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58 篇文章
题图:来自“这不是家务事”反家暴平面摄影。
作者:视而可见工作室。
2019 年 11 月 25 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人气美妆博主宇芽 YUYAMIKA 上传了一条关于自己家暴遭遇的纪实视频。视频中最触目惊心的是其中一段电梯的监控视频 — 电梯几次关合中,上身赤裸的男子拖拽殴打一名女性。
前一天,韩国女性艺人具荷拉离世,她生前曾遭遇严重的性别暴力。第二天,即 11 月 26 日晚,蒋劲夫现任女友曝光其再次家暴行为。
至此,家庭暴力这一话题在公共话语空间的热度彻底引爆。可无论几条热搜如何升起又降落,家暴中隐蔽性问题却仍待解决。当受害者身陷于暴力循环中,难以离开施暴者时,作为旁人的我们,又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一个旁观者的自白
直到今年暑假参与反家暴倡导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表弟一直遭受着非常严重的家庭暴力。
我是一个 95 后,出生在深圳,祖籍汕头。小时候每年我们家会去汕头的小舅家过年,然而即便是在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表弟挨打。
有时候我白天去他家开的小杂货店玩,也会看到他在店里被追着打。小时候的我觉得他很灵活,在摆满锅碗瓢盆的小店铺里慌不择路,四处乱躲,还能非常巧妙地避开所有易碎的东西。现在回过头再想,是经历了多少次家暴,才练就这样熟练的本领。
大部分时候,大人们都只是在旁边,沉默地泡茶,喝茶,像是在看戏一样看着表弟被打。这便是小时候过年回老家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日常。
而我的潮汕话词库里,完全不存在“家暴”这个词,我们家只会说“打孥仔”(打小孩)或者“打老婆”。所以,家暴似乎从未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后来我在大四的时候去了一家 NGO 实习,认识了一个说话声音甜甜的,每天追着大家点奶茶喝的女生。
在一次大家一起喝酒撸串的聚会上,她喝多了,和我们讲起了她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她人生对爸爸最早的记忆,便是晚上被爸爸殴打妈妈的声音吵醒,她拉着爸爸的胳膊让妈妈逃跑,结果爸爸转身对她大吼了一声,那是她第一次见到大人如此狰狞的脸。等上了幼儿园后,她成为了被父母联合家暴的对象。
初二那年,因为考试错题本没有达到要求,她被爸爸在小区门口连扇耳光。沿路三三两两路过许多大人,偶尔有人会盯着她和她爸爸看,露出细微的皱眉和自我保护般的后缩的动作, 然后低头匆匆从他们身边走过去。
在过了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十分钟后,一位叔叔小心翼翼地上前,满脸堆笑地对她爸爸说:“当街打孩子不好。”可她爸爸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吼了一句“关你什么事儿”,那个叔叔也就离开了现场。
也许是那个叔叔的“干预”给了她勇气,也就是那天,在她被家暴的近十年后,她第一次去到离家只有不到 500 米的警察局报案,寻求警局的庇护。那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有人站出来为她说话,给予她反抗的勇气和力量,直到今天她都一直非常感激那位叔叔。
当她讲完这个故事,饭局上的人都沉默了下来。我突然意识到我目睹过许多次同样的场景:在大人们喝茶谈笑的小舅家,在过道狭小的杂货店,在亲戚们的耳语和转述中……而我,也只是那沉默的旁观者。
我突然想起之前上过的一堂有关家庭暴力的课,课上我和同学讨论了好几个行动方案,但当时的我以为那也就止于课堂了。
她的故事,让我第一次有了把这些课堂中的空中楼阁落地到现实中的想法。这一次,我想试着“视而可见”。
于是,在今年的暑假我和五个同样关注社会公共议题的朋友一起成立了视而可见工作室,并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开始策划我们第一个反家暴倡导项目 — “这不是家务事”。
视而可见工作室
我们六个成员相识于国内的性与性别公益机构,平时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关于性别、暴力和歧视等社会议题。我们成立这个组织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让大众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不公“视而可见”,并通过行动改变这些不公平的现象。
“这不是家务事”公益倡导项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拍摄反家暴平面照片,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不同的群体(性别、年龄)遭受的家庭暴力和旁观者参与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给旁观者分场景提出一些不同的干预建议,倡导大众更多地参与进家暴干预工作中来。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这不是家务事”反家暴平面摄影。
家暴目击者指南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有家暴目击者,有家暴幸存者,也有参与过反家暴社会工作的服务者。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旁人,我们到底能为受害者做些什么?如今我们探索出一些答案,在这里希望把我们迄今为止的收获与屏幕前的你一起分享。
在宇芽的视频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梯里的那段监控视频。如果我们在类似电梯、餐厅、大街等公共空间目击家暴,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召集周围人群站在施暴者和受害者身边给予施暴者精神压力,让其停止暴力行为;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言语干预。如:“请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报警了”;
3、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肢体干预,如:直接拉开施暴者、将受害者挡在身后;
4、报警;
5、记录家暴的过程和现场,为受害者留下证据。
与施暴者发生正面对抗并不是帮助受害者的唯一方法,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帮助受害者。
如果你听见邻居家里有疑似家暴的响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敲邻居的家门,假装是推销人员或者假装借东西来打断屋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
在保证安全和隐私的地方私下询问疑似受害者 TA 的情况以及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注意不要在暴力行为结束后立刻询问疑似受害者,给予受害者足够的时间恢复应激情绪。如果受害者愿意倾诉:
1、认真聆听受害者的倾诉以及选择相信受害者说的话;

2、避免使用谴责疑似受害者的语言,谴责式语言包括但不限于:“你做什么激怒 TA 的事情了吗”,“那你为什么不离开 TA”, “一个巴掌拍不响”;
3、让受害者明白被家暴永远不是 TA 的错,如果 TA 需要的话,你可以为 TA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TA 永远不是一个人;
4、给受害者推荐 TA 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是反家暴热线电话、相熟的律师、心理咨询师等;
5、帮助受害者留下证据,例如伤痕照片(包括受暴现场和受害人的全景/全身照/伤痕局部照)、就医记录、伤情鉴定等等。如果受害者需要的话,积极为 TA 作证;
6、如果担心受害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请及时报警。
许多人在目睹或耳闻了家暴后,都会感到强烈的同情和愤怒,迫切地希望受害者能尽早离开施暴者。但对于受害者而言,TA 们的处境是非常复杂的。除了自己遭受的暴力,TA 们同时也需要考虑家人安全、孩子抚育、经济情况等很多因素。因此,我们仍需尊重 TA 的自主决定权。
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担心,为 TA 们提供帮助,和 TA 们讨论安全计划,为 TA 们介绍可以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但是我们需要铭记:我们并不是在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只有受害者自己可以决定什么对 TA 们是最好的。
结语
研究表明,家暴受害者需要 7 次才能挣扎着离开施暴者。在这期间,TA 们不仅会遭受来自施暴者的身心暴力,还会面临身边人的不理解、对自身成为受害者的羞耻以及对不定期被施暴的恐惧。作为旁人,我们的一点安慰与帮助,也许可以成为 TA 们在奋力逃脱时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期待你和我们一起,视而可见。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