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圣诞前夜的前一天,琼•狄迪恩(Joan Didion)去世了。
狄迪恩是美国偶像级著名作家,迄今为止我读过她的四本书。但我知道她,始于她人生的一个悲剧。
2003年,也是圣诞节前的几天,狄迪恩夫妇的女儿昆塔娜突然病倒,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狄迪恩夫妇因此节也没过,一直在家与病房之间奔波。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回来,坐在桌边正要吃饭,丈夫约翰突发心脏病。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
(狄迪恩与丈夫约翰)
下面一年里,狄迪恩每天都翻看前一年的日历,回顾一年前的这一天,自己和约翰在干什么。她将这一年的经历写成《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回忆以前的时光,讲述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也展现一个人劫后的重生与成长。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书中也有很多对生命的思考,既感人又充满哲理和力量。
我喜欢这本书,读完后开始搜罗狄迪恩的其他作品,又读了她早年写的《共同祈祷书》(A Book of Common Prayer)。《共同祈祷书》是本小说。如今小说不是我最爱的体裁,因为小说家们不喜欢老老实实讲故事,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令人费解,《共同祈祷书》也有这种倾向,所以并未特别惊艳。
然后,狄迪恩生活中又发生了一个更大的悲剧。
写作《奇想之年》的一年中,狄迪恩也一直继续照顾病重的昆塔娜,但《奇想之年》刚写完,39岁的女儿也病逝。
(狄迪恩一家)
于是狄迪恩写了《蓝色的夜》(Blue Nights)。《蓝色的夜》跟《奇想之年》类似,也属于随笔回忆录一类,主要是回忆去世的女儿,当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年华的老去。狄迪恩夫妇自己并没生孩子,昆塔娜是领养的。唯一的孩子,又得来不易,是狄迪恩夫妇的掌上明珠,却因为种种原因面临很多挑战,一直有滥用酒精和药物的问题。她的突然病倒和去世,疑似与之有关。狄迪恩的书中流露出一位母亲一生的恐惧:她是否尽了做母亲的职责?是否给了女儿足够的关心、保护和爱?
正好当时读了《大西洋月刊》上一篇关于狄迪恩的文章。狄迪恩于1934年出生于加州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毕业于伯克莱加大英文系。文章作者的父亲曾是伯克莱英文系主任,狄迪恩在她家吃过饭。狄迪恩是一个非常害羞内向的人,一整晚都落落寡合,手足无措,很不自在的样子,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也开始了解狄迪恩为什么这么有名。她在写作《奇想之年》之前早已是文坛明星,成就她的并非她的人生悲剧。她是那种新派新闻记者,将写小说的技巧融入到写新闻中,文风比一般新闻记者更感情强烈。在网上溜一眼有关狄迪恩的八卦,发现她很雅痞,伯克莱,高跟鞋,香烟,长裙,巨大的墨镜,都是她的标签,也让我更能理解她的偶像地位。
狄迪恩的成名作是《向伯利恒跋涉》(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我当然也找来读了。这本书收录了狄迪恩20多篇散文,大都是关于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崩塌的反文化潮,很多是写六十年代旧金山街头的嬉皮士,可以说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记录。她的文笔真的很好,对英语的掌握简直炉火纯青,写出的句子优美流畅,有音乐的节奏。
但与她的小说相比,与她对六十年代的报道相比,她最让人入迷的还是她自己的生活。Netflix上有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琼•狄迪恩:中心再也不能维系》(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我在疫情开始之后的某一天看的。这部电影是她侄子拍的,讲述她悲喜交加的一生。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狄迪恩真老啊,再也不是那个穿长裙、戴墨镜的摩登女郎了。丈夫去世,女儿也走在她前面,她已经孤家寡人地独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15年。如果痛苦有形状的话,我觉得就是屏幕上这个满脸皱纹、骨瘦如柴的老妇人的样子,但她却又奇异地恬淡平静。
狄迪恩很幸运地被赋予才华,但在生命中沉重的悲剧面前,才华不过是浮光掠影,过眼烟云。一个人其实只要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就是幸运。
有人说她是美国的杨绛。其他不知道,但这两个女人确实都是送走了丈夫,又送走了女儿,然后一个人坚忍地度过余下的岁月。
所以,当我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时,倒也不是特别难过。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并不是什么悲剧,只有死在错误的时间才是悲剧。这个悲剧在狄迪恩身上已经发生了,世界上应该已经没有什么让她害怕的事。
_____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选择下面行动中的一项:
A. 分享到朋友圈
B. 转发至相关微信群
C. 关注“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D. 以上全选
(正确答案: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