说,苏联可谓是一败涂地。
危机结束,美国在北约内的威望空前高涨——大哥行事果断,雷霆万钧,威武,威武!
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威望则大幅下降——“前期是冒险主义,后期是投降主义”(毛泽东评)。
肯尼迪方面,事后对于美国海陆空三军的核武器并非全部由总统掌控感到忧心忡忡。
尤其是在苏美剑拔弩张的情况下,他担心军方将领在突发情况下未经总统批准擅自使用核武器攻击苏联。
出于“尽最大可能避免核战争”的考虑,肯尼迪下令设计一个可以确保拥有绝对安全水准的核按钮手提箱系统。
从此,只有美国总统才有权力下达使用核武器的命令。
这便是总统“核手提箱”的由来。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核手提箱内里有一部卫星电话,可以直接与五角大楼核战争中心通讯。
另外箱内还藏有4份文件:
一份被称为“黑色手册”,罗列了核武器攻击程度不同的方案,记录着美国核弹数目、部署地点及发射预定路线等内容;
一份秘密基地名单,罗列了在紧急情况下可供总统使用的秘密基地;
一份紧急广播程序,记录了进行核武器攻击后,总统进行全国广播的程序;
一张认证卡,记载有美国总统的认证号码,此卡未被确认时,以美国总统名义下达的任何核攻击命令均为无效。
“核手提箱”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有三个。
除了寸步不离总统的那个外,其他俩一个作为备用、一个跟随副总统(总统不死,无权启用)。
里根时期的美国总统“核按钮”打开状态。核按钮手提箱外表为一个黑色柔软皮包,皮革底下缝有由钛金属包装,总重量约18公斤,安装有密码锁。
前苏联首次部署核手提箱是在1976年。
由于勃列日涅夫比较老迈,因此苏联科学家把按键设计的比较简易。

有一个红色按键,表示“开火”。

前苏联和俄罗斯核手提箱历史上唯一一次激活发生在1995年。
当时挪威发射了一枚名为“黑布兰特”的探空火箭,被俄罗斯海军的战略预警雷达误判为美军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
差点引发核报复。
下图是俄罗斯媒体2019年公布的苏联七十年代“核手提箱”的内部画面,为五十年来第一次公开展示。
希望世界各国的核手提箱永远只是一个“象征”和“摆设”。
永远不要打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