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工作和学校活动都很多,还赶上姐妹俩前后脚生病,我们二拖二的压力骤增,所以很久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想聊的话题。然后好像也习惯了,停更几周就快要忘记了,直到这两天连着几个读者问我什么时候更文,决定抽出时间来把我最近几个月的一些想法写一写。
作为一个孩子成长的记录号,我一直不认为自己做的就是100%正确的,这里没有教育专家,育儿大V,就只是一个普通妈妈的所想所记。所以看到和你想法不一样的内容,请勿上升高度,实在觉得道不同不相与之为谋,取关即可。当然,理性的讨论非常欢迎,流动的水才会有生命,合理的交流才会有火花。
我一直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自己探索并实践要走的路,而内驱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之前我写过好几篇相关的文章,分享了不少我看过的视频和书籍。
最近这一年,随着小叶子年龄的增长,我的想法也不断在调整进化,今天这篇文章和接下来要写的一篇文章,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聊聊怎么养育有内驱力的孩子。写下来的目的不是指导,只是我的探索,我深知自律和内驱这两个世界谜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学习了解,在家庭中建立内驱力成长的环境,应该比漫无目的尝试更有效一些。
今天先聊聊理论部分,也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看的书<The Self-Driven Child>,中译本为<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另一位是华盛顿特区家庭辅导企业创始人,算是学者和实践者的组合,所以书中有大量的具体事例分析,即有启发也有警醒。
这本书我在小叶子上学前读过一次,那时候读完的感觉就是育儿简单又不简单,很多事情我们处于本心去做,但是实际上隐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对书中很多实际的例子感受并不真切,比如对孩子学术学习的期待、孩子兴趣的引导等等,这些随着小叶子的成长我也逐渐感受更深刻。最近受小叶子兴趣班的启示,我又读了一遍,感受更加深刻,也在这里留个笔记,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我所生活的地区高收入高智商群体比例很高,亚裔居民比例高,生活和学习压力都不小,经常会听说某个高中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当周,还发生了一起青少年因为抑郁卧轨自杀的事件。这本书的开篇就在讨论压力带给孩子的影响,书中把压力分为三种: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以及毒性压力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的成长,让TA们能够承担风险,表现愈发出色,比如孩子为自己的演出准备,肯定会有紧张感,但合理的紧张感会促使TA们更有行动力和表现力;可承受压力本身是有害的,但是如果只是短暂出现,有成年人帮助及时调整,也可能增强孩子的韧性;而毒性压力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它要么非常严重,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时间,要么是慢性的,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场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警惕外界的毒性压力,同时更要自省是否是毒性压力的产生者。当你意识到孩子面临毒性压力,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给孩子提供支持;二是给孩子恢复的时间;三是帮助孩子提高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远离毒性压力,让TA们找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宗旨是真心欣赏你的孩子。这里的欣赏并不是要无原则的表扬TA们,而是留意TA们的特长和进步,帮助TA们增强自信心和掌控力。真心欣赏自己孩子的家长,并不只是表现在语言鼓励上,TA们自己通常也不焦虑,不惧怕未来,有可靠的压力管理方式,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对于儿童,身教往往比言传更有效果。可能有些人会问,那孩子就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好,难道还不能批评了?
当然可以,但是比直接批评更有效的方式是采取非批判性接纳的态度。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想要改变当下的情况,比如想让孩子在学校社交好,成绩好等。我们可以先诚挚地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以获得真正的平和(也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压力)。然后通过ACT公式找到解决方案:接受(Accept),选择(Choose),和行动(Take Action)。
举个例子,我能够接受我的孩子的确学术表现不佳,而且我理解这是TA人生道路的一部分,我选择从我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做一个平静、能够给孩子提供充分支持的家长。我还会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专注于TA的优势,在必要的时候设置边界,如果孩子想要寻找第三方帮助,我也会积极提供。接受当下的情况并不是允诺或者纵容,而仅仅是承认现实,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以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没做成,就会得到一种危险的推论:TA还不够努力。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从天生的才能大小到后天的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孩子在全力以赴之后,还是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TA们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挫折?这种逆商能力,才是一个孩子能持续进步的法宝。逆商越好,意味着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越强。
下面来聊聊什么能激发人主动去做一件事。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已经得出了明确的原因:
01
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她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就像前文说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并不是无脑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做得就是对,而是看到TA在过程中的努力、专注、坚持等,即使结果不够好,TA从中获取的能量会让TA有持续进步的可能。如果想参考更多具体的方法,可以查阅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品质是什么
02
人的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动机已经在心理学领域广泛研究了很多年,其中最为主流的一个理论是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这个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在SDT理论中,心理学家认为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催化TA们内在动机和追求挑战的意愿,TA们才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胜任需求很明确,当孩子觉得TA有能力做一件事的时候,TA愿意做的动机才会更大。当然,并不是所有TA有能力做的事情TA都愿意做,要结合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才能起作用。另外,胜任需求并不是一定要明确胜任才能具有,而是一种我认为我能胜任的心态,二者的区别是外在的评估和内心的状态。
归属需求指的是孩子和其他人之间,能让TA感到关爱的纽带。很多读者上学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了某门课,进而自发努力去学,表现的越来越好,这就是归属感带来的内驱力,也是真正的教育者带来的影响。这个教育者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家长、可能是教练,可能是和家庭关系密切的长者,甚至可能是不在自己生活圈的role model。
03
自我激励的核心:进入心流状态
当人专注于自己热爱并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并不觉得有压力,思考和反应的速度都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没法逼出来的,只有当自己有内在动机,才能不自觉的进入这种状态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多给予TA们自由自主的时间,TA们才可能进入这种状态,最好的东西总是求而不得。不过好消息是,当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心流,感受到的兴奋和自我激励的状态,能够指导和强化TA们去努力迎接不同的挑战。这就像体育运动中的交叉训练,也许你是专业的网球运动员,但是玩足球也能帮助你提高竞技水平。
如果懂了道理就能做到,世界上肯定会少很多发愁的人。如果只要按照书上指示做,就能培养出内驱力强大的孩子,那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早就该结束了。内驱力之所以被讨论的这么深入广泛,很大程度就因为TA无法像做实验那样倒入什么样的配方就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毕竟我们打交道的是人,每个孩子的天性和成长环境都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以理性的态度、感性的表达实践这些方法,家庭就是孩子们释放压力、自控力回归的地方。
现在,合上这本书,关掉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值得被记住呢?我觉得是家长对孩子的欣赏和连接。这两个词很简单,但是她们包含了很多意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TA们充分的信任,在TA们心智不成熟时陪伴和引导TA们认识这个世界,告诉TA们你的想法,但永远把选择权交还给TA们;保持和TA们的有效连接,无论TA们多小,无论TA们多大。
THE
END
猜你还想看:
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