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遗症对于人类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个病有三个独特之处。


第一个特点,新冠后遗症是由病人命名和推动的


一名澳大利亚医生 Elisa Perego感染了新冠后,觉得自己还被各种症状所烦扰,并没有完全康复。2020年5月20日, 她在推特里首次用了“长期新冠(Long Covid)”这个简单贴切而好记的名字。


后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同这个现象的存在,因此“长期新冠”的标签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在网上流传开来。


除了抱团取暖、互相安慰,这些患者团体还为病人代言,和医学专业组织联系,推进新冠后遗症的科研,并和政府机构联系,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医学界对新冠后遗症的重视,病人群体的贡献很大。


但,病人推动的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

- 比如有些对后遗症的调查不够严谨。

- 比如有些病人不了解科学研究需要时间,觉得应该明天就得出结论。

- 又比如有些人既没有测出有病毒也没有测出有抗体,但因为自己有各种症状,也说自己有新冠后遗症,甚至还用什么T细胞试验来“证实”自己得过新冠…


第二个特点,新冠后遗症并不是简单一个病,而是各种症状的大熔炉。

几个患者组织通过网络调查了56 个国家的 3,762 名新冠后遗症患者,发现病人共有205 种症状,影响了10 个器官系统,调查结果发表在一个医学杂志 EClinicalMedicine 上。

症状这么多、这么杂,医生怎么诊断?下面说说几个常见的问题。


— 怎么定义新冠后遗症?

目前的定义是:

被新冠感染后出现的各种身体和精神的症状超过4周,并且无法通过其他诊断来解释,就可称为新冠后遗症。


— 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

新冠后遗症的症状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身体症状
,常见的有:

•疲劳(15% - 87%)

•呼吸困难(10% - 71%)

•胸痛或胸闷(12% - 44%)

•咳嗽(17% - 34%)


不太常见的症状包括嗅觉丧失、关节痛、头痛、干燥综合征、鼻炎、味觉障碍、食欲不振、头晕、肌痛、失眠、脱发、出汗和腹泻。


第二类是心理或认知症状


与其他呼吸道感染比如流感的康复者相比,新冠后遗症的心理问题更常见,
很多病人都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新冠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


认知功能障碍,即英语里通俗的说法叫脑雾(brain fog)或脑袋不清醒,比如康复后记忆力、理解力、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 到底有多少新冠病人会留下后遗症?

文献中多见为10-30%的新冠患者有后遗症。但这些研究大多来自疫情早期、更多重病人(曹彬团队的后遗症论文O网页链接)、以及不少研究没有对照组,真正有后遗症的比例应该低不少。


— 谁会得上新冠后遗症?

新冠后遗症的人群是在发展变化的。


疫情早期的数据显示,住院患者、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出现医疗并发症的患者、以及长期住院或入住 ICU 的患者需要更长的恢复过程,因而更多属于有新冠后遗症。


然而,随后的数据显示,即使病情较轻、从未住院的患者,也经常反映有长期症状,而且有更多年轻患者和更多妇女。


第三个特点是新冠后遗症的治疗必须身心兼顾。

现在美国不少大医院设有新冠后遗症的门诊。因为新冠后遗症的病人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第一次看病可能就会帮你约两个门诊:既要看一般的医生,也要看看心理医生。


因为得了新冠的人实在太多,今后诊治后遗症病人的任务会逐步下放,主要还是要靠初级医生。考虑到全球大量的新冠感染者,新冠后遗症对医疗系统的负担将是巨大的。


现在医学界科学界都在研究后遗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弄清之前,医生不轻易因为没有找到证据比如CT异常就说你没有后遗症,而是根据你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你的问题。


有不少后遗症的症状只是人体在慢慢地恢复之中,并不是落下了什么病根。比如丧失味觉嗅觉的人88%都能在两个月内恢复,比如体力的恢复也是逐渐的过程。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就像不要打了疫苗之后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怪疫苗,也不要新冠过后身体出现新症状就说是后遗症,有问题就要去查一下。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是会得各种各样的病的,用后遗症解释一切反而可能耽误了病情。


对于后遗症,各国公卫机构都很重视。中国2020年3月就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的通知》。美国投资了11亿美元用来研究。


怎么避免后遗症?

预防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是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最佳方法。因此,必须加强疫苗接种和加强公共卫生措施以减少后遗症的出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新冠后遗症要做到三个R:

- Recognition(对新冠后遗症有更多认知),

- Research(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 Rehabilitation(帮助病人康复)。


(首发在“CC情报局“上,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