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宝上了小学,我也光荣地成为“陪写作业”的老妈子一枚。
当以前看着很欢乐的段子,照进现实,那滋味,啧啧啧。
这是6吧,这是2吧,6+2是不是等于4!
问:一家三口吃饭,一共需要6根筷子对不对?
答:不对
问:为啥不对呢?3口人,6根筷子!
答:因为我不用筷子,我用勺子……
猝不及防,数学里的行为艺术...
“妈妈,难道这不是小猪和小兔吗?”
无力反驳~
得,数学实在学不下去了,换换脑子,改学语文吧。
你确定这是一个拼音、一个字?
想来,我们也是见过世面,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竟然栽在了小学作业上?!集体患上了恐辅症...
前不久,一位深圳的爸爸因为陪娃写作业,急火攻心突发心梗,送医院抢救了。
还有位妈妈,因为陪娃写作业崩溃,一气之下跳河轻生。
而我一个资深老教师,指导硕士论文都没问题,现在却栽在7、8岁小娃的作业上!
好吧,不用太担心,心脏支架便宜了......

陪娃写作业,到底难在哪?
不知道,大家在陪娃写作业时,心情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在什么点上会爆发。
我大概是这样的:
孩子如果真的不会,我一般不会动怒,还是能做到耐心、很耐心地跟他讲解,一遍一遍又一遍。
我生气的点在于:我问他会不会的时候,他立马挥手打发我走:“我会,我肯定会!这么简单谁不会啊!妈妈你走吧,我自己做!”
然而,一做就错。我想给他讲清楚,人家还不耐烦:“我会,我真的会!我只是不小心做错了!”
然后,一写又错了。
真的生气啊!也想不通他为啥会这样。不会就是不会,有什么好装的?!
直到有一天,我要给学生讲彼得原理,看到了这个图,突然恍然大悟。
这张图画的是一个“能力金字塔”
从下向上分为4层,分别代表一个人学习一种新知识或者新技能的4种学习状态。
孩子学习新知识、写作业(其实也是巩固新知识),其实也会经历这样4种学习状态。
①最底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知识处于一种“不知道自己不会”的状态,跟我们平时说的“无知者无畏”的感觉有点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知道3+5=8,他觉得这道算数自己会了,但是当题目换成5+3时,他就不会了。
这个阶段的状态,其实跟我之前介绍过的邓宁-克鲁格效应相似。
在最开始学习知识时,会产生一种虚幻优越感(愚昧之山的时期):
  • 看不到自己的无能,还会高估自己的水平;
  • 无法认知和正视自身不足。
正是因为孩子盲目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作祟,才会出现“一讲题都会,一做题白费”的问题,也才会出现爸妈歇斯底里的咆哮。
好在,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

当孩子经过恰当训练(巩固、复习),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后,最终会认识到之前的无能,然后进行改进。
这就是进入了第二种学习状态。
②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会的”,这其实就是正视自己的第一步。
最近,大宝经常给我说:“妈妈,这一题我还是不太懂,你帮我讲讲吧。”
我很开心听到他说自己“不会”。
这说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学习状态,说明他在思考,是一种进步。
不过,这个阶段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时,他可能会有挫败感,我们要想办法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③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
通过对一个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孩子会渐渐掌握它的内核,从而进入一种“知道自己可以”的状态。
就好像孩子看到一个单词、一个生字、一道应用题,他可以立刻反应出来他学过,同时,可以准确地念出单词、生字,做出应用题。
到了这个阶段,父母基本上就不会再因为辅导作业而崩溃了。
到了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学会放手了,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④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和状态。
就是通过学习、练习,孩子已经将知识烂熟于心甚至变成了“肌肉记忆”。
看到一个单词不用反应就可以脱口而出;见到一道数学题,不用多想就能写出解题思路。
这其实就是将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霸、学神的学习常态。
这么做,就能“脱离苦海”
因为这个图,我有点理解孩子了。于是,开始不那么生气了。
他不是故意不懂装懂,他只是不知道自己不懂;他说不会的地方,是真的不会,骂他生气也无补于事。
更有效的做法是“对症下药”。
当孩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这样做
▶只点拨思路,不和盘托出
很多家长辅导作业,很喜欢一步一步教孩子。初心是好的,生怕孩子哪一步没听懂。
但这样一来,孩子很容易陷入“不思考”的状态。很多时候都只是依葫芦画瓢,还觉得自己真的学会了、懂了。
所以,对于处于“虚幻优越感”“盲目自信”阶段的孩子,我们最好只讲重点,就是给个提示,让娃自己去想前后该怎么做。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解题过程中,明白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没弄懂。
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孩子,有家长辅导时,什么题目都会、都能做对;一离开家长,就不会了、做错了,问题就在这里。
 学习自查自纠
在这个阶段,还要重点培养孩子自己给自己检查、纠错的习惯。
因为,一旦孩子能够看出自己错在哪里了,说明他真的明白了知识的关键点。
如果看半天都看不出自己的错误,说明还是没学透。
养成自查自纠的习惯,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应试技巧,以后学什么都能用得上。
当孩子“知道自己不知道时,这样做
借助外力,用巧劲
到了第二阶段,孩子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知识的复杂和自己的“无知”。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符合孩子心智、年龄的方法,高效地完成辅导。
拿低年级的数学来说,我发现了一个小窍门(可能大家都知道,但真正用的不多),就是借助教具、画图等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就拿上次握笔姿势文章里(上周接到老师3个电话,全是因为一件事...)一下子被大家识破的“翻杯子”题为例。
老师讲的时候,用的是画图的方法。大宝说,感觉自己没有特别明白。确实,他在做题的时候,会出错。
于是,我们拿出几个杯子,直接实物演示。没想到,一下子就帮他打开了任督二脉,分分钟他就抓住了解题的思路和关键。之后的“翻杯子”题,他每次都能做对。
用完的杯子,他还发散思维,给妹妹做了一个益智小游戏,陪着妹妹玩了很久。
前面我就提到了,在这个阶段,孩子很容易出现“信心滑坡”。
所以,借助教具、画图等外力,可以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孩子学起来更轻松。
这样一来,也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
举一反三,重理解
这个阶段,还要重视“举一反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因为,想要顺利达到“知道自己知道”,将知识熟练引用,一定要多练习。
对孩子来说,根据例题,通过变化细节(数学题,改数值、变化条件等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同一类题的大量练习。
如此刻意练习之下,获取知识就不再是靠死记硬背了,而是能真的理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当孩子“知道自己知道时,这样做
▶主动输出,更有效
到了第三阶段,需要做的其实就剩下“内化”了。
那么如何内化,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我依旧推荐费曼学习法,让孩子当“小老师”,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将被动输入的知识主动输出,一进一出,完成知识在大脑中的沉淀和内化。
另外,在孩子输出知识讲解时,我这里还有两个小建议:
  • 鼓励孩子多使用思维导图等知识图谱,进行知识的串联和梳理;
  • 可以给孩子进行录像(如何有时间和条件的话),一来可以激励孩子这项行为;二来可以让他反复看,查找讲解的疏忽,比如是否有错误、有遗漏等。
孩子的学习势必要经历这样包含4个阶段的漫长过程。当然,他也可能一直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实现能力的上升。
我们要做他的脚手架,支撑他从“能力金字塔”的底层向上爬。不能放手,也不能大包大揽,这里面的分寸,真的挺难拿捏的。

而且,在彻底放手前,我们能做的除了提供方法,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俗称“忍着”。
千万别因为写作业,吓着孩子、气坏自己,最后还成了仇人,那就因小失大了。

如果实在气得慌,就多念念下面几句“箴言”吧!
冷静!
深呼吸!!
千万别冲动!!!
他还是个孩子!!!!
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参考资料:
1.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ISS_96.htm
2.https://www.strategies-for-managing-change.com/stages-of-learning.html
3.https://examinedexistence.com/the-four-states-of-competence-explained/
注: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川妈说说
我之前跟大家提过,疫情过后的这个学期,大宝的学习有些滑坡。刚成型的学习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网课,损失惨重。我和爸爸心里着急,还不能在他面前表现出来,两个人偷偷地商量对策。
仔细观察他发现问题根源,跟老师了解在学校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提高计划,还有我排除万难,陪着他一起解决问题。最近,看到曙光了。成绩进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他态度、习惯上的转变。

从他开始跟我说,“妈妈,我这点不会,你再帮我讲讲开始。”
推荐阅读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一连三击:“赞”“在看”和“分享”,或者直截了当给【mom看世界】加个星标,茫茫人海我们不走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