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
我家孩子很淘气,可糟心了
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爱学习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会说出类似的话语?这些话语,都是对孩子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呢?

评价导致的问题
负面评价使情况更“糟”
每当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感到愤怒,或是为孩子的“不思进取”感到焦虑,家长可能就会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但这些批评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是孩子在向你的批评“靠近”。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Label effect)表明:标签具有强烈的指引作用,人们会不自觉地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行动,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行为与标签相一致
当大人通过评价将孩子简单归类后,孩子就会得到“原来我是这样的孩子”的讯息,为自己贴上诸如“不听话”、“不爱学习”的标签,进而影响孩子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总是被训斥“调皮捣蛋”、“淘气”的孩子,他可能会越来越爱恶作剧;而总是被认为是内向的孩子,他可能也更难展现出外向活泼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是片面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某一阶段有特定的表现,而表象背后又往往有深层的原因,但家长却常常匆忙下结论。
正面评价也是一种审视
如果负面评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那是不是正面评价就一定好?不一定

很多家长从小就会夸孩子“聪明”、“真棒”,“有天赋”,家长夸奖孩子是希望孩子得到鼓励,做得更好,但这可能起到反作用。当你在孩子解答出某道题目夸奖他聪明时,也有可能给孩子这样的心理暗示:如果他下次解答不出某道题目,就“不聪明”了;他获得好的表现,不是因为后天的功劳,例如努力,而是因为他自己不能左右的先天条件。这样的夸奖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习惯评价孩子,孩子也更容易将自己置于被评价、被审视的环境中,时刻关注外界评价。有的孩子会为了维持外界对自己的高评价而行动,甚至会为了不搞砸而放弃尝试一些对成长有好处的挑战。从这个角度而言,正面的评价有时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负面评价可能会驱使孩子不断靠近负面标签,正面评价则可能使得孩子陷入被审视的陷阱,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评价孩子了呢?事实上,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免不了评价孩子,孩子也需要得到反馈才能不断成长关键是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
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往往需要清晰、全面、准确的事实支撑,而不是想当然地用主观感受来界定。这首先需要家长们具备区分事实和评价的能力
区分事实和评价
先来看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学习”,你觉得这是一个事实还是评价
“事实啊,你看他就是不爱学习。”有的家长可能要抢答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事实和评价是如何定义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客观发生的事件,它可以被证实或证伪。而评价,则是表达人们的判断、推断或建议,它通常跟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判断相关基于同一事实,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
例如,“学习成绩差”是一个评价,它涉及判断,无法被验证;但学习成绩平均70分就可以是一个事实,它可以通过孩子的测验成绩计算得出;而70分的成绩是好还是差,不同要求的家长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怎么区分事实和评价呢?看有没有相对客观的标准可以验证真伪。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识别评价:
1、涉及到相对抽象的概念、副词、形容词,通常是评价。比如“经常”“总是”“很”“非常”这样带有主观判断的副词,“不乖”“聪明”“态度不好”这些抽象的形容词,都需要有进一步的具体事实去论证说明。
2、涉及价值判断,一定是评价。价值判断,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做出的评价。说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对的错的,评判孩子的性格是好的坏的,判断孩子的某个选择值得还是不值得,这些都是家长基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做出的评价。
3、提出意见建议,一定是评价。如果你对孩子说的话,是在提出解决方案,给出意见建议,“我们应该做什么”——那通常涉及评价。
很多家长觉得显而易见的“事”都涉及评价,而并非事实,比如孩子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不懂得感恩。在跟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讨论事实,而不要轻易绕过事实下评价。若想评价站得住脚,也需要进一步的事实支撑。
避开评价的思维谬误
有意识地用事实支持评价,会使得评价更有说服力,也不容易因为主观揣测而伤害到孩子。而从事实到评价的推导过程中,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
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谬误,指的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轻易做出一般性的结论。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孩子顶撞长辈,太不听话了;这孩子遇到事情就哭,太胆小懦弱了;这孩子表达能力有点弱,因为作文老写不好……
类似的评价都是看到孩子在特定阶段、某一方面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就匆忙对孩子的个人特质下结论,却没有思考:孩子为什么会顶撞长辈?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孩子不认可长辈的做法?孩子反对长辈的意见,就是不听话吗?回答完这些问题,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结论下得太早了
怎样才能做到不过度概括呢?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只评价某个时点的某个具体行为,不评价人。依旧以孩子顶撞长辈为例,比起直接给孩子套上“不听话”的标签,更好的评价方式是我不赞同你刚刚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因为这会让对方伤心,我希望下次你有不同意见,能心平气和地说。
把行为跟孩子分开,能让孩子知道这些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不是他身上一成不变的特质;又因为这样的评价不轻易否定孩子本身,也不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评价孩子的特质,比如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变得更加脆弱;而评价孩子的行为,比如做事积极努力,则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
孩子又该如何看待评价?
如果家长能掌握上面所说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更恰当的评价,在家庭中,孩子或许能在得到更好反馈的同时,也保持对自我的信心。但孩子也需要面对家庭外,来自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的目光。因此,
培养孩子正确看待外界评价同样重要

首先,需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评价这一行为。评价的本质是观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它受评价人的生活经历、价值偏好、立场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要有识别不同质量评价的意识。而评价往往也只是单面的,我们不需要陷入某个评价中,完全通过评价来认识自己,可以尝试探索更多面的自我
其次,要帮助孩子掌握独立思考评价质量的能力。怎样判断某个评价有没有道理?孩子同样需要学会区分事实与评价,对于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测,大可一笑置之。低质量的评价又可以怎样识别?可以引导孩子将行为跟人区分开,人们常常因为某个行为而全盘肯定或否定某人,要引导孩子:不管是错误、缺点,还是行为习惯,都不等于你,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调整不断改善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别人的思维谬误而让自己沮丧
最后,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面对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也不需要总盯着没做好的部分发愁。成长的过程从来不会是完美的,它是一个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解决问题永远比尽善尽美更重要
家长从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开始,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对评价的良性认知。当孩子独自面对外界审视的目光时,就能多一些直面的勇气和判断的能力少一些纠结和怀疑


导读音频免费听:搜索“C计划|教孩子读懂经典书中的大问题”或点击以下蓝字直接进入。订阅、收藏我们的电台就可以随时收听啦~
    🎵 喜马拉雅
书单免费领
:孩子若想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必不可少。为此,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份
批判性思维书单
添加客服小阅(planc_101)即可免费领取
(文末附有小阅的二维码哦~)
最新课程
权衡利弊、理性沟通、明智决策,这些都是C计划在线思辨读写课会训练的能力。这个秋季,我们将通过与孩子深度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孩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点击即可收听导读音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