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KIT主角来自三士渡2022Fall斯坦福REA录取的F同学。在上海理工科公立强校就读两年之后,11年级毅然决然转到了海外UWC。从自身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出发,延展出个人有关哲学、女权、演讲的活动和竞赛,最终也从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为性别平等发声的斯坦福2026er。
是什么信念支持他如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女权主义的道路?一起来看看F同学的故事吧!
REA翠鹿档案
标化:SAT:1540  IB:44.5/45
主要活动:针对青少年男生的女权项目、哲学公众号、哲学社团、学生会、哲学论文、女权社团、篮球社团、校刊编辑、斯坦福人文夏校、校内合唱团
获奖:NSDA中国原创演讲高中组全国冠军、TOC中国原创演讲高中组全国第四名、NHSDLC区域赛冠军+最佳辩手、斯坦福CGCP学生写作比赛finalist、高中principal’s list
申请方向:哲学和性别研究
Q
你是什么时候转学的呢?
A
我的高中四年是在两所学校度过的,九年级和十年级在上海一所公立高中的国际部就读,十一和十二年级在海外UWC就读。当时我已经在上海这所学校待了三年,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我还是决定转学到UWC。
Q
为什么转学?转到UWC有什么利弊?
A
我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
1. 作为文科生,原来的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做一些文科方面的拓展和探索。它是理科强校,理科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教师资源,也有各种与上海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但是在文科方面相对薄弱一些。反观我现在的这所UWC,学校有很强的文科老师,也有很多文科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比如哲学课。
2. 之前学校可能和国内大多数IB学校一样,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成绩上。在学习之外的领域,如课外活动、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比UWC没有那么多。我希望高中最后两年的教育能够得到更加全方面的锻炼,在我看来UWC正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在保证良好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够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交流不同的想法
3.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UWC是比较受美国顶尖大学青睐的因为UWC的mission本身和美国大学的mission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进入UWC的学生相当于是已经通过了一层这样的考验。那么在招生官的眼里,招一名UWC的学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试错成本可能会更低。
当然,我的这些原因仅供大家参考。虽然UWC有很多这样的优势,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很多问题也是现实存在的,比如较于国内更强的派对文化。
Q
围绕哲学做了哪些相关的课外活动?
A
我非常喜欢思考,尤其是那些根本性的、抽象的问题。从九年级开始我就会在网上找哲学相关的视频去看,比如大学哲学公开课Crash Course Philosophy,一集10分钟左右,介绍一个哲学话题或者哲学家。还有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都是我获取信息的来源。
十一年级至十二年级,我的哲学学习就主要是IB哲学课程以及课外的阅读。IB哲学课所提供的信息量取决于授课老师的风格,但是整体来说学的内容比较碎片化,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所以我的课外阅读一部分是对IB课程内容的补缺和强化,另一部分是为了对哲学的发展有一个更宏观理解的哲学史阅读。
我同时还创办了哲学社,通过这个机会学习IB课程没有覆盖到的哲学领域。在校外,我主要有三个与哲学相关的活动:第一个是哲学公众号,平时我会写一些文章,和其他成员一起探讨许多哲学话题。第二个是一篇哲学论文的撰写,我在一个范德堡大学伦理学教授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toxic masculinity(有害的男子气概)的元伦理学分析。第三个是斯坦福人文夏校,我在两周的时间跟着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阅读一些古希腊哲学的经典作品。
Q
做针对青少年男性的女权活动的契机是?
在接触哲学的过程当中,我阅读的很多作品对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撰写的“第二性”。在这本书里她主要探讨了女性为何是“他者”,女性的生活处境,以及女性的本质上的境况。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性别的认知:用波伏娃自己的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原来女性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很多不太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方面,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父权制社会体系下的种种压迫。正是因为这些压迫非常的隐形,往往是根植于人们潜意识的想法,导致这种压迫很难被直接地消除。
相同的,我也意识到自己身为男性在生活中得到的种种便利。比如我从来不用担心出门被人骚扰甚至攻击而小心地挑选穿着。于是我便开始思考男性与女性主义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或者说他们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联系。
通过自己的一些调研以及与老师的沟通,我发现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的男性同胞对于女性主义持两种态度:第一种可能觉得女性主义蛮好的,男性和女性应该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但是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因为这是女生们该去做的事情。 
第二种则是充斥着更多的对立情绪,觉得目前已经没有推进女性运动的必要,因为女生早已享受和男性一样的待遇,并且很多女生打着女性主义的名号享受着优于男性的待遇。
我发觉在这两种态度的背后是男性对于女性主义的一种带有偏差的理解。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达成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绝不能只有女性的参与:男性应到意识到他们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并且成为这场运动中的积极的支持者。
Q
可以分享一下你参加NSDA的经历吗?
A
在我参与的演讲赛事中,我观察到尽管有很多关于女性主义的演讲,无一例外演讲者都是女生。这侧面应证了我的思考:哪怕是我身边的年轻一代的男性,也同样没有意识到他们该为性别平等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这样的一种距离感的源头在于男性倾向于认为女性主义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所以自然也就会感到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但是这种假设是不对的,因为其实男性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和女性一样被社会的规则和奖罚机制所形成的。
所以女性主义不仅仅在书面意义上涵盖了女性的平权,同时也意味着男性和女性从性别角色的枷锁中获得解放。秉着将这个信息传递给更多男性的愿景,我把所有的这些思考与我自己的经验一同写成了一份演讲稿,在NSDA决赛的舞台上发声,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国赛之后,为了进一步把这个启示传递给更多我国的青少年男生,我成立了一个针对于国内青少年男生的女权项目。通过文章,与国内目前具有影响力的男性女权主义者的采访,以及线上的讨论会,我们希望能够成为星星之火,激发新一代的男生去关注并参与到女性主义运动中,为创造一个真正性别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总结来说,我做的活动,参与的比赛,以及我对哲学的兴趣,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通过阐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我也侧面反映了我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这一点在申请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你做的事情,还有你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动机,你的成长,和你的思考。
Q
三士渡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
A
在整个申请过程当中,三士渡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首先,规划导师对于我的申请形象非常的明确。在我十一年级开始前就基本上定下了我以哲学和女权为主线的申请形象,所以我在高中的后两年得以将我的精力集中在相关的活动上。
2. 其次是文书导师为我提供的帮助。我的文书导师本科是哲学系的,所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向他问问题。并且在写文书的过程中,很多涉及到哲学的写作我都可以和他一起探讨。最后我的主文书也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语音中不断地挖掘细节、调整结构而呈现出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3. 第三点我觉得是三士渡所提供的很多资源。比如,在我准备演讲比赛的时候,三士渡帮我联系到了在美国的一位对于演讲比赛很有经验的教练,这对我最后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帮助。
4. 第四点我认为是三士渡本身的学生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我认识到很多优秀且有趣的同龄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很多见识。与个性化导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而促使我变得更加成熟。
Q
申请过程有什么反思和建议吗?
A
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申请者,我自认为我比较薄弱的一点就是我没有高含金量的写作比赛的奖项。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如果决定申请人文方向的话,一定要好好花时间准备一些比较有难度的写作比赛,因为这些成绩可以很好地佐证你们的学术能力。
在写作比赛之外,夏校或者科研项目里教授的推荐信也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些项目,争取拿到教授的推荐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