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医药板块的消息很多,尤其是CRO板块,前有临床准则政策,后有高瓴出走,最近新冠特效药频出,疫情似有终结之势,创新药、疫苗、器械等板块今年早已血流成河,在此背景下,估值仍然高企的CRO成了大家的焦点。
当前继续维持高位的CRO是否也有很大的压力呢?
一、政策对CRO公司影响较小
首先还是那个问题,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对CXO的逻辑影响有多大。
首先是国内创新药企业me-too类产品禁止重复赘余临床,还有二级市场医药医疗个股低迷,IPO无人问津,融资可能会断的问题。
CXO作为卖水人,如果来挖矿的人少了,自然会联想到唇亡齿寒,但从目前的收入结构来看,大部分CXO企业面对的此类风险是很低的。
目前药明康德的订单结构超过75%是由国外企业贡献,而药明生物这一比例达到74%。康龙化成则达到86%,如此看来,目前CRO公司的增长驱动因素显然来自于海外。
也就是说,无论国内政策收紧或国内生物药企如何上市困难,融资不畅,减少临床对公司现有的收入影响都是较小的。
目前CXO公司增长的逻辑还是通过成本优势给海外药企做代工,订单区域转移,国内药企成长,大量申报“无效临床”还真不是。
这又解释了为什么CXO是目前整个医疗板块内最坚挺的,因为其利润大多来自海外,具有国际竞争力,是所有医疗行业分支中全球化做得最好的。
目前创新药、医疗器械,医药零售,医疗服务等公司海外业务占比都远达不到CXO的水平,也可以说是存量竞争,内卷严重,这也是CXO成为医疗板块最后的高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卖水人的角色有多好,而是其竞争力是全球性的。
二、疫情对CRO公司的影响也不大
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新冠是最主要的疾病,但从新冠相关的研发投入来看,所谓新冠给CRO带来的业绩大爆发也不太成立,首先,目前新冠治疗手段主要分为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疫苗。
疫苗的生产量巨大,但留给CXO企业生产的比例不算大,大部分还是由有稳定生产经验的大型疫苗公司来负责,而小分子和中和抗体药物,用量很小,能给CXO带来收益的也是在临床或者临床前阶段,这样的订单金额其实较小。
而新冠治疗药物大部分企业也还是能自己生产,如小分子的辉瑞默克,大分子礼来、再生元,这些大企业产能是相当充裕的,所以后面他们的新冠业务跟CXO就没什么关系了,而对一些本身体量小的CXO公司,这种新冠临床前订单确实带来了近年来一个较大的业务增量,但对大公司而言,微乎其微。
以药明生物为例,公司承接的新冠相关药物研发订单为13亿美元左右,而目前总订单为124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10%。
如果说疫情药物对CXO公司的周期性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发生在小型CRO企业,并且由于新冠业务发生了近年来的业绩爆发,这样,它也就有了周期性。疫情结束,这类企业确实会有业绩波动。
疫情对CRO的影响更多的是对一些创新疗法的催化所引发的产业跃进上,例如mRNA疗法,之前一直比较保守,现在全球接种了几十亿人,得到充分验证,许多药企都希望在这个方向进行积极探索,这也就催化了非新冠的mRNA药物的开发,也间接带来了CXO的订单。但这种间接的催化,实际上没有新冠药物或者疫苗这么强的周期性,还是有较强的持续性的。
三、估值缺陷
目前而言,CXO企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估值过高和板块比差上。
由于CXO企业利润里大多都存在较多的投资收益,所以以PS估值比较合适,目前,中国CXO企业的PS普遍高企,20-30倍的比比皆是,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药明生物四个千亿公司,PS都超过20倍,而更小的公司,如美迪西,昭衍新药,更是高达40倍。
目前欧美龙头企业,如Catalent、CRL等,PS大多在5倍左右,支持目前国产CXO的高估值来自于高增速和更高的净利润率。
国内CXO企业的净利润率基本都能做到20%左右,反观欧美老牌CXO公司,净利润率基本就在10%左右。成熟企业的净利润低,在于这个行业人力成本很难控制,而有较强支付能力的客户,往往也是有大量自建产能的,议价权也很强,大量承接小企业的开发订单所带来的利润质量其实不高,因为这些公司支付能力不高。
国内企业利润率之所以高,前面已经提及,国内的工程师红利,即便参考韩国公司,国内公司营运利润率仍然更高,可见其成本优势。
而行业很多产能尚未完全落成,市场仍处于跑马圈地的增量阶段,竞争还不激烈,但这样,公司的ROE也不高。
但如果行业产能利用要提升,也就是加大总资产周转率,开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的净利率肯定有向下的空间。
而另一个支撑估值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增速了,目前从已披露的三季报看,各家公司的增长还非常乐观,基本都还有30-40%左右,但是别忘了,现在的收入是低基数的。
等到基数上来,例如到利润20亿美元以上后,这个时候的增长才是高质量的,苹果20%的增速,跟小盘股几十倍的增速能一样吗?
目前跟欧美企业相比,国内CXO企业明显收入规模小,一旦大家营收接近后,国产CXO增速也完全有可能会向欧美企业收敛,那么,20PS的估值将向5倍不断收缩。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
如果发生这么一种情况,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公司收入翻4倍的情况下,投资者在股价上颗粒无收。
目前大的医药板块人气低迷,单一分支不可能继续维持独立的高估值,而CXO商业模式也没好到可以维持长期高估值的状态,现在的高估值是预透支了几年的增长预期。
市场行情好,估值可以一直维持很高,也许不会跌,但是,这样的高估值,意味着未来估值和业绩双重提升的概率小,所以当下看,目前的CXO再大涨的空间很小。
反倒是跌跌不休的医药行业,向上空间变得大了。
因此,与其说是CRO行业逻辑有什么问题,倒不如说,医疗行业的同行们跌出了性价比。有人愿意去从高估值的CXO换到低位的医药股上去。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时间的朋友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撤退了。
总体而言,CXO的行业赚的是外企的钱,有全球竞争力,比起医药公司的全球化做得好多了,但近期同行的下跌,让高估值摇摇欲坠,逻辑不变,但估值跌一半,大多数人也是承受不起的。
而且,行业存在规模优势,现在小公司在技术工艺,订单质量不够好的情况下估值更高,而医药基金大量集中持仓CXO,忽视制药和器械,说明行业存在不理性的泡沫,一触即破。
这个行业如何保持长期的高估值和高增速呢,参考欧美企业到达稳定状态后受人力成本困扰,而且做小客户,难赚大钱,做大客户,又很难有高的议价权,在美股医疗行业中长期涨幅也并不怎么样的状态。
在增长的过程中,将工艺和流程精益求精,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将是CXO产业能否成为一个长期好行业的关键,CXO公司也许成为联想或者富士康,但也有成为台积电的可能。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