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95 篇文章
题图: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ZY,诺友,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求生,时而摇摆,时而坚定,不断自省,努力成长。
上周,急剧动荡,尽管表面上好像风平浪静,甚至安静得可怕——我努力很久的位置扑了空,上位的是一个我认为能力远不如我、行为并不磊落的同事。两个气场不和的人,原来不在一个部门也就算了,如今却成为我的顶头上司。
同时,更让人难受的是,她搬到了我身后的工位。好像是故意彰显自己的存在,她行动之迅速超出我的想象,消息宣布后的第二天一早我来上班,就已经看到她稳稳地坐在那里。今后的每一天,背后似乎都有一双眼睛在监视我,如芒在背。
愤怒
愤怒是一定的!这愤怒是对自己这么长时间付出的不甘,是对这个同事的不屑,是对领导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不服。
心理学告诉我,负面情绪是对外界事件的正常反应,因为负面情绪在传递的信息是:
1.大脑发现我此刻正在面临某种威胁;
2.大脑通过自身的“数据库”做出判断:我产生的情绪,有助于我应对威胁。所以,我的愤怒是自然的反应。
那么,我的愤怒代表了什么?愤怒意味着,在这个环境里,晋升背后的游戏规则超出了我的掌控,不是努力工作就能被看见。我一路走来,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说话,如今情况变化,现在的领导与原来的领导风格迥异。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这隐性的游戏规则我并非不知道,只是,我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规则真的会作用在我的身上。这意味着,我可能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一切事物如自己所想的去运转,如果不如我想的那样就超出掌控,视为威胁。

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然而,面对这样的规则,我能做什么?有些事我明明知道做了会给我带来好处,可我真心做不出来。我曾尝试过谄媚与溜须,我自己都无法接受那么扭曲的自己,那感觉就像“逼良为娼”。当然,我并不是鄙视这样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往往是适应能力最强的,我佩服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我的意思是,我无法勉强自己去做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既然我坚持了自己的清高与骄傲,就要接受保持自我的代价。

有了这样的觉察,虽然我的内心没有那么快恢复平静,但至少我已初步理出了情绪背后的枝蔓,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愤怒之火无限生发,被情绪指使着去行动,我在办公室保持了镇定,也没有迁怒于家人。我接受了我的愤怒,并让它在“我”这个系统内化解。
2
寻找“同路人”
在这样纷乱焦灼的心境下,我竟然近乎疯狂地读格非的《春尽江南》,这是他“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认为三部中最精彩的一部。精彩之处恰恰不是故事的跌宕起伏(前两部绝对当之无愧),而是对当下的社会与生活温情的揭露,通过一对中年夫妻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病痛。
庞家玉,一名律师,拼命挣钱,典型的虎妈,对儿子要求苛刻。她丈夫谭端午,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如今在地方史志办上班,现代隐士,庞家玉口中“正在烂掉”的人。他们的夫妻关系并不好,但也没有离婚,一切如你我一般,在惯性中麻木维持。如果不是检查出癌症,恐怕这种女强男弱、缺乏温情的家庭关系仍会继续。但,人到中年,所有的不如意,都抵不过身体垮掉这一高度预警信号来的残酷,就像当头棒喝,敲醒自己去思考在迷失自我的世俗追求中,究竟什么才是生之所恋。
来自作者
当读到最后,庞家玉将死之际与谭端午的对话竟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庞家玉,之前为了一分一毫的成绩对儿子咆哮暴怒,甚至不惜羞辱谩骂,生病之后,对孩子唯一的心愿惟有健康平安;
之前对自己的丈夫很少关心,她的出轨、冷漠、暴力让谭端午一次次地想要离婚,生病之后,她开始关心端午的饮食起居;
之前她与婆婆各种明争暗斗,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宿敌,生病之后,她竟然可以放下身段,把自己当闺女一样和婆婆相处;
她在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身体爆表的情况下,与端午办理了离婚手续——满足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辞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身份,分红几乎全部打进了端午的银行卡,然后,去了自己一直向往却总也没有成功的西藏。
……
想来,这些都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正常行为,也许是格非强大的语言叙事能力,也许是庞家玉也正如我一般的年纪,更也许是我目前的心境,我竟读到情不能自已。似乎庞家玉就是我,我感同身受她面对的每一个困境、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甚至每一次内心焦灼、每一次情绪崩溃。在我如此糟糕的心境下,她无疑是我的“同路人”。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团体心理治疗》中提到:“许多人会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这种孤独感会加重心理负担。但当听到其他人坦露与自己相似的焦虑,就会产生共鸣。不再认为自己的问题特殊,从而建立希望、信心。”
拥有相似经历的人,可以是朋友,亲人,陌生人,也可以是书籍、电影中的某个角色。他们应对困境的方法也许可以成为你的方法,他们的选择也许可以成为你的选择。“没有那么孤独的痛苦,就是释然的第一步。”
放在更深广的历史时空中,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面临各种困境,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 Photo by Aditya Saxena on Unsplash
 如果生命只有六个月
诺言课程中,有一个问题:想象你的人生如果只有六个月,你会做什么?
当时——那不过是四五个月前,我并没有明晰的感受,反正不是目前为争一个位置的处心积虑,既不具体也不深入。如今,庞家玉的故事似乎结结实实地带我走了一遭“生命只有六个月”的预演剧本,那是滤过纷纷扰扰之后最为珍贵的东西,是回望前路时想到未尽心愿的遗憾,是在将死之际舍不得放不下的牵挂,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与和解。
其实,在庞家玉生命走到尽头之前,她已经经历了一场“死亡演习”,她和端午的朋友去世,他们参与了处理遗体的全过程,从给亡友穿衣、化妆到进炉焚化,那过程对于从未经历过的生者绝对考验心性,格非将这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仅仅是读这些文字,就足以给人强烈的震撼。现世的人终逃不过这样的结局。
人只有在面对生死这样的极端处境时,才能放下那些纷繁复杂的、不重要的事情。或许只在孩童时期和将死之时才是通透的,除了生命之初和生命之终,中间漫长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被蒙蔽了心智。
▲ Photo by Patrick Perkins on Unsplash
所以,如果人生只有六个月,我还会为失去这样一个位置耿耿于怀吗?我一次次地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真的想要那个位置吗?并不是,我不贪慕权利,也不在乎那个头衔带来的虚名,不过是因为,在这个体制内的环境里,追求官位似乎成了一个人人趋之若鹜的事情,好像这就是你事业有成的标尺,好像这才是“混得好”的定义。那么,我要内化这样的标准吗?我内化,就要能做到与这套标准匹配的能力,比如目前而言,我就需要适应这套隐性规则,我才有可能得到我想得到的。如果我一边内化了这样的标准,一边还想保持自己的清高,那就什么也得不到,我会非常痛苦。

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要,本质还是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与自我的关系
所有的外界冲突都是内在与自我关系的投射,我与“我”的关系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扑空的位置,令人讨厌的同事,其实归根结底是让我感到“怀才不遇”,我的价值没有被尊重,我的努力没有被看到,我的预设是:如果有一个欣赏我的领导就好了,我这匹“千里马”就是没有遇到“伯乐”,是领导没有“慧眼”、甚至任人唯亲。这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我不接纳自己,我的价值感需要别人的认可,如果外界的反馈是不好的,我就是没用的。
但一诺说,其实在职场上,恰好“遇到欣赏自己的领导”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自己的发展无能为力,而恰恰表明,“我”才是未来发展的决定者,而不是被动地靠撞大运遇到一个“伯乐”去发现“我”。
外界是变幻莫测的,我不是可以任意变形的模具,无法做到总是适配。一次次地挫败,正是一步步深入探索自我的机会,我需要的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自我怀疑,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不断调整方向,寻找自己的场域。
▲ 《The Good Wife(傲骨贤妻)》剧照
《The Good Wife》第一季中Alica说到:“局面不会变得更容易,但你确实会变得更擅长应对它”(
It won‘t get easier, but you do get better at it.

邱天老师说:“来路,将一直如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命运、天赋、经验、青春的红利或许都不再起效。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择,选择去碰触自己的底线,选择去经历未知的风景,选择去看看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这大概是中年人的勇气所在。
诺言写在后面
看完这篇文章后,特别想给诺友 ZY 一个大大的拥抱,也为她的学以致用和自我剖析的勇气点赞。
从觉察自己的情绪,到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一步步觉知自己,认识自己,看见情绪下方真正的需要,也看见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再到臣服,重新寻找出路…… 这正是诺言一直在传递的内容。
是的,我们说情绪只是一个信使,它背后藏着我们没有被看见的需求,这些情绪也和别人无关。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向内看,认识真正的自己,最终就能实现自我和解。
如果你也希望提升觉察力,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过有选择的人生,欢迎你加入诺言社区。5 月末即将涨价,抓紧最后一波优惠吧!
-  END  -
推荐阅读
35岁+女性的孤与勇
我也是一个姐姐
麦肯锡出身,如今35+,失业中,我失败吗?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