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郑爽疑似“代孕弃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人们再次愤怒地感叹“父母上岗为什么不需要培训?”。在愤怒之余,也有报道展现了郑爽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为理解她的性格成因提供了一个视角。
/ 郑爽和母亲 /
在谷雨实验室的报道《郑爽与母亲漫长的战争》
中,我们可以看到,
郑爽的母亲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演员梦移植到女儿身上
,“好像疯子一样培养她”,自一岁半起,郑爽就被母亲控制着饮食,以防止变胖;到了牙牙学语的年纪,她已经要反复演练母亲设计好的“长大考北电”的对白了。而在成长过程中她更是
向来顺从
,甚至“
没有自我意识
”。

在父母不容置疑的威权“
说教
”下,郑爽
即使成年了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在《旋风孝子》里,郑爽看起来就很难正面反对爸爸的意见,爸爸让她吃饭,她虽然表现出不悦,却拐弯抹角地说“我没跟你一起吃饭你为什么要说吃饭”。

/ 郑爽和父亲 /
说教,是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不论自己论证的过程和质量如何,都要求孩子必须接受这个观点,拒绝质疑和挑战。
但往往家长越说教,孩子越抵触。郑爽也一度表现出对父母的“违抗”,甚至主动为母亲找心理咨询师。
虽然许多家庭不会出现郑爽原生家庭这样的高压情况,但父母对孩子说教的场景并不鲜见。
比如孩子抄朋友的作业还觉得这是朋友仗义的行为,父母知道了生气、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下次不许这样,但孩子只被灌输了一个“正确的道理”,
不仅不明所以,还可能觉得父母只知道教育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友情

C计划的助教fathou,就在一次作业批改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但他的处理方式不仅促使孩子独立思考,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他到底用了什么“神奇”的技巧呢?这个故事也正是在应用向孩子提问的一个原则和四个技巧。以下是fathou的自述:
改作业,一场关于自我的修炼
一开始,我单纯地以为自己就是个批改作业的助教。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改学生作业,是一场关于自我的修炼。
修炼的心得是:我只能用提问陪着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TA思考,要忍着讲道理的冲动,允许TA去想结论
有次作业是写一篇能体现友谊的小故事。一位学员提交的事例是朋友借作业给他抄,体现了朋友有难要相互帮助。当我看到他的内容时,内心瞬间就愤怒了:这就是抄袭啊,怎么能算是互相帮助呢!你的朋友不是在帮你,TA是在害你啊!我带着情绪写下了如图所示的评论
我把评论发助教群里后,收到的反馈是“感受到了老师很愤怒。”然而,这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希望TA能够明白朋友间的相互帮助是需要分场合的,朋友遇到的某些“困难”是不应该伸出援手的。
我愤怒的情绪是真切的,那么我在因为什么愤怒,以至于掩盖了我的初衷呢?这里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思考我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当我从老师的角度思考时,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检测学生,而“抄作业”一方面掩盖了学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更为严重的不诚信行为。我不希望学生只顾着“友谊万岁”,而忽略了“诚信”也是为人的基本品质。我希望帮助TA避免弯路,而学员现在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犯错,这是我愤怒的原因。而当我把愤怒转化为作业评语时,只会给学生留下“老师生气了”的印象,而不会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问题出在哪里?
我回想起了:
(1)跟别人建立的联结一个重要步骤是要不带评判地去倾听别人的话,无条件地接纳TA,看到TA言语背后的需要;
(2)要分清课题的归属。
学员提交了TA与朋友的友谊故事,TA是希望珍贵的友谊和朋友的善良被老师所看到。另一方面,我把“避免TA走弯路”和“敦促TA独立思考”当成了我的需要,然而,这都是学员的课题,把TA的课题揽到自己身上,也就让我想要替TA思考和做决定。正因为如此,我忽略了去听TA所说,忘记了TA的成长阅历所带来的思维局限性,忘记了思辨的主体是TA
从TA的描述来看,“TA忘记做作业,老师可能会因此发难”这在好友眼中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急他人所急这是可贵的品质,只是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所以,在“关心他人”这点上是需要首先被看到,被肯定的
然后,再从TA的观点出发,TA认为“只要朋友遇到困难,就要相互帮助”,这其实是一个极佳的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应对逻辑谬误的场景。“困难”对于三四年级的TA来说是具体的,就是“我”没有做作业,并且可能会因此面临可怕的后果。那么,首先要帮助TA意识到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是什么,提醒TA去思考做作业是对自己学习负责,而并非是为了逃避可能的惩罚(当然,老师也要思考所布置的作业是否必要)。
接着,陪着他去检视自己的观点是否存在盲区,提出一个可能会挑战TA原有看法的例子,让TA去思考真的是所有“困难”都必须得帮助吗。
相比起直接告诉他“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忙要看具体情况”,通过提问和对话让TA思考的明显好处是TA有机会用课堂所学去应对自己的逻辑谬误,体会到思辨的乐趣,也能提升自我胜任感,还能让TA更乐意去接受我想传达的道理,因为这是TA自己思考所得
后来,我把评语改成了下图:
评改作业之所以能成为一场关于自我的修炼,因为,这本质是一场对话,是一场我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一场自我与自我的对话
对话的前提是我们愿意把对方当做平等的独立个体,我们愿意互相倾听,听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语言,还要听的是隐藏的成长经历和内在的偏见以及期待
修炼的是要面对自己的执念,还要接受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也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这个过程注定持久,关于自我的探索并无尽头。
/ Roberts Rurans /

从fathou的心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神奇”的技巧就是提问它能促进我们和孩子平等对话,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深入和复杂的思考
具体怎么做呢?有一个原则和四个技巧
原则
允许孩子提出和坚持不同的观点,对成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关键是引导TA说出观点背后的理由。
提问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在这次谈话后一定要接受成人的观点,很有可能孩子在思考之后观点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还很有限,价值观念也还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观点也都是成长过程中阶段性形成的
即使观点没有改变,提问依然很有意义。它会训练孩子独立和理性思考,帮孩子更深入地思考这个话题,可能在内心中对自己原来的观点存在一些疑问,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累积,随着理性的发展,疑问会越来越大,观点也更有可能发生变化。提问也会促进成人更了解孩子,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性。也如fathou所说,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成人自身的一场修行。
反过来说,
强迫孩子接受成人的观点,往往是无效的
,孩子更可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而如果他们真的没经过思考就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其实
打压了孩子的独立思考
,危害更大。更何况,在很多问题上,家长自身的观点未必可信。

然而,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例如“抄作业”的例子,它和道德原则、价值观念有关,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预留更多时间,让提问和交谈更充分,并且留意寻找其他的契机,重新谈起这个话题,让思考继续下去。
技巧1:
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每当孩子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就追问“为什么”。这种“
你有什么理由来支持你的观点?
”式的追问是在
让孩子学会建立起自己的论证

如果孩子像这位C计划小学员一样给出肯定的回答,理由是“TA忘记做作业,老师可能会因此发难”“只要朋友遇到困难,就要相互帮助”,家长可以继续追问孩子理由是什么。
技巧2:
澄清概念和假设。
一是澄清概念
,即当孩子给出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准确的说法时,随时停下,进行反问,撇除一些不相关的元素,让概念和观点更加清晰。
二是澄清假设
——在回答问题时,孩子的思维可能会跳跃,从论据到论点,中间缺乏假设,我们需要补齐这个假设并且和孩子澄清,
背后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假设,你是不是认可它呢?
这位小学员就假设了“我”没有做作业,并且可能会因此面临可怕的后果。C计划助教fathou帮助孩子澄清了这个假设并促使TA思考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是什么?提醒TA思考做作业是对自己学习负责,而不是为了逃避可能的惩罚。在实时对话中,让孩子自己说这个意图是更好的。
技巧3:
提出反例,询问孩子的看法。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只要朋友遇到困难,就要相互帮助”这个观点,fathou列举了一个比抄作业更极端的场景,关于考试时是否应该作弊。从是非看起来相对更分明的反例入手,再比较考试时帮朋友作弊,和日常抄朋友作业,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让孩子看到问题的复杂性
技巧4:
追问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
了解原因,能帮家长看到深层的问题,针对深层原因,给孩子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问题被解决
。例如,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会受到老师的什么惩罚吗?没能做作业,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不知道有这个作业?没时间或者不会做作业?还是什么别的原因?针对具体的原因,孩子自己能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关键是,不要把提问变成质问,不要惩罚。这只会让问题被隐藏得更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放心地表达实情和想法,不会被评价
/ Illustrations by Jaime Jacob /
“我只能用提问陪着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TA思考,要忍着讲道理的冲动,允许TA去想结论。”
C计划助教fathou的这句话或许也是家长们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移植品、观点的接收器,而是独立的个体。应当不带评判地倾听、无条件地接纳、平等耐心地对话,彼此影响,彼此了解,彼此尊重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孩子的开放心态和多元视角?
C计划研发的在线思维读写课将通过与孩子深度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孩子思考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作者:林志豪(fathou)、鱼香、郭兆凡
排版:鱼香
点在看,一起“修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