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26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12月18日,今天,王安石生日。
他诞辰1000年了。
人人都爱苏东坡,他的面貌被各种想象演绎成万万千千的版本,寄托了自己无数的人生情结,有无数内心投射,而对于王安石,其“改革家”的标签意义太浓,个人生活似乎过于单调乏味,没有什么值得现代普通人借鉴的地方。
其实,王安石的内心也很丰富。丰富的内心是所有文人、哲人、士人的共性,那些脆弱和敏感,他们都有。而克服掉身体里的这些,成为一个面对现实重重挑战,冒着失去财富、声名甚至生命的危险,还要固执地做很多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可能都无法全面了解、掌控的大事,这样的人物注定更稀缺。这种特性的挖掘,其实显得更加重要。
人该如何克服身体里时代性的局限?时代又如何帮助人突破自身的局限?我觉得研究这个很有意义。
王安石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谓人心,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事情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懂得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穿越时代的迷障。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要坚定地守着它。
近代梁启超曾写了《王安石传》。梁启超不但是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而且有着和王安石类似的变法维新经历,所以更能有感而发,他这样评价王安石:
“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才真实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完人,至高的评价。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该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有价值的人。只是有些人被隐藏甚至“封印”了天性,连自己都无法发现,而有些人因为有天赋之资、血脉影响或者后天被撕开了一道因痛而通的口子,进入了永远的探索自我、环境、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过程,于是血肉、感情、价值,成了水到渠成。
历史和信息的特点就是遗忘与忽略。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地被了解。除非有特殊的机缘、场合、环境,把他们的特质彻底表现得淋漓极致。
而一旦成为历的主角、时代特质的载体,就会格外亮眼,因为,他将代表时代和世事的核心力量。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两年特别喜欢回顾一千年前的人。从诸子百家开始到现在,取中间的历史人物看,刚好是一千年前的人们。一千年前,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时期。有一批人,欧阳修们、王安石们、苏东坡们等等,集体出现。
临江判官王益的续弦吴氏生下了王家第三个儿子。
王益崇拜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谢安字安石。
有一句话叫,“安石不出,将如天下何?”于是,给他取名王安石。
王家人有多厉害呢?父子共8人,6人是进士(父亲王益、长兄王安仁、王安石、四弟王安礼、五弟王安国、六弟王安上)考进士什么概念?一次进京考生共2、3万,每三年只取400名左右进士。
王益教子,喜欢讲故事,从不限制他们读什么书。临川老家,王安石阅读的书籍,风格比较全面,包括《山海经》《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史记》《论语》《诗经》《尚书》《周易》《文心雕龙》《左传》等等。
王益做官理念是“功成身退”,是个喜欢闭环做事、不贪不恋的人。所以,这一家人的心理基础和底层逻辑,是相对自由开明的。
王安石十岁的时候因为跟父亲在韶州(今广东韶关)生活,所以接触佛学很早。韶州受六组惠能影响很深,曾经其刺使韦璩专门请他来韶州讲法。王安石思想里的佛学因素,在他不同的年龄段,展现出不同的特质来。他的《读维摩经有感》里写着,“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人生应该从小被一些思想自由浸润过,而不是被灌输过。应该变换不同场景去经历,经历比体验更重要。体验的,终究不深刻。

王安石在感情方面异常专一,从17岁认定表妹作为人生伴侣之后就再也没变过。这个表妹是他舅舅家的女儿。他写的《伤仲永》里的仲永,也是在舅舅家见到的。这个5岁就主动要求笔墨纸砚的人,得到众人的追捧,但王安石亲见后,觉得此人也不是天赋异禀,且后来被其父用来圈钱,更是落入俗套,没有办法努力精进,几年后,就彻底沦为普通农人。这让王安石意识到,所谓神童,不如后天的努力。所以,他一辈子都不敢懈怠于学习。以前真正的读书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王益在老家守制的三年,也是王安石意气风发、恃才傲物的三年。他遍读诸子百家,《难经》《素问》《本草》等医书和小说也不放过。所谓“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后来,王安石考上进士,当年考了第四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最开始是扬州,后来是宁波。青苗法就是在宁波实践出来的。
宁波真的是个让王安石解决问题能力迅速提高的一个福地。
宁波因为干旱一直收成很差,但王安石分析,这里面有人为原因,于是召集部署兴修水利的方法——开渠、筑堤,留下一条著名的“王公塘”。
另外,为了解决荒年的问题,他想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开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了秋收之后再由农民把粮食还给官府,支付比民间高利贷少的利息。高利贷的利率一般是每年40%~50%,如果农民还不起,抵押的田产就会被放贷者拿走,于是自耕农就成了贫雇农。
他还组织县学,培养200人,1048年写下《慈溪县学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天下。”宁波的人才培养于是成为浙江的一枝独秀。
他年轻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主动意识就是:好的东西,既然试过,就要充分推广。若要全国推广,就必须获得皇帝的认可。他继承了父亲“功成身退”的做官理念,一切都是围绕“成事”“成大事”的公心为人生追求,几乎没有私欲,所以他的个人生活也变得很纯粹简单。
他后来写了《兼并》一诗,揭露了地主获得土地的真相。你看他的语言,极具现代思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兼并”一词。这首诗也为他实行方田均税法奠定基础。他把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行动充分统一起来。
所谓方田,是一种清丈土地整理田赋地籍的制度,具体办法是东西南北各千步。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逃税。每年9月重新丈量。
王安石的政治智慧异于常人,擅长隐忍和拒绝。上面有意把他从地方上调到中央,决定在集贤院过渡一下,一年之后就重用提拔。他就拒绝了很多次,为了不被人嫉妒和暗算。
在京城,他的职位迟迟未定。沈起来京邀请他去海门,参观临海大堤,在那个途中,他顺道去了褒禅山,写下著名的《游褒禅山记》,阐述了志、力、不怠的成事之道。
最后才在欧阳修的帮助下,欧说服宰相陈执中,说,王安石不愿意做集贤院校理,干脆再提他一把,让他做群牧司判官(管理公用马匹)吧。
王安石这才接受了新的任命,他想要一步一步地走,走到他想了解的世界里去。
而王安石了解整个国家的国情全貌,主要是因为他当过支判官。这是属于财政部门属下掌管收支情况的官员,通过财政情况的了解,他知道了朝廷的支出大于收入,发现北宋的危机。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书胸中万言(嘉祐三年,1058年),揭示朝廷理财未得其道,必须变法求生,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北宋经济繁荣和文化璀璨的背后是财政极度困难。那时候的“路”相当于省,共设有十五至二十多路。中央派往各路的官员称为监司官,每路四个,即帅(军队)、漕(钱)、宪(司法)、仓(相当于民政厅+粮食局)。除了官吏复杂,军队系统也很复杂。宋太祖养兵22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已增至125万。
王安石的新法实施后,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改革之心太过迫切,用人也不慎重,留下了很多隐患,而且很多政策在地方上执行也开始变形,与他的初衷、原则都相违背。
王安石领导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裁军。他要从百万军队中弄出精良。他整顿军队的另一个大的举动是置将,掌管训练,每天早晚各训练一次,最后让北辽生畏。宋代的兵力从来没有这么强大过。这被称为“将兵法”。
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武取西河等州,扭转对西夏做战的形势。后因保守派反对,新政推行遭遇阻碍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次年再相,熙宁九年再罢,还居江宁。王安石的晚年,过得有点沧桑。他越来越依赖佛学,在《维摩诘经》《楞严经》的研究中,视生为梦,视色为幻。人生,如果面向现实大问题,就管不了内心更多的东西。最后能够形成自我寄托和维系的精神体系,也很少。在这方面,苏东坡是例外,生活摧残的,他用全面的哲学、艺术体系给保存起来了。
王安石后来把自己养老的半山园也捐掉了。他两个儿子和唯一的妻子都走在他前面。他儿子走后,他还让儿媳妇改嫁。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单纯。
他去世的时候,葬礼上人寥
所以一个人的一生,就应该坚强,孤独,无畏。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人,被列宁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司马光和苏东都是保守派。司马光曾经和王安石是天天黏在一起的知己,后来也成为政敌。司马光肯定过王安石的变法功绩,也批评:“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
苏东坡则更多从艺术上肯定王安石。在《王安石赠太傅》里写:“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说的是,王安石艺术上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据说苏东坡曾去王家做客。王安石可以从自己的二十四橱书,上中下三层,让苏东坡任取一册,不管前后,随便念上下文,他都能接上。人的一生,有无限,也有局限,有奇迹,也有困厄。总之,用短短的一生,一直向前追求,向上追索吧。你的使命在哪儿,就尽量实现它。
众叛亲离,不一定就错了,万众欢呼,也不一定是正确。人的心是不是一心为公,是可以被有心人,被历史感知的。一心做事,做一辈子,人生无憾。
  • idshuijie00000。新书《中年好友苏东坡》将于近日上市,谢谢关注。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